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僧繇畫龍點睛
張僧繇是南朝梁武帝(蕭衍)時期的著名畫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張僧繇生平勤奮,據《續畫品錄》載,他「俾晝作夜,未曾厭怠,惟公及私,手不釋筆,但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閑。」 張僧繇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亦善畫龍 、鷹、花卉、山水等,時人稱其為超越前人的畫家,他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
中國成語「畫龍點睛」就來源於一段描述張僧繇神來之筆的故事。
據《歷代名畫記•卷七》載: 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內畫了四條白龍,維妙維肖,栩栩如生,但都未點眼睛。張僧繇說:「若點上眼睛,龍就會騰空飛去。」有人認為他這是荒唐的妄想,就堅持請他給龍點眼睛。張僧繇點了兩條龍的眼睛後,不一會兒,電閃雷鳴,擊穿牆壁,這兩條龍穿壁駕雲,飛上天去。而未點眼睛的那兩條龍還在那兒。後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據唐人張旌鷟《朝野僉載》中記載,潤州興國寺,眾僧苦於鳩、鴿等野雀棲於房樑上,其糞便經常玷污佛像。張僧繇在大殿東面的牆壁上畫一隻蒼鷹,在西面牆壁上畫一隻隼鷂,都側頭向檐外睨視。從此,鳩、鴿等鳥雀再不敢到屋樑上來。張僧繇畫藝高超,畫作栩栩如生可見一斑。
世傳張僧繇的傳神之筆甚而通靈,這樣的故事在《歷代名畫記•卷七》中還有兩處記載。
江陵有一座建於齊明帝時的天皇寺,內設柏堂。張僧繇在柏堂裡畫上盧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畫像,明帝責怪他,問:「佛門內怎麼能畫孔子的像?」張僧繇回答說:「以後還當仰仗這位孔聖人呢!」等到後周世宗滅佛時,焚燒天下寺廟、佛塔,唯獨天皇寺的柏堂殿因為畫有孔聖人的畫像而沒有被拆毀。
張僧繇曾畫過《天竺二胡僧圖》,當時適值河南王侯景舉兵叛亂,在戰亂中畫中兩僧被拆散。後來,其中一個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陸堅所收藏。
後來陸堅病重時,夢見一個胡僧告訴他:「我有個同伴,離散了多年,他現在洛陽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將我們倆放在一起,我們當用佛門法力幫助你。」陸堅到胡僧告訴他的洛陽李家拜訪,果然有另一個胡僧的畫像,於是陸堅將其買了回來。過了不久,陸堅的病果然痊癒了。時人劉長卿因之著文記述了這件事情。
另據《正統道藏》記載,有法師名丁玄真,字仲誠,得陽人也。「嘗遇贗人得法,其要精妙,能攝鬼神而驅役之,無不如意。」
隋朝時,華南寺附近有毒龍潭,潭中曾經飛出兩條真龍戲珠,雖「光彩照爍」,但惹得風雨大作,沸沸揚揚。 道士丁玄真怒之,取龍珠置於殿中。繼而,「龍又入殿取珠,既而弗得,乃吐涎滿地」。「復見殿柱有張僧縣所畫二龍,即與之闕,風雨震吼,衝倒檐楹。」 道士丁玄真「遂書鐵符,燒鐵鐘,鎮其潭龍」,二條潭龍遂穿山西向飛去。他又恐柱上的畫龍為患,「復以鐵釘釘殿柱畫龍之目」,始將畫龍收服。
張僧繇的畫藝精絕,嘆為觀止。唐代最著名的雕塑家楊惠之與「畫聖」吳道子,都直接繼承了他的風格。唐代有歌謠云「道子畫,惠之塑,傳得僧繇神筆路」,可謂中肯地道出了這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