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19日訊】中國總理李克強不久前在遼寧大連召開的全球經濟「達沃斯論壇」等場合,三次強調要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信心。之前幾天他還在英國大報《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也做如此強調。這些舉動反而令人質疑,中國領導人這麼一再強調信心,到底是有信心,還是有擔心?如果是擔心,中國領導人在擔心什麼?
其實只要關注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就會發現,中國官方這樣強調「信心」,恰恰反映出中南海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心。因在三方面其趨勢都不令人樂觀:
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慢。去年(2012)中國經濟增長率是7.8%,這是自1999年以來,過去12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低的。中國從三十年前經濟開放,多年來增長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中國高層強調「保八」,即增長率不能低於8%,現在則觸到他們的「承諾線」,跌破其政策底線。
二是中國的外貿出口持續下滑。中國過去拉抬經濟的主要策略,是靠廉價勞動力(其實是官方壓低工人薪金)擴大外貿,是「出口型」國家。但近年全球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也致力於擴大出口廉價產品,跟中國形成強有力的競爭,中國產品在全球的優勢開始式微。
三是中國政府的擴大基本建設投資的(短期)刺激經濟政策產生惡果,不僅有些是拆東牆補西牆,更有很多效果不佳,造成整體市場混亂,後遺症很大。
「走夜路吹口哨」
所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強調中國經濟多麼穩定發展,失業率和通膨率「均處於合理、可控範圍」等等,明顯是指望降低國際上對中國經濟問題的擔憂。
從以往情況來看,中國領導人罕見在西方報紙上發表署名文章。無論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還是新上任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前任總理朱鎔基、溫家寶等,好像都沒有過。李克強對外在英國報紙發表署名文章,對內對外破例「信心喊話」等,恰恰給人感覺,中國的經濟正出現變數,變到令高層領導人也要親自出面解釋、辯護的地步。這是不是屬於那種「走夜路吹口哨」式的自我壯膽呢?
被稱為「習李新政」的新一屆中國政府上臺後,不要說去年的經濟增長率是過去12年來最低,今年還有進一步滑坡的跡象。例如中國今年第一季的經濟增長率是7.7%,第二季是 7.5%(第三季的統計還未出來),明顯都低於去年(7.8%)。
但去年的7.8%還是中國政府用人為政策「推動」出來的。去年中期,中國經濟明顯呈現滑坡現象,所以中國政府就採取慣用方式——大幅增加投資,以刺激經濟增長,包括加大在鐵路、城市軌道等基礎設施的投資。但這次在大連的「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宣布,今後中國的經濟模式要調整,不再靠投資刺激發展,「我們不能持續這樣刺激經濟,這不會產生效果,我們需要控制信貸,嘗試調整朝向更平衡的增長。」如果李的誓言付諸實踐,那麼今年中國的經濟缺乏這種短期投資的刺激,其增長率更可能低於去年。
中國人均收入排127位
中國經濟出現滑坡有很多原因,除上述的外貿萎縮、投資降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需」一直拉抬不起來。從朱鎔基到溫家寶 (兩任總理掌權跨度15年)再到剛掌權的李克強,都強調增加「內需」,但就是不奏效。為什麼中國「內需」不起來?起碼有這樣幾個因素:
