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仇官」和「仇富」的謠言在中國社會傳播最為活躍。
【看中國2014年06月12日訊】北京社科院與社科文獻出版社近日共同發布了北京藍皮書系列《北京社會治理髮展報告2013-2014》。其中《謠傳活躍度與北京居民認知:潛在關聯實證研究》的報告指出,調查的謠言樣本中58.3%的內容涉及仇富;63.6%的內容涉及仇官。經中國官方《環球時報》星期三的報導,大多數謠言在中國是仇官和仇富就成了一條新聞。
什麼是謠言?百度網站提供的解釋是指沒有相應的事實基礎、卻被捏造出來並通過一定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受眾未被明確或暗示虛構的前提下,被捏造及傳播的與事實不同甚至相反的言論。我們由此不難判斷謠言在任何社會都應該受到限制,受到批評。
然而,大多數謠言在中國為什麼偏偏與本該是「人民公僕」的政府官員和富人扯上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對此,中國暨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吳非博士星期三表示,在中國之所以所謂謠言有市場是因為謠言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貼近受眾的心理,在很多情況下稍微改正一下基本上就不能算是謠言。
「因為謠言內容是受眾的心理反應,是受眾心理的一面鏡子,受眾認為現實就是那樣,謠言由此產生。與此同時,傳統的媒體無法為大眾提供全方位和更加細緻的新聞報導,受眾群體由此選擇接受謠言。受眾接受信息的認識能力在信息數化時代已經大幅提高,但中國的媒體沒有提高。」
吳教授表示,如果只是簡單報導中國謠言的大多數都是涉及仇官和仇富,不進行深入分析和客觀挖掘數字背後原因的跟蹤報導,《環球時報》的報導無助於緩解中國已經十分尖銳的官民矛盾,無助於化解中國老百姓對富人那種「為富不仁」的認識。
北京獨立學者陳永苗星期三表示,在中國的語境下,仇官和仇富的區別並不大。
「因為中國的大多數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基本上享有權力。所以仇富也可以納入仇官的範疇之中。除了一少部分老百姓是因為司法不公才仇官,絕大部分老百姓仇官還是因為官員的財富和腐敗問題引起的。一言以蔽之,在中國,仇官等於仇富,仇富也等於仇官,兩者區別不大;你的權力基本上已經資本化了,你的資本也基本上已經權力化了,權力和資本兩者水乳交融。」
陳永苗進而表示,謠言現在在中國成為弱者的武器。
「就是說,在中國信息不公開的環境下,公眾用謠言反擊權貴和官僚,比較容易引起同情和共鳴。再者,北京社科院報告中所說的大部分謠言其實往往不是謠言,最終都被證明是真實的。」
《環球時報》引述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宏偉的話說,「政府官員的負面形象和不當舉止永遠會更引起公眾的關注,缺少有效的權威性的信息發布,公眾當然就更傾向於相信坊間消息」。
吳非教授對「有效的權威性的信息」有著不同的解讀。
「問題不在於權威,而在於是否全面的報導。換句話說,報導不僅有新聞,而且還有新聞分析和事後跟蹤報導,要滿足受眾的需求,服務於老百姓。服務於老百姓不是說中宣部說媒體什麼可以報導,什麼不可以報導那麼簡單。媒體只有服務於受眾,受眾才能慢慢理解那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不真實的。現在的問題是,只要你是官,大家就認為有貓膩,官民完全對立。由此,在中國,新聞報導的形態不改變,你說建立更權威的信息發布,受眾根本不相信,根本不吃那一套。中國的新聞報導如果不從被管理向服務於受眾方面的轉化,中國政府就無法阻止公眾相信謠言。」
仇官和仇富在當今中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一說到「官」和「富」,許多老百姓似乎個個都氣就不打一處來。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難道中共執政下的當今中國必須有仇官和仇富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