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站在上海一間中國建設銀行分行的外面。
【看中國2014年02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陳柏霖編譯報導) 據路透社2014年2月13日(週四)報導,中國官媒週五報導稱六間中國信託公司已借給一間拖欠的煤炭公司超過50億元(約8.246億美元),這提高了中國所謂影子銀行體系內進一步違約的可能。
此外,已經違約的信託產品中的投資者已發誓不僅要向信託公司,也要向該國第二大銀行的中國建設銀行尋求償還,後者擔任由吉林省信託有限公司發行的高收益投資產品的銷售代理。
分析家們警告了中國儲戶間的普遍假設造成的道德風險,這假設是連高收益的投資也帶有來自國有銀行的隱性擔保。如果發生重大違約,它可能會引發恐慌,投資者突然停止購買此類產品,並導致依靠非銀行融資來維持經營的弱勢公司借款人破產。
中國官媒本週報導,吉林信託已經無法支付到期的7.63億元高收益投資,那是它出售給中國建設銀行的富裕客戶的產品。該產品是基於貸款給掙扎中的煤炭公司山西聯盛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但官方《中國證券報》週五報導,暴露在聯盛風險下的遠遠不只有吉林信託。根據長安信託網站披露,長安國際信託持股有限公司去年三月份出售連結聯盛聯屬公司的產品1.2十億元,它將在未來幾週內到期。
該報未提及其它借款給聯盛的信託公司,但援引一位不知名的消息可靠人士的話,據稱六間信託公司有50億元的風險。
在中國煤炭資源豐富的山西省中部的一間法院說,去年聯盛所有類型的未償債務有300億元,並已申請債務重組。
長安信託的發言人在週五早上沒有接聽電話。
「最後一滴血」
《21世紀經濟報導》週五報導,在吉林信託產品中的投資者要求中國建設銀行也要負責賠償投資者。
銀行家們警告說中國的貸款人暴露在大量貸款下,那是他們的非銀行合作夥伴所擴展,並出售給銀行客戶作為資產負債表外理財產品。雖然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沒有法律責任償還投資者,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和維護社會穩定,他們可能面臨壓力而這樣做。
該報援引一位不具名的產品投資者的話說:「前幾天,我們去找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在山西的領導者仍然說這不是他的責任。如果最後他們真的不承擔責任,我們將去中國建設銀行與他們奮戰到最後一滴血。"
投資者告訴該報說有關他們購買吉林信託產品的所有文書工作和資金轉移,都是發生在中國建設銀行的場所,而且銷售人員口頭向投資者保證該產品沒有風險。他們還表示他們的投資意願是基於對大型國有銀行的中國建設銀行有信心。
中國建設銀行在週五沒有立即響應。
「重組」
國證券報援引其消息人士的話說,山西省官員正在與聯盛的債權人安排債務重組,包括信託基金和商業銀行。
雖然有延遲,可是那可以讓信託貸款人最終償還投資者。還款延遲的技術性違約之前發生過而無引起恐慌。
該報稱當地政府計畫整合聯盛公司的債務,並與各種債權人共享未來的現金流。但到目前為止少數債權銀行已拒絕簽署重組協議,因為它要求他們發放價值20億元的新信貸。
(點擊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