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查理週刊》刊登的漫畫。(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01月12日訊】1月7日至9日,法國度過了50年以來最為艱難的53小時。在短短的3天中,總共有17人死於至少4名凶犯發動的恐怖襲擊。目前對《查理週刊》的恐怖襲擊事件已告一段落,3名凶犯被擊斃,1名凶犯自首(後被證明與恐怖案無關而釋放),1名女性嫌疑人Hayat Boumeddiene目前仍在逃。
法國政府在此期間出動了近9萬警力圍捕嫌犯,此外還動用了特種部隊、至少5架直升機、坦克以及裝甲車。法國總統奧朗德9日當晚在愛麗舍宮發表了全國電視講話,他感謝法國安全力量的勇氣和效率,但同時告誡「對法國的威脅沒有終結」,他呼籲法國民眾團結一致,動員起來,高度警惕,並稱不向任何壓力屈服。
這場恐怖襲擊引發的悲劇也牽動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心。從1月9日開始,巴黎、倫敦、柏林、紐約、華盛頓,布宜諾斯艾利斯……世界各地的人們點燃蠟燭,手舉寫有「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的標語,聲援《查理週刊》,哀悼遇難者。社交網路上,也紛紛掀起名為「我是查理」 的運動。一時之間,「我是查理」的標語顯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慘案之後,有輿論說,《查理週刊》一貫言論過界,是對某些宗教的挑釁。不管《查理週刊》表達了什麼觀點,他是用自己的一支筆在說話,他是用人道的和平的方式在講話,沒有造謠誹謗,更沒有濫殺無辜。任何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力。有這樣一句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力。
在過去的幾年中,《查理週刊》年諷刺過的對象包括: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穆斯林、猶太人、同性戀、共產主義、中共政府、金家王朝;西方政要如希拉克、薩科齊、默克爾、卡恩等則更是經常性的「躺槍」。其犀利的言語和辛辣的諷刺,也屢屢引發被諷刺者的不滿,《查理週刊》甚至還成為羅馬教廷1700年來唯一一個請律師起訴的雜誌。
然而這一次的報復卻演變得如此暴力血腥,尤其是暴徒對倒地警察「補了一槍」,更是讓人不寒而慄。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1月10日對該恐怖襲擊的報導,無疑代表了全球絕大多數新聞媒體人的心聲:「過去四分之一世紀期間,先後有過不少使用恐嚇手段壓制諷刺和異見的嘗試。伊朗政權確立了先例,發出針對作家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的追殺令,就為了他寫的小說《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s)。朝鮮最近使用網路暴力試圖阻止一部嘲諷該國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的電影發行。
現在,我們又見證了巴黎街頭的駭人景象。自由世界對此的反應必須是堅定不移的。《查理週刊》也許是一份與本報非常不同的出版物,但其採編人員的勇氣—以及他們的出版權利—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新聞從業者感覺不到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金融時報》的這番評論可謂經典深刻,尤其是最後一句「沒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就沒有價值」,也正是《查理週刊》的核心理念,為了維護這個理念,即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義無反顧。
除了新聞界,許多其他各界的領導者也都誓言要捍衛這種「言論自由」的理念。1月9日慘案發生後,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在其社交頁面上表達了對遇害者的哀悼,並重申了公司對言論自由堅定支持的立場。扎克伯格寫道,一個巴勒斯坦極端分子也曾表達要將他「判處死刑」,因為Facebook拒絕刪除與先知穆罕默德有關的內容。對於此次巴黎恐怖襲擊,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拒絕沉默,因為這是一個「人們可以無所畏懼,自由表達的場所」。
扎克伯格的此番表態引發了不少大陸媒體的關注,因為就在不久前扎克伯格還拜訪了北京政府及其領導人,並在矽谷高規格接待了大陸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外界據此猜測扎克伯格為了謀求Facebook進入大陸市場,將服從北京政府的新聞審查。
一位中國網友據此在其網文中寫道: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在第77屆國會咨文中提出四種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這恐怕對於今日之中國更有反思意義。我們以位列「金磚四國」(BRIC)為傲,但恐怕不知我們也與敘利亞、伊朗、朝鮮一同被列入「SICK」之國—世界上僅存的不能登錄Facebook等網站、被一道無形之牆所封閉的幾個國家。
可以看出,《查理週刊》遭襲後,除了表達對極端恐怖主義的譴責和絕不屈服以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民眾,也開始重新反思「自由理念」的真正涵義。或許正是這種反思,將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從追逐「市場利益」,拉回到重塑「自由理念」。反之,如果在自由言論上追求對各個角度的絕對正確,新聞報導將成為一片空白,正如《紐約客》所說,「請欣賞如下在文化上、種族上、宗教上、政治上均正確的漫畫插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