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1月30日訊】(接前文)
經濟崩潰第三步:債務全面爆破,經濟系統四分五裂
經濟基礎結構決定經濟崩潰的程度。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經濟崩潰,經濟蕭條則是對經濟崩潰的修正和恢復。不同國家經歷經濟崩潰時,由於自身的經濟基礎差異,崩潰的程度——包括深度和廣度——也不同。經濟基礎堅實的國家地區,承受經濟崩潰的能力強,在經濟崩潰時能夠更有效地承受崩潰,應對崩潰。如果經濟基礎弱和割裂,承受能力弱,經濟崩潰意味著整個經濟基礎也發生崩潰。如同耶穌所說,「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發達工業經濟具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從商業模式上,發達工業經濟的主要特點是,充分調動人的聰明才智,持續提高生產系統的效率,獲得更高的利潤。其中,利潤的主要來源是以更低的物質成本投入,實現更高的產品銷售收入。這樣的利潤主要是知識利潤,也就是來自於人們聰明才智的利潤。日本在人多地少、資源極為匱乏的情況下,通過生產和銷售高利潤的工業產品,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在日本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一個是在宏觀和中觀層面上,大量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誕生和發展,並且由大企業組織起來,形成系統創新;另一個是在微觀層面上,既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個人的發明創造,同時更強調集體的合作與協同。由於現代工業的系統性、集成性因素,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依賴。為了能夠更好的依賴和協作,大企業在利益分配上,照顧中小企業的利益,給中小企業足夠的利潤和發展空間;同樣道理,企業對員工,同樣照顧到員工的收益,讓員工有穩定的收入、儘可能長期的雇佣合同、以及與企業績效相匹配的獎金分紅。在這樣的機制下,日本工薪階層極為敬業,個人收入較為平均,社會貧富差距相對較小。而且,高聰明才智利潤意味著,大部分的利潤都分配到員工的手中。日本大多數工薪階層在持續獲得穩定的收益後,普遍都擁有一定的積蓄。 在困難時期,個人聰明才智、勤奮敬業、相互依賴於合作以及長期的積蓄,都可以幫助個人和社會更好地應對危機,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與之相對比,加澳的殖民地經濟,表現出相反的特點。在加澳經濟中,一小部分人依靠土地獲得高收入,另一小部分人依靠大政府獲得高收入,夾在中間的大多數人則陷入收入較低、稅收高、生活費用高的困境中。隨著礦產價格日益高漲,擁有各種礦產的業主們獲得越來越高的收益,為礦產直接服務的礦業僱員和相關服務機構,也獲得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加澳在獨立後,都實施大政府政策,而且隨著福利國家政策的實施,政府規模越來越大。大政府的口號在於,通過高稅收的方式,進行所謂的社會財富調節,減少社會貧富差距,同時提供更多的民眾福利,解決民眾的後顧之憂。但實際上,這些福利實施的結果是,與政府相關的機構獲得高額利潤。與大政府相伴的是大企業,通過遊說大政府,在大政府的支持下,以極其低效的方式運轉,同時以高價盤剝消費者,將高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並且獲得較高的利潤。另外,政府中的人員根據自己的級別,獲得不同程度的高收益。其中,高級官員因為掌控著社會中的財富分配權,可以對特定行業進行政策傾斜,並且將利潤優厚的政府合同分配給某些企業。這些權力意味著,政府官員具有尋租空間,也就是具有腐敗的機會。