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判定為「偽書」,由於近年考古發現的竹簡、木牘、帛書而可以確定為真古文獻的,有如下6部:
(一)《孫子》(或稱《孫子兵法》)。歷來懷疑此書為「偽」者比比皆是。清人全祖望作《孫武子論》說:「(葉適)疑吳原未嘗有此人,而其事其書皆縱橫家所偽為者,可以補《七略》之遺,破千古之惑。」近人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說「(《孫子》)是戰國人依托」,「此書若指為孫武作,則可決其偽」。現代學者中有類似觀點的,還有錢穆、齊思和等。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西漢前期墓葬中,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大批古書竹簡。此次出土的這兩部兵法竹簡,從涉及的事例、攻城的策略、作戰的兵種、戰爭宜速決還是持久等觀點來看,可以明晰地分辨:前者為春秋時期的孫武所著,後者為戰國時期的孫臏所著。楊善群《變混沌為清晰的重大發現》對此作了詳細的辨析。在確鑿的事實面前,疑古辨偽論者不得不偃旗息鼓。現在絕大多數學者都公認,《孫子》是春秋時吳國將軍孫武的兵法著作。
(二)《老子》(或稱《道德經》)。老子是春秋後期人,與孔子同時,《史記•老子列傳》記有孔子向老子問禮之事。然而在疑古思潮盛行的時代,《老子》成了一部作者和撰寫時間不明的書。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錄》中說:「道德五千言(即《老子》)者,不知何人所作,要必楊朱之徒所偽托。」梁啟超在學術講演時云:「《老子》一書或身份甚晚,究在莊周前或在其後,尚有商量餘地。」顧頡剛則在《古史辨》中認為「《老子》書成於《呂氏春秋》與《淮南子》之間」,亦即秦漢之間。看了這些論述,使人如墮五里霧中。1993年冬,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的戰國中期楚國墓葬中,出土了相當數量的抄寫《老子》的竹簡。根據竹簡抄寫必先於墓葬時代,而其撰著時代更應在前的通則,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實物證明,《老子》一書只能是春秋晚期老聃的著作。不過,學者們從郭店簡《老子》中也發現,老子作為早期道家原本也「尚仁」、「守中」,與儒家是「互補互濟」的關係。今傳本有「絕仁棄義」、「法令滋彰」等反對儒家、法家的言論,是出於後期道家在傳抄時對《老子》的篡改。這樣,《老子》的作者、寫作時代及其在傳抄過程中的篡改,終於水落石出,得到明晰的結論。
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摹寫本
(三)《孔子家語》。此書歷來被判為「偽」。王柏《家語考》云:「四十四篇之《家語》乃王肅自取《左傳》《國語》《荀孟》《二戴記》割裂織成之。」崔述《洙泗考信錄》謂:「今之《家語》乃(王)肅之徒所撰以助肅攻康成者」,「《家語》非孔氏遺書也,偽也。」這些言論,一直代表了學術界的普遍看法。1973年,河北定縣的漢墓中出土大批竹簡,其中定名為《儒家者言》的一種,內有十章與《孔子家語》基本相同。1977年,安徽阜陽的西漢初期墓葬中又出土許多竹簡、木牘,其中一塊木牘上書寫篇題四十六條,其「內容大多能在今本《孔子家語》中見到」。令學者們奇怪的是,王肅是三國魏人,王肅偽造的《孔子家語》怎麼會在幾百年前的漢初墓葬中就已經出現?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分析考古發現後指出:「看來我們對今本《家語》的認識應當重新考慮」;「王肅在序言中已說明《家語》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這應當是事實。」最近楊朝明等著《孔子家語通解》,書中稱:「《孔子家語》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孔子研究第一書’!」《孔子家語》非「偽」,是真古文獻,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
