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漫畫清晰的揭開馬英九與中國簽訂服貿的問題,與那些反對馬版本服貿國人的憂心。圖:翻攝網路
【看中國2014年04月03日訊】甚麼是服貿?就是希臘神話「木馬屠城記」的那只大木馬。
這是「國際紐約時報」對馬英九急著要跟中國簽訂服貿的解讀。該報在3月31日的言論版刊登一張漫畫,這隻木馬披著TRADE PACK(服貿)的馬鞍,馬頸上掛著LOVE FROM CHINA(中國給的愛)的籤條兵臨臺灣的城門,城牆裡的臺灣人民高舉拳頭、喊叫驅趕這隻木馬。
一則漫畫清晰的揭開馬英九與中國簽訂服貿的問題,與那些反對馬版本服貿國人的憂心;這則漫畫同時也提供這段期間贊成/反對者最常質問對方「甚麼是服貿」問題的答案。
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臺灣當然是要與國際,包括與中國簽訂各項經貿條約,但就是不能讓失信於民的馬英九與他的政權來簽訂,因為馬政權連最起碼的我方談判代表都不敢讓國人知道,我甚至懷疑根本沒有談判,馬只是照單全收北京政府的旨意。因此,問題不在服貿,是在馬英九。
《紐約時報的政治廣告》
由3621位臺灣人民所捐助,在「國際紐約時報」刊登全版的廣告,再次證明這次學運成員的明智選擇。因為「國際紐約時報」的讀者遍佈世界各地(以及美國境內),而且讀者階層相似度很高;而「紐約時報」則以美國讀者為主。
在「網路」連結世界之前,當有一份用份英文刊印的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國際前鋒論壇報),就是一份「地球村」報紙。它於1887年在法國巴黎郊區問世,是當時「紐約前鋒報」的歐洲版,因此誕生時稱為「巴黎前鋒報」,一百多年來見證兩次世界大戰與歐洲巨大的政經轉折,與數次易名,直到1967年「紐約時報」入股才改名為「國際前鋒論壇報」,2003年紐約時報取得完全的股份,到去(2013)年10月15日改成今日的名稱「國際紐約時報」,作為「紐約時報」全球布局的一份全球化報紙。這一百多年來,不論以甚麼報名出現,編輯部都設在巴黎,它也是英語世界的菁英報。
我在1970年代讀大學新聞系的時候首次接觸到這份報紙,它用輕薄的聖經紙刊印,由巴黎空運來臺,再經過當時「警總」的新聞檢查,讀到它已是報紙刊印日期的數天後,若有批評到當時的蔣家與國民黨政權,或「為匪宣傳」,該報導輕者被塗黑,重者該頁被撕掉或查禁(馬英九在此環境與國民黨體製成長,卻擁抱中共的熱情多於臺灣人民)。隨著通訊技術的演變,1980年代該報從巴黎傳真到香港印刷,每日由港空運來臺經過檢查,臺北老市區的書報攤或國際旅館在當日下午就可讀到這份報紙。1987年臺灣「解嚴」,加上電子科技日新月異,該報也在臺北印刷(確實年份我不清楚),因此這些年來,臺北的讀者一大早也可以看到「紐約時報」的新聞。在第二版下方,刊出全球設有印刷廠的都市,臺北也名列其中。
不論是「紐約時報」還是「國際紐約時報」都固定有兩頁的言論版,美國版是在第一套最後的第二與第三頁,國際版的版位是介於新聞版與專刊(含文化、體育等報導)之間,它都以「相面對」的版面呈現。美國版的左頁是社論與讀者投書,右頁是外部專家的文章與漫畫。國際版左頁的左半側是社論外,其餘的一頁半都是外部的專論,偶而幾則讀者投書,但漫畫則固定在右頁的左上方(漫畫是圖像的評論,因此刊在「言論版」)。
美國「紐約時報」的言論版,常出現各國的政治廣告(含異議團體)或跨國企業針對某些議題的廣告,通常都出現在右頁右下方,佔該頁四分之一的版面。類似像這次「3621位臺灣人民」刊登的整版政治廣告,出現在新聞版的序位倒不常見。若是要在「美國版」刊登,是否考慮重新設計廣告內容與版面,刊在言論版上,因為閱讀這些有影響力媒體的讀者群,多數是各社群的意見領袖,或希望成為意見領袖的讀者。
《國際媒體與臺灣人民的聲音》
很諷刺的是,馬英九愛講英文,第一任當選之後,常用英文與國際媒體對話,但隨著施政的滿意度直線下滑,國際媒體對他也毫不客氣。重量級的如英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與紐約時報、日本NHK一點也不客氣,這些媒體的立論常與臺灣人民的聲音同調,而馬英九是站在人民與民意的對立面。
来源:新頭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