除此之外,不同類別的政府僱員組成工會,在表面上與進行收入討價還價,並且以罷工為威脅,要求持續提高收入。在政客與工會半推半就的工資談判過程中,政府僱員的工資持續上升,其收入水平遠遠高出社會同等工作能力和強度工作的收入水平。而且,政府的低效體現在方方面面,都給社會帶來沈重的負擔。在大政府的作用下,各種大企業隨意侵害消費者權益,各種收費項目和商品侵蝕消費者腰包。而在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因為無法依靠土地、或者依靠大政府,不僅自身收入較低,而且稅收高,生活費用高。
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中美開始大規模實施經濟刺激,加澳礦業收入持續提高的情況下,兩國政府開始大手大腳。眾所周知,礦業收入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持續開採導致礦產儲量減少,在減少到一定程度後,開採成本會增加,而且採礦污染嚴重;二是礦業價格不穩定,隨時可能經歷大起大落。尤其是在2009年後,中國和美國的大規模刺激後,在長達5年左右時期中,將資源和能源價格推到歷史高位。而且,中國人積極移民和留學加澳,給加澳帶去大量的資金。可以說,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結果是,加澳總體經濟空前景氣,資金流入的規模空前。政府稅收在相當程度上依靠礦業,遠高於礦業直接給加拿大整體經濟帶來的收入。如果考慮到礦業價格已經長期處於高位,而且中國經濟快速走向衰竭,政府的正確做法應當是,在礦業價格高、銷量大的時候,盡量節約開支,未雨綢繆。但是,加澳政府在經濟好的時候,不僅不謹慎對待形勢,反而為了短期討好選民,持續在加大開支,擴大政府債務。而且,通過極低利率政策,刺激民眾的各種消費,尤其是房地產的消費。在大量資金湧入,以及低利率的政策刺激下,加澳在貨幣堅挺的同時,房地產價格持續上升,房價已經達到極為畸形的水平。在2010-2011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相對低迷時,加拿大房價與南面鄰居相應地區的房價差距,可以輕易達到50-100%甚至更多。另外,加澳民眾消費持續高漲,例如豪華汽車顯著增加。
在經濟刺激的背後,是政府和民眾債務水平加速上升。根據Fraser Institute在2014年4月發布的研究報告,加拿大三級政府(聯邦、省和地方)的債務從2007/08到2011/12年度急劇上升,直接債務(direct debt)從8722億元升到1.2萬億元,而加上其他債務(other liabilities)的數值則是從3.4萬億增加到4.1萬億元,升幅29%。而且,除了聯邦政府相對控制直接債務之外,省級和地級政府仍然在大筆花錢,持續增加債務規模。在私人債務方面,根據BMO在2014年8月的一份家庭債務報告,加拿大家庭債務在2014年料升5.7%,達到76,100加元。加拿大統計局在9月發布的季報顯示,加拿大家庭債務佔年收入的163.6%的水平,基本處於創記錄的水平上。這些數字的背後,是加拿大私人還在持續在消費者消費、房屋貸款和其它消費等方面增加負債。地球另一面的澳大利亞,也呈現出政府債務和私人債務持續增加。根據澳大利亞債務鐘(http://www.australiandebtclock.com.au)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的債務還在持續上升,而且增幅日益快速。根據網站顯示,在1990-2003年,澳洲債務從1萬億左右增長到2萬億左右,呈現相對緩和的上升曲線。從2004年-2008年,債務上升曲線變得陡峭,到2007年末增加到3.81萬億。在次貸危機後,債務出了兩次少量減少外,繼續大幅攀升,到2014年底達到5.17萬億澳元。從加澳的債務增長狀況可以看出,在加澳經濟向好的時候,政府和民眾都在持續積累債務。
