蔡元培像。(網路圖片)
「時至今天,就中國大學的改革和發展來說,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世上已無蔡元培!」北大哲學系教授韓水法如是說。
教育家蔡元培對於中國的意義,又何止於大學呢?
為現代教育奠基
辛亥革命勝利之際,蔡元培正在德國留學,被電召回國,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從臨時到正式,從南京輾轉北京,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僅僅6個多月,形成的巨大影響,幾世幾代教育家無人堪比。
1912年1月19日,即啟用中華民國教育部印信當日,蔡元培以教育部的名義,頒布兩個法令:《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揭開中國現代教育改革序幕,辦事效率之高,推行之神速,羞煞當今多少人!
百年來,我們依舊傳承這兩個法令:學堂改學校,監督改校長,一年兩個學期,分寒暑假,初小男女同校,中學和初級師範四年制,教科書符合共和國宗旨,小學重手工,高小重兵式體操,正式廢止讀經,嚴格初小、高小、中學和師範課程設置以及各科每週教學時數等……連「課程標準」一詞,塵封百年後又重見光明。
蔡元培明確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並舉的民國教育方針。
軍國民教育,倡導舉國皆兵,比當前大中學的軍訓來得更猛烈更真實些。
實利主義教育,提倡科學文化知識寓於樹藝、烹飪、裁縫及金、木、土、工之中,培養全民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技能,與國外普高、職高合二為一的現代教育差不多。
蔡元培以學貫中西、博通古今的學者眼光,試圖將西方「自由、平等、博愛」道德觀念和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思想和諧統一,構建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內容。
世界觀教育在鼓呼人們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原則,打破幾千年思想專制統治等方面起著跨時代的作用。
美感教育即美育,這是蔡元培留學西方的大收穫,至今仍是我們教育的缺陷。
五育並舉,相互聯繫,相互交融,與學科知識融合,與當今德、智、體、美、勞相差無幾。把蔡元培說成是中國現代教育宗旨的理論奠基者,實不為過。
基礎教育外,蔡元培參與起草《大學令》,精心籌劃並主持中華民國成立後第一次中央教育會議,即全國臨時教育會議。會議決議的23件議案,無一不凝聚著蔡元培的心血,中華民國教育體制慢慢出爐。
微斯人,吾誰與歸?
蔡元培所掌管的教育部由三人集團始,逐漸充實、完備,設立學校教育司、社會教育司和歷像司,在中國教育行政制度上具有開創意義。
蔡元培教育行政管理的訣竅,在於「不擾民」,「不折騰」,不搞形式化的東西,「絕無官署意味」,工作效率高得驚人。教育部擴充後,包括繕寫者在內,僅30餘人,比其他任何部門人員都少!
對北大大刀闊斧改革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北大校長。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報到,校役們夾道歡迎,紛紛向新校長鞠躬行禮,沒想到,這位來自法國的大紳士,前清的大進士,竟脫下禮帽,鞠躬還禮。從此,平等、民主之風吹進了北大校園。
1月9日,蔡元培發表就職演講,給北大學子約法三章:一抱定宗旨,「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二砥礪德行;三敬愛師友。這篇演講一出世,遂成名作,百年後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
蔡元培對北大乃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正如杜威所言:「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對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蔡元培從接到任命書的第一天起,便用劉備三顧茅廬般的赤誠,打動了新派人物。26歲的「海歸」胡適挾著新文化運動的風雷被請坐教授的交椅。「陳李胡」猶如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給死水般的北大來了一場狂飆式的洗禮。周作人、錢玄同、瀋尹默、劉半農等新派大腕雲集北大,宣告著北大新世紀的到來。
蔡元培新舊通吃,激進的,保守的,頑固的,甚至反動的,只要有真學問,都可以華山論劍,來個大比拚,兩位老師同時上課,教室挨著,由於政見和學術觀點的不同,老師互相對立,甚至互相謾罵,時而慷慨激昂,時而義憤填膺,蔡校長就好這口熱鬧。
辜鴻銘,清國文科進士,英國文學博士,拖著長辮子,大談復辟,痛罵新黨,蔡元培看得慣,教導學生們跟辜學學問,學辯證思維。
更有像黃侃、陳漢章、劉師培等保守主義者,和胡適等新派文人,在北大唱起對臺戲,蔡元培是何等的大氣和睿智。
文科百家爭鳴,理科百花齊放,蔡校長聘請著名物理學家夏元瑮任理科學長,接著李四光、丁西林、任鴻雋、李書華、翁文灝、朱家驊等一大批傑出科學家盡入彀中。
對於一些不稱職的教師,包括外籍教師,如英國教員克德來、燕瑞博和紐倫等,蔡校長堅決辭退,官司打到英國駐華大使也不頂用。這就是蔡校長的霸氣!
