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代宗師蘇軾(網路圖片)
北宋一代宗師蘇軾,他的詩詞、散文、書法,世稱「三絕」;而他性情淡泊,性格灑脫,虛懷大度,累處逆境卻不改忠君愛民,甘為蒼生造福的高古風範,更引歷代文人士大夫競相折腰。
宋元符三年五月,蘇軾在流放中遇赦,結束七年流放生涯,從海南北歸。蘇軾北歸一路受到熱情的款待,有人是他朋友,有人慕其文名,路經靖江的時候,許多文人朋友都來拜見他,但章惇的兒子章援卻沒來。當年蘇東坡作主考官,親自第一名錄取章援,按照當時的傳統,章援當為蘇軾之門生。
原來,當時傳聞,蘇軾北歸將入朝拜相。曾在哲宗朝為相的章惇之子章援,因害怕其父曾經對蘇軾的迫害甚多而受蘇軾打擊報復,特意寫了一封長信給蘇軾,請求他的寬宥。對官場恩怨早視作過眼煙雲的蘇軾即作覆書,坦誠相告:「伏讀來教,感嘆不已。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這種不咎既往,珍惜情誼,以德報怨的胸懷,端的令人擊節讚賞。
蘇軾與章惇確有「同年」之誼。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蘇轍兄弟倆和章惇為同榜進士。早年,章惇和蘇軾結交於陝西,後過從甚密,無話不談,是為頗有情誼的好友。但在宋哲宗趙煦親政後,蘇軾反對王安石的激進改革,併進諫哲宗皇帝好好學習,遠離女色,宋哲宗頗為不悅。章惇、蔡卞當權後,因與蘇軾政見的分歧,以「譏刺先朝」的罪名將蘇軾降職免官,於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貶置蘇軾至嶺南惠州。嶺南彼時為蠻荒之地,瘴氣盛行,語言殊異,蘇軾在惠州以苦為樂,寫詩曰:「為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詩傳到京城,章惇聽後更為惱怒,他嫌蘇軾在逆境中也能這麼逍遙,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再貶六十二歲的蘇軾為瓊州別駕,發配儋縣。身為宰相的章惇還特別下了一道命令: 不准蘇氏兄弟在官舍居住。於是,蘇軾只得租用民房棲身。但是,蘇軾仍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雖然在海南住茅屋,還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 這樣的詩句。
宋徽宗即位後,章惇失勢,被貶到雷州。不念舊惡的蘇軾非常懷念與章惇的「同年」之誼,為其遭貶後的生活、健康而牽掛。在給章援的覆信中,蘇軾叮囑他好好照顧年邁的父 親,多備些「家常用藥」,「切不可服外物」。蘇軾還給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藥方,囑其多多保重自己。
蘇軾對迫害過自己的章惇,仍像對老朋友那樣,關愛有加,不計前嫌。他的寬容大度,如此博愛、寬厚的胸襟,為後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