在礦業出口增加和經濟刺激的同時,加澳的工業遭到重創。在加澳歷史上,中小型創新生產企業少,整合集成的創新企業少,大多數屬於生產加工企業。例如,加拿大安省是汽車和機械設備零部件生產和整車組裝的集中地,佔安省重要的就業和收入份額。其中,一部分是美國企業在加拿大設廠生產,利用較低的加拿大人工成本優勢。這些企業創新價值少,智力利潤低,因此難以抵禦貨幣升值的影響。而在礦業出口和吸引投資的作用下,加澳的國際貨幣收入多、支出少,導致加澳貨幣大幅升值。美元兌加元,從2003年的1:1.6的水平,加元逐漸升值到美元1:0.95加元以下。而澳元的表現更加顯著,在2008年次貸危機後,澳元兌美元急跌,最低達到1:0.62水平;在中美等國的經濟刺激支持下,澳元兌美元升值到接近1:1.10的水平。
在次貸危機之前,中國的血汗工廠經過15年的擴張,不論生產規模和檔次都獲得極大提升。在不知不覺中,中國血汗工廠佔領世界中低端市場,吞噬掉大量西方的中低收入崗位。面對中低收入崗位的消失,不論加澳政府還是民眾,最初並不以為意,也無能為力,轉而選擇全面進口中國中低端產品。在次貸危機之後,加元持續升值,同時大政府在持續提高個人的最低工資,導致很多工廠崗位工資水漲船高。同時,美元匯率下跌,而在美國高失業的壓力下,工人願意接受更低的工資收入。另外,在加拿大政府以低利率支持炒房的背景下,綜合房價持續攀升,進而推動社會綜合物價上漲。在政府的支持下,加拿大的寡頭壟斷企業持續提高費用,進一步增加社會成本。對於工廠來說,不論加元升值、工資上漲、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是寡頭壟斷企業收費上漲,都意味著加拿大越來越高的成本。美國企業開始將加拿大工廠向美國本土遷移,導致加拿大工業領域的中高收入工作持續流失。其中,魁北克省和安省西南部是工廠集中地,受到的相應不利影響也更明顯。而澳洲的工資更高、綜合物價水平更高,在澳元升值的支持下,澳大利亞的工業產品更缺乏國際競爭力。簡言之,在礦產高價和吸引投資移民的過程中,加澳經濟結構在降級,殖民地經濟色彩更濃,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顯著減弱。
加澳政府推行的多元文化主義,讓加澳經濟殖民地色彩更加明顯。從基礎上,多元文化主義是人本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思想結果。多元文化主義否認不同文化的真實優劣對比,轉而倡導所謂的文化包容與並存。在1971 年,加拿大總理Trudeau正式宣布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並把它列入加拿大的法律裡。根據倡導者的宣傳口號,多元文化主義的目的是保護人權,確定加拿大人的身份認同,加強加拿大的團結和鼓勵文化的多樣性。隨後,澳大利亞政府也開始轉變保守的移民政策,更積極推動文化多元主義政策。多元文化主義的實質,與中高級工業化背道而馳,將加澳推向更明確的殖民地經濟模式。因為,不論是以色列、日本、還是德國,這些在戰後迅速發展的中高級工業國,都是單一化的文化模式。而美國大熔爐也是文化單一化的方式,促使不同種族和民族的人群相互理解和適應,以適合中高級工業的運轉和發展。而在以英語為主導的白人社會中,多元文化主義的倡導似乎非常時髦。但是,隨著有色人種的少數族裔規模日益擴大,白人佔社會比例日益萎縮,多元文化的結果是加澳的殖民地色彩日益明顯。在表面不同種族和民族和平共處的底下,是不同民族和種族相互割裂、自我隔離,呈現出一塊塊小殖民地的特點。而在近年,隨著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社會中的興起,也推動美國的加速衰落,可以說,在加澳早期,兩國表現出整體作為英國殖民地、但是內部獨立的特點,經濟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在多元文化的推動下,兩國在21世紀,逐漸演化為外部整體是獨立國家,但是內部變成相互割裂的殖民地,自身經濟發展潛力已經基本耗盡。
