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劉錡、吳階)中,岳飛的岳家軍是最為強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軍」則是精銳中的精銳,毫不誇張的講,這支部隊代表了「岳家軍」的精華所在。
世人對「背嵬軍」名稱的理解頗多。「背嵬」亦作「背峞」,南宋範成大云:「燕中謂酒缾曰峞。其大將酒缾皆令親隨人員負之,故號背峞。」引申為親信。另一說是「背嵬」的稱呼為韓世忠首先使用,後來被岳飛借鑒。韓世忠原為北宋西軍(駐守陝西的部隊,長期與西夏作戰)軍官,「背嵬」一詞是西夏語的音譯,用以指驍勇軍士,由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始創。「背嵬」還有一說是指盾牌的一種。
據《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據考證,岳飛的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分為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游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等十二軍。背嵬軍有騎兵八千和步兵數千,步兵由岳雲統領,騎兵由王剛統領,兩支部隊由岳雲統一節制。其中,背嵬騎兵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圍盔,鐵葉片革甲。
背嵬軍戰術多變,常常分成多個獨立的戰鬥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往往距離敵人一百餘步時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馬,然後長刀對劈,迅速衝鋒、集結、再衝鋒,從而大量殺傷敵兵。可以說,這支強悍的背嵬軍就是岳飛的親軍衛隊。憑藉著這支強悍的部隊,岳飛百戰百勝。
背嵬軍雖以騎兵為主,但開創了「步兵在平原擊潰金人精銳騎兵」的經典戰例。在潁昌、郾城的一系列與金軍的戰鬥中,背嵬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岳飛的背嵬軍在郾城大敗金兀朮的精騎一萬五千人。岳飛首令兒子岳雲出戰,曰:「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矣!」 岳雲率背嵬軍步兵每人持麻扎刀、提刀和大斧,衝入敵陣,上砍敵人,下砍馬足,大破金軍精銳「拐子馬」。楊再興單槍匹馬入敵陣,殺敵數百,身上多處受傷,仍殺出敵陣。此戰後,金軍精銳受到沈重打擊,金兀朮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岳飛的奏折稱:「殺死賊兵滿野」。
金兀朮不甘失敗,集結三萬騎兵再攻穎昌,岳雲率背嵬軍騎兵八百首先馳擊金軍,步兵也展開嚴整的隊列繼進,掩護騎兵,與敵軍「拐子馬」搏戰,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仍無一人肯回顧。大部隊隨後跟進,「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潁昌大捷後,岳飛率軍乘勝追擊,於距開封僅20多公里的朱仙鎮,再以500背嵬精兵大破十餘萬金軍。
無怪乎南宋名臣袁甫在《蒙齋集》讚背嵬軍道:「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候,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宋金作戰,岳飛的部隊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十年對金作戰中,岳飛的軍隊以犧牲一萬五千人、傷殘兩萬人的代價,殺死戰鬥力強悍的金兵約十五萬人,殺傷至少五萬人。金人發出了「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嘆息,對岳家軍是又怕又恨,對背嵬軍更是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