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29日訊】海內外輿論矚目數月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9日正式掛牌啟動,希望在未來2至3年時間內,建成具備國際水準的貿易自由區。但是,如果說不少人將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看作是最近30年來中國最重要的一項經濟改革舉措的話,國內外商界及金融界從業者及觀察人士則既有期待,也不乏謹慎與觀望。
29日正式掛牌的自貿區從形式上顯露出今年3月走馬上任的習李政權啟動新一波經濟改革的意願。從最初的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提法到今日正式掛牌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名稱的變化已經將它定位為未來可能向全國推廣的試點區域。不少分析人士將它與當年的深圳特區相比較。1980年的深圳特區以開放製造業為核心,啟動了以出口帶動增長的中國經濟模式,成為中國經濟近30年的高速增長的起點。不過,這種增長模式近年來日益顯示出侷限,金融危機的衝擊以及尾隨而至的歐元危機更顯示出向以內需推動增長模式轉型的緊迫,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出現使得中國吸引外資的優勢相對下降,中國現行的金融運作模式開放速度遲緩顯然越來越難以適應資本流通運作的規則,資本向外轉移已經出現苗頭。上海自由貿易區設想在這種背景下提出,其設計者可能希望再版當年深圳特區舉措的帶動效應,只不過這一次的特區模式將集中金融領域。
根據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報導,上海自貿區的目的是要率先在這裡「建立符合國際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使試驗區成為中國「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從相關介紹來看,試驗區的核心是要擴大服務業的開放。
有評論人士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意義不亞於當年的深圳特區,但不少業內人士雖然樂觀其成,但對自貿區實際開放程度更多保持謹慎觀望。改革意願毋庸置疑,但試驗區具體的實施細則並未出臺,自貿區的具體輪廓因此目前並不清晰。備受矚目的人民幣資本自由兌換雖然原則已經確立,但目前並沒有具體實施的時間表。英國《金融時報》就此評論說:這個自由貿易區究竟意味著什麼?至少就目前而言,購房者、投資者或分析師等等仍基本上是「一頭霧水。」該評論指出:「相對於各方期待的眾多改革,自貿區的物理空間並不大。自貿區將涵蓋三個地點:浦東機場、洋山深水港,以及外高橋保稅區。這三個地方加起來才28平方公里,距離上海主要金融區陸家嘴最遠有一小時車程。」
中國《財新》網的報導則認為目前出臺的總體方案顯示出中央政府的謹慎,指出總體方案將「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自由兌換及人民幣跨境使用均置於風險可控這一前提之下,並增加了「創造條件」這一過程性表述,表明相關改革仍將漸進而行。
如果說上海自貿區作為金融改革試驗場,有意在未來與香港競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話,金融資本的自由流通本質與中國長期執行的國家管制體制間存在著必然的矛盾。中國政府開放資本流通的決心究竟有多大?限定區域內的開放與其他地區的傳統管控體制間如何協調也將是難以把握的平衡。而且,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當地自由的空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這種自由並不僅僅是商業、金融運作中的自由流通。上海自貿區啟動前夕,香港《南華早報》一度報導說,上海因此可能也會開放此前一直在中國內地被禁止封閉的網站,但北京中央政府近日連續闢謠,強調上海自貿區不會是「政治租界」,只是中國的網路封鎖所阻礙的並不僅僅是言論自由,也是與金融體制正常運行的信息整體流通。因此,北京方面否認在上海解除網禁的消息也讓不少金融業人士感到失望。
30多年前深圳特區的設立啟動了中國經濟改革先行、政治改革滯後的模式,30多年後的今天,上海自由貿易區是否能在政治改革拖延造成的制掣中給政府希望的經濟轉型帶來同樣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