在多元文化主義的旗號下,社會割裂程度日益加深。意味著社會。對於少數族裔,多元文化如同精神鴉片,只能給人虛幻的安全感。因為,從落後國家移民到加澳的群族,必然因為文化上的落後,在感覺上難以融入加澳社會,覺得生活極為艱難。如果社會一方面強調這樣的艱難,讓新移民做好艱苦的準備,並且持續學習和進步,以適應更先進的文化;另一方面,由教會的發揮力量,幫助落後國家移民持續進步,落後國家的移民會逐漸跟隨整個社會文化而升級。但是,多元文化主義告訴落後國家移民,你的文化很好,不用做太多改變,國家和社會接納你。結果導致大多數落後國家移民以為自己很好,不用努力就可以被社會接納。在社會中,個人的能力不提升、問題不改變,結果是不論工作和生活處處碰壁,感覺到自己受歧視,並且將個人受到的歧視當作種族歧視。實際上,這種歧視並不是種族歧視,而是文化歧視。文化落後的個人或者群族,就要被歧視。例如,大多數日本人的特點是,個人的外表體面乾淨、注意遵守社會紀律、說話謙和禮貌;同時日本整體的工業產品和食品精緻,所以日本人在世界範圍內不被歧視。而從政府的角度,當倡導文化多元主義之後,就可以大量吸收落後文化群族的移民,以支持自身的稅收基礎。吸引落後文化移民的過程,就是沖淡先進文化的比重,導致加澳社會發展水平持續下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落後文化的移民反而更不尊重先進的文化,不同群族之間的實際割裂與隔閡更深。
在多元文化的指導下,加澳政府和民眾可以更加唯利是圖,為未來的危機打下伏筆。進入21世紀後,尤其是在次貸危機後,中國政府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後,加澳政府對於中國空前重視。加澳政府都知道中國由工廠政權所控制,而且加拿大總理哈伯也強調要堅持西方價值觀。但在實際行動中,面對資金雄厚的共產中國時,多元文化更成為加澳政府與邪惡合流的遮羞布。加澳政府積極推動與共產中國的貿易關係,並且大量吸引貪腐權貴進入加澳。這些貪腐權貴給加澳政府帶來巨額的資金,但是給社會帶來的,只是更高的房價和空置房屋、加劇社會奢侈腐敗的風氣、開著奔馳寶馬(給德國做工業貢獻)吃社會福利等等。另外,中共的文化推廣資金長驅直入加澳,建立孔子學院,尤其是全面控制加澳的華文媒體。在加澳的大多數華人,也在共產文化的熏陶下成長,支持共產文化,認同和積極宣揚所謂的中國崛起。在中國崛起論的支持下,相當一部分企業與共產中國積極貿易往來,對中國持續追加投資。隨著中國經濟全面崩潰,在加澳的空置房都意味著嚴重的資源財富浪費,而加澳企業和基金對中國的大量投資,也將血本無歸。
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掉到坑裡。在過去數十年,加澳的大政府本身作為極其短視、不創造財富、只消耗財富的機構,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全面控制加澳社會的運轉。其結果是,進一步推動加澳的殖民經濟特徵,實施反中高級工業化,推動社會走向深刻的割裂。反工業化的結果是,民眾的個人創造能力和組織協同能力持續下降,更依賴土地、大政府和外來資金生存。隨著中國經濟崩潰,礦產價格暴跌、來自中國的資金枯竭,工業難以恢復,房地產和建築業停轉、政府和私人債務堆積如山,社會割裂的結果是內部不同群族的矛盾激化。這些問題交織起來,都將意味著加澳經濟的全面崩潰。加澳經濟就像沙土上的房子,將迅速垮塌。不論是垮塌後重建,還是掉到坑裡後,都意味著經濟全面崩潰,以及長期經濟蕭條。
崩潰和蕭條主要包括兩個部分:1、加澳經濟整體崩潰,短期內甚至四分五裂,因為垮塌的問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因素,在綜合的錯誤模式下,加澳社會和民眾整體掉到坑裡。對於大多數的加澳民眾,垮塌如同面對地震,似乎在頃刻之間失去自己的財富和工作,將面臨極大的震撼、絕望、痛苦等狀態;2、漫長嚴重蕭條期,在經濟崩潰後,加澳需要重新審視各方面的問題,而不是被時髦漂亮的虛假概念所誤導,將經濟建立在虛假錯誤的概念和運轉基礎上。這個重建過程將是艱苦漫長,也就是蕭條期很長。人們被迫面對艱難困苦,逐漸適應艱苦環境,並且形成相應的體力、智力、心理承受力和技能,讓自己逐漸脫離艱苦環境。(全文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