蔡元培時代的北大,不再是公子哥兒的休養所,而是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聖賢地。正式生旁聽生偷聽生,共處一室,其樂融融。
1920年,蔡元培在北大招收女生,首開大學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
蔡元培「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外,更有「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豪氣,他邀請世界各國著名學者和社會名流來北大講學,如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和孟祿,法國著名數學家班樂衛,以及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等,還跟著外國名校學大牌範兒,授予杜威、班樂衛等人名譽學位,揚了北大在世界高校史上的聲威。
蔡元培規定,考試後不准公布分數,只是私下通知留級的學生,希望學生要為學問而學習,而不為所謂成績而學習。
百年後的今天,唯分數論的瘋狂教育理念,是退步還是進步?
在大學創設研究所,是蔡元培筑夢世界名校的又一舉措,開國立大學設置研究所之先河。1917年底,北大各學科研究所紛紛成立,引起媒體轟動,成為教育界新鮮事兒,成為學界飯後談資,開了中國培養本土研究生的端緒。
蔡元培不貪權不戀權不要權,把民主無私地還給教職工,在北大建構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教授治校管理體制,實行立法和行政分離,大力精簡機構,全國第一學府,數千人的規模,設校長一人,不設副校長,校長辦公室只設秘書一人,成為百年後高校行政管理遙不可及的夢想。
推動學術救國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蔡元培被任命為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即仿效法國教育行政制度,取消教育部,組織中華民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和教育行政機關,管理全國學術和教育行政事宜。
取消教育部,即在取消官僚氣;建立大學院,即在倡導「學術救國」。這年6月,蔡元培被任命為大學院院長,繼續探索中國教育改革的高大上之路。大學院者,以學術化代官僚化。學術與教育並重,院長制與委員制並用,計畫與實行併進。
蔡元培把全國教育行政的領導權還給學者,消除「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學術的事情學者做主,教育的問題教育者解決,院長負行政全責,委員負議事及計畫責任。設立中央研究院,實行科學研究;設勞動大學,提倡勞動教育;建音樂院、藝術院,實行美化教育。
蔡元培首倡科學化、藝術化、勞動化的教育,實行大學區制,每區建一所大學,區內各種教育的事情,均由大學校長管理。
蔡元培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1927年,作為發起人和籌備員,蔡元培在上海江灣創辦國立勞動大學,同年,蔡元培與蕭友梅在上海創設了國立音樂院,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創設了國立藝術院,林風眠為首任院長。
國立勞動大學毀於1932年「一·二八」的戰火,國立音樂院和藝術院,穿過歷史的煙雲,薪火相傳,幾易其名,變成當今的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數十年來,這兩所藝術院校為中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藝術人才。
歷史不會忘記,這薪火正是蔡老先生傳遞而來!
作為教育家的蔡元培,有一個觀點驚世駭俗,現在看來,亦不合時宜,讓人汗毛直豎。蔡元培主張教育獨立,何謂「獨立」?即獨立於政黨,獨立於教會,呼喚中國教育亙古未有的獨立精神。
1928年,走出大學院的蔡元培,坐上了中央研究院的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學界領袖,在這把椅子上,蔡元培一坐就是十二年,直至去世。
蔡元培將中央研究院的宗旨確定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在蔡院長任內,中央研究院陸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十個研究所。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曾西遷昆明、桂林、四川李莊等地。蔡元培「學術救國」的理想,在艱難歲月散發著的驚人偉力,幾十年後,還被人唸唸不忘,津津樂道!
蔡元培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在不長時期內,中央研究院便雲集了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學界大亨,像姜立夫、李四光、竺可楨、丁燮林、傅斯年、陳寅恪、陶孟和等等,這些名字個個響徹雲霄,這就是學界泰斗的魅力!
第一任教育總長,北大校長,中國大學院院長,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都在為中國的教育做著開天闢地的事業。
北大人尊稱蔡元培為「永遠的校長」,未名湖畔人來人往,婆娑的樹木掩映著蔡元培的塑像,成了北大人永遠的精神雕像。其實,我們又何尚不能稱蔡元培為「永遠的教育家」呢?
再過一百年,能否有「蔡元培」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