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因而人的各種生理活動,一定要客觀地和自然界的四時變化相適應。中醫非常注意環境、季節、氣候對人類健康長壽的影響,並指出「人客觀存在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也就是說,要延年益壽,必須遵守客觀規律的變化,而絕不應超越自然的變化。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這是四時養生之道,反之,則會出現「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因此,老年人更應注意春避風,夏避暑,秋避濕,冬避寒,調節陰陽,順應自然的變化,維持正常的生理規律。
養後天 保先天
中醫將人的脾胃稱之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將腎稱之先天之本,是真陰真陽所藏之地。故而對老年人來說,養後天,飲食有節,保先天,重視藏精乃是更為重要的。
有節,脾胃健運,化源不竭,正氣充沛,可以延年。中醫有「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意為脾胃之健,對維持機體的氣血通調,筋骨之健,乃至生命之本,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老年人脾胃功能比較虛弱,注意保養脾胃的健康,也是延年益壽的關鍵。保先天,乃是保養腎氣,腎藏先天之精,為水火之宅,是人體一身元氣之所至,五臟之陰非此不生,非此不化,腎在人的生殖、發育、衰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由此可知,保養腎精,對於維護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應該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老閒而少欲,心安而何懼」。只有善於調養,才能保真全神,精神並茂,乃延年益壽之妙道。
調情志 惜精神
中醫把人的情志變化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稱之「七情」,「七情」不節,精神過勞,則神志散亂,氣血失調,內臟不安而引起各種疾病。中醫認為」喜樂無度則傷心,大怒氣逆則傷肝,悲哀不止則傷肺,常憂久思則傷脾,大驚卒恐則傷腎」。老年人的情感易躁易動,平時應注意調節七情,減少各種異常的刺激,防止七情過激,心胸要寬,遇事不慌,無所驚恐,少思無悲,精神愉快,才能永保安康。
慎起居 宜勞逸
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這也是養生一妙道,起居有常乃是指生活要有規律,勞逸適度是指活動的動靜要平衡,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體內陰陽協調,氣血和平,臟腑機能均衡,故可健康長壽。中醫認為,活動可以促進氣血正常的運行轉輸,筋骨剛勁,臟腑和調,病不得生。所以說慎起居、宜勞逸也是養生要領之一。
勤鍛練 益長壽
體育鍛練可以保健身體,預防疾病。老年人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練,可以使氣血疏通,促進臟腑的功能,「春三月,此為發陳……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便去生。」但是,老年人由於年事已高,體內臟器有不同程度的衰老,故鍛練要適度,不可過激、過強,以防損害身體。
養生重在養心
孔子曰:「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指的是老人以不貪為貴。俗語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如果人生在世,憂名、憂利、憂私、憂家,難免包袱沈重,壓得喘不過氣來。心緒煩躁的人是不可能頤養天年的。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既擅長治病,又擅長養生。張仲景的精神養生益壽大法,內容豐富,方法多樣。他認為「養神暢志、立志修德」是精神養生之根本。他的一生清心寡慾,排除雜念,思想清靜,節制私慾(包括名利的奢望及酒色之欲等),並注意消除嫉妒心理。古人云: 「厚德載福」,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這叫「外功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