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22日訊】古代是如何進行藥品推銷的?從史料來看,古代中國的藥品推銷很有特點,頗為講究。
古代搖串鈴賣藥圖
古代「醫藥不分」現象很普遍,醫生既看病又賣藥。即便是專門的藥店,一般也會配有醫生,當場看病,對病抓藥。由於古代醫生的執業收入主要靠賣藥,醫生其實也是藥品推銷員。
打廣告,是現代藥品推銷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明確記載的藥品廣告,最早出現在東漢。
《後漢書·費長房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費長房是懂醫術的術士,他曾當過市場管理員(市掾),這記載便是費長房在街頭所見,一賣藥老頭在街市上懸掛一隻葫蘆,休市後總跑到葫蘆裡面。雖然這有點像神話,但「懸壺」現象應該不虛。
賣藥時為什麼要挂葫蘆?用現代話來說是為了吸引眼球,引起大家注意;再者,表示這裡是賣藥的——這就是一種藥品推銷手段,廣告界將之看成是中國最早最原始的醫藥廣告行為。這種在門口挂個葫蘆的形式,屬於「懸物廣告」。
此後,在門口挂個葫蘆推銷藥品流行了起來,並成古代藥店、診堂的標誌,行醫也因此被叫作「懸壺濟世」。
懸壺濟世(現代繪畫)
為何藥店門前挂葫蘆,而非其它物品?因為在古代,特別是早期,藥多裝在葫蘆裡,葫蘆便相當於現代的藥瓶,門前挂之很直觀。實際上,藥店除了挂葫蘆,有的直接挂塊大膏藥模型,還有的挂魚形幌子。前者直接說明這裡是賣藥的,後者則表示賣藥不分晝夜,24小時為患者服務。
作為藥品推銷的手段之一,門口挂個葫蘆固然可以吸引眼球,但尚不能打動買家,特別是在藥店非此一家的情況下,這種手段便顯得太老實了,於是有的賣家便想到利用文字,進行藥品宣傳推銷,這叫手段叫「文字廣告」推銷。
原始文字廣告,是在藥店前挂個一面旗幟,上書一個大大的「藥」字。相應的,酒店就寫個「酒」字,賣刀的就寫個「刀」字。這種「廣告旗」,增大了傳播範圍,大老遠就能望見,古人形象地稱之為「望子」——一望就知道這家店是做什麼生意的,是不是自己要去的地方。
「望子」這種廣告形式,據說在先秦時已出現,到後來商家就精明瞭,直接把藥效、產地、來源和製作手法等,全用文字寫出來。如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開辦的天津東門裡潤善堂,在藥包上附蓋著一張約4寸見方、木版印製的說明書。有的還把藥店地址也印上,方便患者再來買。
「祖傳秘方」繪畫
由於「望子」上的字不能寫多,後來有的藥店直接將文字寫在木板一類的東西上,放於顯眼的地方,於是出現了「招牌廣告」。
這種廣告有橫額、豎牌和挂板等不同形式。根據招牌的形式選擇,所挂位置也不一樣,或門頭或店前或牆上。招牌上所寫最經典的兩句話,一是「祖傳秘方」,一是「藥到病除」,以此廣告語強調藥品的獨家、權威和療效。為什麼賣藥的喜歡說自己的藥是祖傳秘方,秘密就在這裡:在一般人看來,祖傳下來的都是好東西,何況還是秘不示人的良方呢。
在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便出現了幾家藥店,有一家藥材店舖打出的廣告語是「神龍遺術」。「神龍遺術」,其實就是「祖傳秘方」的翻版,屬同一種類型的醫藥推銷思維,但更突出藥品的質量,藥品更正宗、更有檔次。
這種打出「祖傳秘方」旗號的藥品推銷手法,一直到現代都很流行。如過去北京愛德堂藥房,用「愛德堂瀋家祖傳七代小兒珍丹只此一家別無二處」來寫招牌。有的中藥店招牌上則寫:「本堂遵古法炮製丸散膏丹湯劑飲片自採雲貴生熟地道藥材」,門外兩邊懸掛寫有「補元氣」、「養太和」字樣的燈籠或是橫幅。
《清明上河圖》中的藥店
藥店除了利用「文字廣告」宣傳藥品、大打「療效牌」之外,還愛打「溫情牌」。比較常見的是在藥店門口,借楹聯來做文章,如「桃仁杏仁柏子仁,仁心濟心;天仙地仙威靈仙,仙方救人」、「只願世間人無病,不惜架上藥生塵」……
這些都是過古代藥店常用的楹聯。這種借楹聯來說事,也叫「楹聯廣告」,這副「甘草紫草燈草通草皆醫疾,山藥烏藥芍藥沒藥不治病」楹聯,醫藥廣告味更濃。
上述僅是古代推銷藥品手法中的兩種,實際手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