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6月18日訊】過去一週來,「伊拉克—黎凡特伊斯蘭國」的武裝組織在伊拉克所向披靡,連續攻佔伊拉克北部的數個城市,甚至一度進軍到離首都巴格達僅60公里的巴古拜,與伊拉克政府軍發生激戰。激進份子殘害政府軍俘虜的鏡頭令外界震驚。人們認為,伊拉克正面臨「性命攸關」的危機,宗教暴力可能將進一步升級,並擴散至伊拉克以外的地區。
美國及周邊國家對此已嚴陣以待。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已派出275名軍人到伊拉克保護美國駐巴格達使館及其人員的安全。五角大樓也派遣一艘兩棲船塢登陸艦梅薩維德號(Mesa Verde)進入波斯灣,使得在波斯灣待命的美軍軍艦增加至四艘。只要歐巴馬下定決心,美國軍隊就可立即對伊拉克展開軍事打擊。
伊拉克的最新狀況甚至有可能促成美伊宿敵合作,共同抗擊極端勢力盤踞伊拉克。雖然五角大樓否認將與伊朗有任何形式的合作,但國務院副發言人哈夫承認,美伊確實就伊拉克緊張局勢進行了場外簡短會談。伊朗總統也稱,只要美國提出,他將在伊拉克問題上與其合作。
美國還沒有就干預伊拉克作出最後決定,不過有關中國該不該出兵伊拉克的問題,已在國際有關媒體和中國國內輿論中炸開了鍋。《環球時報》援引美國《福布斯》網站的報導說,美國航母抵達波斯灣「準備執行任務」,但美國對此沒有多少經濟利益。美國已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天然氣生產國,一場危機將令美國在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市場處於更強的位置。如果伊拉克佔全球百分之三點七的產量突然斷了,中國的日子會難過得多。如今中國是伊拉克的最大外國顧客,平均一天接受一百五十萬桶原油,將近伊拉克一半的產量。伊拉克戰爭後,中石油接受了巴格達的極薄利潤和繁瑣條件,「攫取伊拉克石油」。現在「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組織挑戰巴格達以什葉派為主的執政集團,關係中國的利益。「或許,美國應該讓中國派出自己的海軍進入險境。畢竟,中國在伊拉克的利益遠比美國多。」
這篇文章所稱的中石油接受了「巴格達極薄利潤和繁瑣條件」,指的是中國石油公司為了自身利益違背與有關各國石油公司達成的默契,「出賣」朋友的不光彩經歷。戰爭後伊拉克新政府為了有效控制石油利益,提出以「技術服務合同(TSC)」替代以往的「產品分成模式」,從而保證伊拉克政府在與外國公司進行石油合作中擁有主導權。當時,各國際石油公司想要聯合抵制伊拉克政府的決定,但中石油公司認為這是突破壁壘成功簽單的好時機,因此率先同意了條款,簽下了伊拉克戰後首份國際石油合作合同,由此開始,中國逐漸成為伊拉克國內持有技術服務合同和開發合同權益最大的買家。
因此,中國出兵伊拉克,擺平其危機,不僅在利益考量上與西方國家相比,具有充分必要性,而且從道義上來說,中國是那個為了自身利益獲取合同、破壞既有合作模式的「猶大」,似乎也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從國內輿論來說,美國媒體的報導可謂引起「強烈反響」,關於中國該不該出兵伊拉克的討論成為一時之盛。這些討論有的從中國維護自身利益出發,有的則著眼於美國「要求」中國出兵的角度,也正因為這樣,出現了兩種彼此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為了保護利益應當出兵;一種認為,中國不能上美國的「噹」,到它的地盤上攪混水。其實瞭解美國媒體和政府關係的人都知道,美國政府無權操控媒體,媒體可以自由報導新聞和發表評論,所以,可以說美國媒體的態度並不代表美國政府。從美國軍隊在波斯灣集結的情形看,更顯示美國無意與中國軍事合作共同應對伊拉克危機。
中國在攸關國家利益的國際事務中會不會出兵?這個命題現在提出來,已經不是一個不可討論或者不會實現的問題了。從中國近一年多來外交政策的演變看,中國軍隊對外執行任務,已沒有什麼障礙,不過中國也不會輕易出兵,必須滿足幾個先決條件:是否有利於維護中國國家核心利益;是否有利於維護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鞏固執政基礎;是否有利於中國現有政治格局,穩定國內局勢。
與西方不同,中國對個體人的生命、安全和自由的重視相對薄弱。在中國影視劇中,有大量為了某種主義、理想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犧牲生命以保全之的鏡頭,而受西方欣賞的則是《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大片。因此,從文化傳統來說,中國不大可能為了保護中國公民或者某些局部利益出兵海外,但在網際網路日益強大的背景下,迫於輿論壓力,中國最終也會像歐美現在正在做的那樣,採取大規模的撤僑行動。即使如此,在伊拉克危險重重的時刻,仍有中資公司的負責人向國內媒體強調,伊拉克的緊張局勢是媒體的渲染,而非其真實狀況,潛台詞是中國人沒必要大規模地離開當地。可見,個體人的生命在其眼中沒有被擺到應有的位置。
更何況中國的對外交往包括經濟交往一向都是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不怎麼講原則,實用主義佔據主導地位。上述中國石油公司破壞各國達成的內部協議,與伊拉克政府單獨締結合同,是個典型的例子。再比如,在烏克蘭政治危機中,明顯武力侵犯烏克蘭的俄羅斯政府受到中國的「袒護」,那時對烏克蘭人民的生命無動於衷的中國,在最近俄羅斯使館受到烏克蘭人民圍攻時,卻公開發聲進行譴責,對俄羅斯外交人員受到威脅表示憤慨。這是中國對外交往沒有原則性而縱容實用主義的另一個例子。這樣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有人說,中國是伊戰的最大贏家,因為它擁有伊拉克戰後國際合作的最大份額。因此可以設想,任何一個組織控制了伊拉克局勢,中國都可以和它打交道,並獲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