(四)《鶡冠子》。此書定為「偽」也由來已久。唐柳宗元說:「盡鄙淺言也,吾意好事者偽為其書。」明胡應麟又說:「後世偽《鶡冠》者剽(賈)誼賦中語以文飾其陋。」近人錢穆作《鶡冠子辨》,稱其「明為偽書」,「蓋後人見《漢志》有鶡冠楚人之說而妄托者耳」。1973年冬,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經法》等大量帛書,與《鶡冠子》的文字、思想有許多共通之處。唐蘭經過考證論定,《鶡冠子》與《經法》等都是戰國晚期「黃老派」的著作。李學勤《馬王堆帛書與〈鶡冠子〉》進一步就《歇冠子》書作者的活動年代、思想傾向、師承關係等問題作了考證。譚家健《〈鶡冠子〉試論》對《鶡冠子》是「偽書」的言論進行駁斥,並對其書的價值作了細緻評述。黃懷信《〈鶡冠子〉源流諸問題》對該書作者、篇卷、時代、版本作了更詳細的闡述。甚為有趣的是,楊寬著《戰國史》在1980年修訂出第二版時對《鶡冠子》還隻字不提,到1998年修訂出第三版時,不但在「戰國史料」中加進「《鶡冠子》」一書,並補寫《鶡冠子實現「大同」的道家學說》一節。《鶡冠子》是真古文獻,正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贊同。
(五)《文子》。這部古籍是老子弟子的著作,其為「偽書」早有定論。梁啟超謂:「此書班氏已疑其依托,今本蓋並非班舊,實偽中出偽也。其大半剿自《淮南子》。」錢穆則說:「老子弟子文子,亦烏有先生也。」上世紀30年代,國學整理社編輯《諸子集成》,其「刊行旨趣」論《文子》說:「唐柳宗元謂其多竊取他書以成之,當系唐以前偽作。」故棄之不收。1973年,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大批竹簡,其中有許多與今傳《文子》相同的文字,而少數地方有所改動。這證明:「《文子》本非偽書,今本《文子》實經後人竄亂。」這樣,所謂《文子》的「依托」說、「烏有」說、「竊取」說,在出土竹簡面前都不攻自破。接著,江世榮作《先秦道家言論集、<老子>古注之一——〈文子〉述略》,論證《文子》「不是偽書」。隨後,李定生、徐慧君著《文子要詮》,卷首《論文子》以大量事實證明「《淮南子》抄襲《文子》」,從而判定《文子》是「先秦古籍」。本世紀初孫以楷作《文子與墨子》,論證「文子是一位重要的道家學者,起著重要的學術津梁作用」。還有許多學者認為,《文子》吸收了儒家、法家、兵家的精華,把道家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於是,一部早有定論的「偽書」,又成了有珍貴價值的重要典籍。
(六)《尉繚子》。此書在北宋神宗時還被尊為「武經七書」之一,當作古代軍事學的瑰寶。但自南宋以後,特別是到清代、近代,逐漸被定為「偽書」。清人姚際恆稱:「其偽昭然,必焚其書然後可。」姚鼐認為:「蓋後人雜取,苟以成書。」現代學者金德建在《司馬遷所見書考》中更直斥其為「偽物」。鄙視之意,溢於言表。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西漢前期墓葬中出土大批書寫古代文獻的竹簡,其中有多篇與今傳本《尉繚子》相合。據學者們分析,其抄寫年代應在秦漢之際以前,則今傳本《尉繚子》為先秦古籍當無問題。所謂「其偽昭然」、「後人雜取」等說法,不過是疑古者的主觀想像罷了。《尉繚子》中有「梁惠王問尉繚子」的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記「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兩事相隔有80多年。徐勇《魏惠王的紀年質疑》通過精深功力的考證,確認魏惠王時的尉繚與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當為一人。這樣,《尉繚子》不但摘掉了「偽書」的帽子,而且其作者生平也得到精確考證,其卓越精深的軍事思想更為學者們所闡揚,此乃學術事業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