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4月16日訊】中國的股票市場已經瘋狂了……
這是在2015年的初春,我在南京,突然之間下起雨來。在中山路上攔了個的士,去南京南火車站。市場在不斷創新高,前幾天剛剛把倉位降下來,這種漲幅讓我頭痛。我們管的基金今年已經賺了不少錢,但現在的漲幅跟我們關聯度卻沒那麼高了,沒賺到的錢好像就是損失一般,讓投資者懷疑你掌握資金的能力。
火車從南京到達無錫只需要半個小時,這裡是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區域之一。在縣域之間修整完善的公路上行駛,周圍能夠看到不同工業的集聚群落。我們在股票市場上準備買入的公司大部分都在這些區域。賣方分析師們無數次來此地調研,我們也來了許多次,想知道這裡的製造業公司有沒有想要玩市值管理的想法。
實際上,有不少公司背後已經有了高人。他們早早把公司簡稱改成了「互聯」,「網路」,「雲計算」,「超能」等等。這讓我想起美國上個世紀的「.com」熱潮,那時候改名的美國公司,和現在在江浙滬改名的中國公司,在跨越大洋跨越時間後竟然找到了如此的相同點。
在這裡我碰到了一位老朋友——一位本地銀行的行長,姑且叫他老王。「能跟我談談你們今年銀行業務的思路嗎?」基層銀行對於經濟脈搏的把握比我們這些混跡在金融中心的人強。我們可能會有一些提前的觀點,但是如果沒有草根調研信息的佐證,那麼宏觀分析就如同空中樓閣,空對空說話自己都沒有底氣。
「你要談什麼事?」老王問。
「談談你們今年面臨的最大問題。」
「今年最大的問題啊,就是資產投放的問題。你能給我指點一下,資產投放到哪些行業合適嗎?我們現在完全找不到方向。」老王反過來問我。
「你說的資產投放的問題,是指貸款放不出去嗎?」我問。
「對的。」
「為什麼呢?」我問。
「去年和今年我們這裡擔保圈風險蔓延的問題非常嚴重。前幾年雖然也有擔保的問題,但那些都是小企業,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他們倒閉了,屬於落後產能,被淘汰的對象。去年開始,一些比較大型的公司資金鏈也開始出問題,這些企業都是我們銀行營銷對象的互保企業,他們一出問題,一大片企業都做不成貸款了。我們現在非常苦惱。」
「你的意思是現在的問題比2012年左右的時候嚴重?」
「對的。」
「那你們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現在確實沒有太好的辦法,沒有什麼資產是可靠的,又能夠帶來利潤。」
「上面難道不知道這個困難嗎?他們怎麼指導你們呢?」
「現在都叫我們圍繞上市公司來做。股票市場這麼好,跟著上市公司做融資還是相對比較安全的。」
我瞭解了一下,今年以來,通過這家銀行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資金量竟然站到了資產投放的一半。果然,在失去了房地產和製造業這兩個強勁的賺錢機器後,股票市場竟然成了資金流向的一個窪地。我開始明白他說的話的內涵了:在實體經濟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龐大的資金確實找不到收益率較高的投資對象——流向資本市場竟然成了唯一的選擇。
「你們不貸款,這些企業融資問題怎麼解決?」
「現在他們融資渠道也挺多的。前幾天我有個客戶,銀行貸款3000萬沒有批下來,最近剛掛牌新三板,做了個定向增發,竟然募集了5000萬!」老王說。
看來,多層次資本市場正在發揮它資源配置的功能,我想。銀行的風險控制體系有點落後了,直接融資正在取代間接融資——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火熱一點也不是壞事,至少對於經濟還是有利的,沒有瘋狂流入的資本,哪裡去獎勵創新的溢價呢?
老王問:「那我們怎麼辦?說句實話,現在確實難。銀行正在成為‘弱勢群體’,不改革自己,很難發展。能在快速發展的資本市場上分到一杯羹,還是要靠自己。」
中國社會和經濟很可能處在一個大變革的前夜,股市的躁動反應了這一點。雖然經濟的基本面目前看起來短期沒有好轉,但我依然對之抱有「信心」。「泡沫」是對創新的獎勵,它可能會獎勵錯對象,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最後買單的是最後在高位接盤的無知民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