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9月17日訊】最近坊間因「特區不如直轄市」的「高見」,掀起一陣討論,認真和抽水者皆有之。其實不只位於珠江口之雙城,上世紀還曾先後存在察哈爾、綏遠、熱河、川邊、東省、威海衛、蘇淮、海南等至少八個「特別行政區」,原意是鑒於個別地區的獨特歷史、政治和社經情況因地制宜,然而數千年「求同」先於「存異」的大一統思想影響深遠,這些特區俱沒能長存。原「英屬威海衛」在收回主權後,先隸屬中央,參照「直轄市」法規管理,然後日漸凋零,終被撤銷降為省轄之地。其餘特區,要麼改為行省,要麼並入鄰省,無一倖免。
放眼寰宇,各國成立的特區,除了為首都而設者(如雅加達和華盛頓),處境亦不比前述各地好多少,如北韓仿效雙城而建立的「新義州特別行政區」,甫一成立便因其特首被鄰國拘捕而名存實亡;緬甸根據內戰停火協議設立的佤邦、勐拉、果敢等少數民族特區,先後被政府軍逐個擊破或收編;較為成功的例子如印尼之亞齊和日惹,以及韓國之濟州,亦因各種經濟、社會和族群問題而時有矛盾,幸因兩國之民主制度已然鞏固,政府受民意、輿論和議會監督,傾向以疏導方式解決。
這些特區的處境皆錯綜複雜,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其地域跟「母體」相連,一方面容易受後者政經社各方面之擴散效應衝擊,同時「零距離」亦令其自身地位模糊,難以持久。反觀那些位處「海外」的屬土,不論大小遠近,如直布羅陀、波多黎各、奧蘭、法屬玻裡尼西亞(大溪地)和格陵蘭等,多能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似乎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理空間仍有其關鍵影響。
歷史證明,古今中外的特區皆命途多舛。當眼下之雙城「直轄市化」趨勢明顯,卻忘了雙城以外還有第三個特區 ── 「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這個特區成立於1983年,比雙城更早,其轄區與熊貓之鄉「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疊,套用鄰近地區術語,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與其說管理那裡不到六千人口的小鄉鎮,毋寧專為供養為數不到二千的國寶而設。如是者,難道在訴說雙城其實不過是「國家級投機炒賣區」和「國家級博彩洗錢區」?也許這就是雙城的最後歸宿?嗯,想多了,還是去探熊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