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20日訊】站在華盛頓的角度,敘利亞危機不僅事關化學武器,也攸關美國的「信譽」——這種信譽頗具神秘感,但美國甚至全球的安全往往被認為建立在它之上。
俄羅斯提出的外交倡議,讓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躲過了在敘利亞問題上可能在國會遭受的慘敗。然而整個事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從總統、政界人士到民眾,美國上下都越來越不願意出動軍隊,即便是有人越過了美國的「紅線」。這讓人開始擔心,美國的對手——從伊朗到中國——不久都將躍躍欲試地想要挑戰美國的意志。
確實存在這樣的可能性。但如果有人擔心,美國的力量僅僅體現在它是否始終有守住紅線的意願,那就是以過度狹隘的眼光來看待「信譽」對一個大國的意義了。踐行安全承諾的意願只是一個方面。在外交政策上不犯重大錯誤是信譽的另一大要素,維持強大的經濟和有吸引力的社會也很重要。過去十年,美國的力量與聲望受到的最大的兩個打擊,分別是伊拉克戰爭和2008年金融危機。二者均與它是否願意捍衛紅線、亦或是否願意發射巡航導彈,毫無關係。
伊拉克戰爭的一個教訓是,魯莽的軍事干預對美國力量造成的損害,可能遠遠超過在決定是否動武時的猶豫不決。實際上,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在全球地位遭受的最大兩次打擊,都源於錯誤的軍事干預:越戰,以及重複了越戰中許多錯誤的伊戰。相比之下,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的最大勝利——蘇聯帝國的解體——卻沒費一槍一彈。
在保守派眼中,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是強勢總統的典型,而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以及現在的歐巴馬則極其軟弱。然而,儘管里根在任內確實增加了國防開支,他在派遣軍隊問題上卻十分謹慎。他任內最大膽的軍事行動是入侵格瑞那達,一個9萬人口的小國。1983年,241名美國軍人在黎巴嫩一場爆炸中身亡後,里根立刻決定撤回美國軍隊。里根時期空襲利比亞,只是對後者實施短暫的懲罰性打擊,並不以當地政權更迭為目標。現在歐巴馬在敘利亞的行動計畫與當年里根的很相似。最終,里根任期的輝煌背後,美國國內經濟復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蘇聯經濟分崩離析之際,是美國經濟讓美國恢復了信心和聲望。
歐巴馬顯然明白,美國在全球的力量歸根結底取決於美國的經濟實力——這一點從他反覆強調美國必須集中精力「從內部事務著手搞好國家建設」就可以看出。一百年來其他全球霸權的興衰也證明了這個道理。英國、法國和蘇聯的衰落,都是由於本國經濟太過疲弱,無法支撐他們的國際抱負。這三個國家都因為戰爭而削弱了國力。蘇聯出兵阿富汗,等於給自己的棺材釘下了最後一顆釘子。二戰使英國無力再支撐一個帝國的存在。戰後的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和印度支又打了兩場惡戰,把自個兒給拖垮了。現在,中國很快就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因此美國明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它都沒有本錢在軍事上犯下代價高昂的錯誤。
然而,敘利亞使用了化學武器,動搖了歐巴馬避免在海外再起衝突的決心。歐巴馬政府對毒氣的確感到驚駭,同時也想證明美國的「紅線」不是說著玩的。他敦促國際社會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但他本能上又反感軍事干預。為了調和二者間的矛盾,他一再強調他計畫實施的打擊十分有限——用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John Kerry)的話來說就是「小得讓人難以置信」。但是持懷疑態度的人們緊接著提出了顯而易見的問題:有限打擊能起到什麼效果?一次干預會不會引發另一次干預?
敘利亞危機是個典型的棘手問題,論辯雙方都有充足理由。儘管歐巴馬有些搖擺不定,他到底還是發出了出兵的警告,結果也確實迫使俄羅斯和敘利亞改變了立場。這麼說是因為,雖然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提出外交動議,沒準是想向歐巴馬傳達善意——這種善意至今還沒人察覺到——但更大的可能是,莫斯科方面反應迅速是因為他們確實擔心美國會在中東採取軍事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歐巴馬這次有些搖擺,但他發出的威脅還是起到了作用。
如果有哪個國家就此得出結論,認為此次華盛頓沒有立刻下令向敘利亞發射導彈,預示著美國軍事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的式微,那就愚不可及了。美國依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且長期以來有著對外實施軍事干預的傳統。歐巴馬決心在動武之前更加謹小慎微,深思熟慮,這未必損及美國的信譽,反而可能有助於維護美國的信譽。
来源:文摘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