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29日訊】記得上週五凌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概股秦網,遭遇了罕見的暴跌。起因是因為著名的中概股狙擊手渾水公司發布了一則關於秦網的報告。
按照渾水的報告顯示,網秦的上市是一場重大的騙局。在網秦聲稱的2012年中國安全服務營收中,至少72%是虛構的。到目前為止,網秦最大的客戶實際上就是網秦自己。渾水估測認為,網秦在中國市場所佔份額僅為1.5%左右,而不是55%左右。網秦的中國付費用戶人數僅為不到25萬人,而不是聲稱的600萬人。
消息一經發布,秦網股價瞬間暴跌,全天跌幅達到近50%,上演了一半市值在單日蒸發的慘劇。
中概股在最近兩年怎麼了?為什麼總是出事?這跟美國的制度設計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我們一會來分析。
秦網的這次遭遇明確的顯示了市場對於渾水公司的高度認可,這種認可源自於過去該公司數次精準做空中概股的歷史。
這個成立於2010年的年輕公司,已經成功的擊垮了數個中國在境外的上市企業。渾水當年的開刀祭旗之作是成功做空了中概股東方紙業。2010年6月28日收盤後,渾水公司公布了長達30頁的報告,列舉東方紙業9樁罪,予「強力賣出」評級。次日,東方紙業股價下跌13%。自此一役,渾水打響知名度,而東方紙業則元氣大傷,之後再也沒能恢復。
之後,渾水將第二個獵物放在了同樣是中概股的綠諾科技。2010年11月10日,渾水出具對綠諾的報告,評級同樣是「強力賣出」。這次效果更甚以往,因為報告中明確指出了綠諾科技設計偽造客戶關係、合同造假、誇張收入等問題。10日開盤,綠諾股價大跌15%之後一路大跌,一個月後,綠諾摘牌轉至粉單市場——類似於中國正在籌建的新三板市場。
此後的2011年2月3日和4月4日,渾水先後發布對中國高速和多元水務的報告。前者股價當天跌33%,後者跌27%。6月,渾水又首次嘗試兩路出擊,其目標是納斯達克IPO上市的展訊通信和加拿大上市的嘉漢林業,前者當日暴跌30%,後者跌幅更是達到64%。
截止目前,渾水公司「攻擊」過包括分眾傳媒在內的7家中國概念股,4家遭退市或暫停交易。
渾水每次都選擇對中概股做空,而且每次的狙擊都是非常成功的。它們都是瞄準了中概股在過去表現出來的一個根本性弱點:這些中國公司習慣了信息的不透明,以及隱藏在不透明中的造假,這些都在中國股市中習以為常。可把這個習慣用到了美國股市,那就問題大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國內審核制的IPO背景下尚且存在萬福生科財務造假之王的先例,而大體上以註冊制為主的海外市場,面對公司主體在中國的上市公司造假,幾乎是束手無策。從這一點上說,海外上市中概股做假的比例,本身相對於A股來講就會高很多。
中概股裡面何止一個「網秦」?
我們看了一下這些年來在美國上市的那些中國公司,為什麼它們要不遠萬里跑到美國去上市?
原因很簡單,有些公司在A股根本上不了市。A股上市前審核的一道關是財務關,這些年到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絕大多數達不到這些條件。像三年前美國上市的優酷,至上市為止都是虧損的。再回頭看看,新浪網易這樣的,當年在美國上市的時候,不要說盈利,連盈利模式都還沒有呢。當然,上市時虧損的公司不一定就不是好公司。
可見就是因為美國資本市場實行的是註冊制而不是審批制,所以上市容易。再加上美國上市的隱性成本低,投行的服務讓上市公司感覺很好,讓一大批在中國上不了市的中國企業選擇到美國上市。
渾水正是認準了這一點,並且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拋出話——「不透明也可以產生賺錢的機會。」渾水本身藉助對於中國市場常年研究的心得,再加上長期精準調研,以及最重要的在不透明機制下境外投資者對於中概股本身的不信任感,完成了做空一條龍的全套產業。
在美國,做空機構太多了。另一個更加老牌也更加知名的做空機構是香櫞研究,這家公司從2006年起就關注中國公司,截至去年,5年間它「獵殺」的18家中國海外上市公司中,有15家股價跌幅超過60%,其中有7家已經退市。
到了美國,做空這樣的事情就不是什麼特例了。在美國,類似的做空機構,包括一些律師公司已經成為整個資本市場監督體系的一部分。絕大部分的此類機構,所針對的目標,也並非只有中國公司。這些做空機構質疑與指控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做空盈利,並且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分配。通常,在做空某一家企業前,都會有合作基金公司買入做空期權或者買入融券標的,之後做空機構發布利空報告刺激市場恐慌,緊隨其後合作律師機構對相關上市公司展開訴訟將做空推向高潮。只要去國外上市,除了要遵循官方的政策之外,還意味著會置身於諸多做空機構、法律公司審視的眼光之下。
這種模式顯然已經不再僅僅侷限於美國本土,今年A股市場對於酒鬼酒等白酒股的做空模式,就可以隱約看到渾水式的做空感覺。
我倒認為,擁有做空機制是市場健康的一種體現。做空機制的存在和做空機構的運作,可以反向加速市場信息披露更加公開透明,倒逼上市公司形成於市場和投資者良性互動的模式——而非圈一票走人的現狀。
中概股在美國的危機可以充分看出來,中美在資本市場設計上的邏輯的不同。美國的市場是真正的市場,他們把鑒別好公司壞公司的事情交給投資者自己。美國資本市場的邏輯是不認為交易所、監管部門有義務通過上市審核把控公司的質量,這跟中國最大的不同。對於迫切需要透明機制的A股,未嘗不是一種可以作為最後手段的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