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21日訊】「那對母女在這兒住了快兩個月了。」近日,在朝陽區一家肯德基裡,一位年輕媽媽帶著一名女嬰在店舖角落裡的四人座位上安了家。據瞭解,這對母女來自湖北大冶,7月初開始便一直宿於肯德基內,來到北京是為了尋回失去的親情。
小珊帶著9個月大的女兒已經在肯德基餐廳住了兩個月
流浪母女惹人憐惜 熱心人士主動接濟
昨天下午,在肯德基店面一角,記者找到了這對母女:4人的沙發座被嬰兒車、臉盆、玩具和衣物堆得滿滿噹噹,28歲的媽媽小珊(化名)正在座位上給9個月大的女兒思思(化名)哺乳。
小珊說她們母女已經在這裡住了兩個月,洗漱睡覺都在這裡。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裏,餐廳的工作人員並沒有趕她們,「我們盡量不去影響其他在這裡吃飯的人。」
據肯德基員工介紹,7月初,小珊推著嬰兒車和幾大包東西來到店裡後便沒再挪窩,其間,不少客人主動向她們接濟財物。就在北青報記者採訪的過程中,還碰到一位特意前來看望母女的陳女士。
「其實我們大家幫她主要是幫孩子,孩子這麼小,每天待在這裡太可憐了。」陳女士說,最早看到小珊的時候,她坐在店舖的中間區域,行李和嬰兒車佔著過道,客人進出十分不便。「她佔了4個人的位置,把人家這裡弄得很亂,還是我告訴她要注意整潔,她才把這些東西挪到一邊。」看到小珊母女的情況以後,陳女士主動給她們提供一些財物上的幫助,並不時前來看望。
有位女士看到孩子的嬰兒車壞了,特意把鄰居家閑置的嬰兒車送過來,隨車附送的還有孩子吃的營養品和衣服。「有好多人幫過我,上次一個阿姨特意從南五環過來給我送錢、紙尿布還有衣服,前後一共給了我360塊錢。」對於熱心人士的幫助,小珊很是感激。
未婚先育眾叛親離 隻身赴京尋求調解
小珊來自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鎮的高溪村,自小被領養的她跟養父母的關係一直不太融洽,高二輟學後便在離家不遠的黃石打工。去年冬天,經人介紹,她認識了孩子的爸爸瀋先生,沒多久便懷孕了。「她爸爸不想要孩子,也不想跟我結婚,我只能自己把孩子生下來。」
在小珊看來,未婚先育讓自己失去了養父母原本就不多的關愛。「有個男的住在我們家,老是在語言上騷擾我,我爸媽知道了不但不幫我,還跟我說不想住就走人。」
7月初,小珊帶著僅有的400多元現金以及簡單的換洗衣物來到北京,她希望通過電視臺的調解節目與養父母化解心結。而令她沮喪的是,她連電視臺的門都進不去。「我在門口等了一晚上,警衛不讓我進,我也不知道要找誰。」求助無門後,沒錢住旅館的小珊便找到24小時不打烊的肯德基,一待就是近50天。
路邊擺攤販賣玩具 不願淪為乞討母女
為了維持生計,小珊從天意市場批發了一些兒童玩具,帶著孩子在團結湖公園、世貿天階等地擺起了地攤。
擺地攤的所得並不足以支撐小珊母女的支出,曾經有人告訴她,在地鐵裡乞討會掙得多一些,「我不想淪為乞討者,我覺得一個人不應該以那樣的姿態生活。」儘管時不時地接受好心人的接濟,但小珊不願意徹底淪為乞討者。
小珊也想過把孩子寄養在福利院裡,等有能力的時候,再把孩子接出來。「福利院不收親生父母健在的孩子,如果我把她丟在那兒了,會有別人去領養她。」從小被人領養的小珊不願意女兒也走上自己的老路。「我是一個缺愛的人,我沒有親情,沒有友情,也沒有愛情,我不希望我的女兒也和我一樣。」
回家之路並不遠 難在雙方解開心結
「如果她想回家的話,可以跟我們救助中心聯繫,我們會聯繫她的家人,把她送回家。」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表示,只要小珊願意,她可以去救助站尋求幫助。但小珊卻不願如此,「我不想這麼回去,因為我在老家的名聲很不好。如果我養父母不能接受我,我寧願在外地找個工作養活我和孩子。」
陳女士曾經幫忙聯繫過她的養父,養父一聽到是關於小珊的事,便語氣堅決地挂掉了她的電話,說自己沒有這樣的女兒。儘管如此,陳女士還是建議她回到家人身邊,「她有些偏執,這種狀態對孩子也不利。她其實先要做的是檢討自己,解開自己的心結,再調解和養父母的關係。」
肯德基:我們不驅趕客人
「我們是24小時營業的,店裡規定不能驅趕客人,反正她就在角落待著,不太影響別人,我們也就不管了。」肯德基的員工表示,像小珊這樣徹夜留宿店裡的客人並不少,但不會持續兩個月的時間。「她的東西一直在這裡放著,人出去了也不擔心。」
據瞭解,像肯德基這種24小時營業的餐廳,客人徹夜留宿的情況並不鮮見。一些到北京求職但沒有固定住所的人、錯過了末班車的行人、經費有限的學生等等,為了節省住宿開支,往往會選擇在24小時不打烊的餐廳裡湊合一夜。「這樣的情況太多了,我們已經習慣了,不會去打擾這樣的客人。」肯德基員工說。
来源:北京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