一是中國雖持續經濟發展,增長數字很高,外匯存底也世界第一,還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但實際上中國民眾的人均收入並不高,沒有跟國家的經濟增長成正比。截至去年(2012)底,在全球130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排名中,中國排第127位,倒數第四,排在伊朗、突尼西亞、多米尼加、利比亞、哥倫比亞、塞普勒斯、阿爾及利亞、秘魯、黎巴嫩等等這些國家之後。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華人有天生的生意細胞。中國人有了工作機會,多都拚命幹活,不像歐洲、美國等有大批依靠福利卷的懶漢(貪佔別人勞動成果)。但中國人勤奮工作,其收入卻遠無法跟西方相比。據今年四月聯合國勞工組織對全球72個國家的統計,72國的人均月收入是1480美元,但中國只有656美元,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中國排在所調查的72國的第57位。
今年七月知名的瑞士銀行集團(UBS)發布的《價格與收入》報告,展示了全球主要城市間居民生活質量的差別:北京居民需工作34分鐘才能購得一個漢堡包,而東京居民僅需9分鐘,紐約為10分鐘。至於購買一公斤的麵包,北京人需工作28分鐘,上海需43分鐘,而紐約則僅需13分鐘。要買一隻手機,北京居民需工作184個小時,紐約居民僅需27.5小時,北京是紐約的近7倍。
儲蓄率全球冠軍
中國由於人均收入仍排在世界尾端,所以缺乏消費能力。與此同時,中國又是全球人均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從2009年始,就一直全球居冠。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的個人儲蓄首次衝破百萬億元大關(達100.91萬億),儲蓄率高達51.4%(全球平均儲蓄率是19.7%,美國是2.7%)。中國人把收入一半以上存起來,有錢也不敢花,明顯的原因是,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福利保障長期不足,物價又飛速增長,人們自己採取「預防性措施」,多存點錢,增加點安全感。整體收入偏低,同時又是世界儲蓄冠軍,所以中國的大眾消費(內需)當然就無法拉抬起來。
大眾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GDP)中佔有重要位置,像在美國,佔GDP的70%!而在中國則佔不到40%。外貿(2012年)在美國GDP中只佔13.9%(與2011年持平),而在中國,則佔50%以上。
八十年代,外貿在美國GDP中的比重還不到10%,所以美國主要不靠外界,僅憑內部自我消費,經濟就可有規模地運轉。而中國這種出口型國家,一旦外貿萎縮,內需又無法拉抬,經濟就會捉襟見肘,顯露出問題。
中國印鈔票已超過美國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政府過去採取兩大措施,一是大量基礎建設投資,以刺激經濟成長(等於給病人吃補藥以顯臉色紅潤,似乎健康);二是大量印鈔票,現在中國的廣義貨幣總量(16.2萬億美元)已是美國(歐巴馬政府也大量印製鈔票,已達8.8萬億美元)的近兩倍,成為全球貨幣發行量最大的國家,而中國的GDP只有美國的52.5%。
大量印製貨幣的後果,導致中國的房價等居高不降,物價卻節節上升,通貨膨脹率攀高。這種靠往基礎建設上投資和印製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當然「好景」不會長久。目前國際上已出現對中國經濟「看空唱空」的聲音,認為中國經濟可能出現增長過緩的問題,甚至可能「硬著陸」,而撞擊出危機。
常住北京、專門研究中國經濟的全球獨立研究機構佳富龍洲(北京)商務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中國經濟季刊》編輯葛藝豪(ArthurKroeber)曾長期看好中國,卻對明年(2014)中國經濟增長持悲觀看法,他最近預測,「2014年中國可達到的GDP增長水平,即使運氣最好,也只是略超6%,這將是15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最弱的一年,遠低於當前的預期。」
面對中國經濟的可能困境,所以中國領導人出來強調「信心」。但李克強的喊話顯得「外強中乾」。美國的研究中國問題專家、《一中帝國大夢》作者譚若思(RossTerrill)早就斷言:「列寧主義者統治的中國,根本不可能成為超過美國的超級大國。」另一位世界知名的經濟學家、哈佛教授梭羅(LesterThurow)則在《紐約時報》上撰文預言:「中國人的世紀或許會來臨,但如果要趕上全球第一名的美國,不會在21世紀,而是在22世紀。」
這是對一百年後的預測,那是我們幾輩子後的事。那時候共產黨早就作古、跟列寧、斯大林們作伴去了。沒有了共產黨的中國,什麼好事都是有可能的。
来源:臺灣《看》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