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19日訊】中國古代錢幣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了最初的分工。當產品有了剩餘,就出現了交易。《詩經》所記載的「抱布貿絲」、「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況。有了交易,就會產生貨幣。從商代中晚期出現銅貝開始,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布幣、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直至延續到清末的制錢。錢幣貫穿於中國古代的悠久歷史長河,並體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連續性、階段性及承繼性,並全方位地承載和涵蓋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繼了禮器玉琮的觀念,表現為圓形方孔。其中蘊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是古代陰陽八卦學說的具體體現。這種「外圓內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對中國古人的處事原則、行為規範,乃至中國古代的建築結構、風水習俗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單位上,早期鑄有面值,屬稱量貨幣,以釿、捋、銖、兩等為單位,如秦半兩、漢五銖。唐代鑄開元通寶錢,規定每十枚開元錢重一兩,每一枚開元錢稱為一錢,則十錢為一兩,這就是重量單位「錢」的由來。至此重量單位不再稱銖、絫,而稱錢、兩,這是中國衡法改為十進位的關鍵,俗稱的「半斤八兩」之說逐漸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貨幣不但不再以重量為名稱,反而使中國的重量以貨幣為名稱,錢幣直接影響了度量衡單位及十進位的實行。
圖飾上,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專為文字。錢幣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謂大篆,秦以後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針篆,劉宋孝建錢是薤葉書,北周布泉則是玉筋篆,這些都是小篆的變體。六朝以後多用隸楷,蜀漢直百五銖的直百兩字是隸書,這是中國錢幣上最早出現的隸書。唐代開元通寶錢使用的也是隸書,即所謂八分書,相傳是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宋代文學藝術空前繁榮,表現在錢文書法上,更是豐富多彩: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各種書體全有。每種錢幣一般至少有兩種書體,甚至有三種,稱為對錢。錢文書法中有蘇東坡的「東坡體」、宋徽宗的御書「瘦金體」。一部錢幣史所呈現的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書法史。除漢字外,少數民族政權鑄造的錢幣上還有佉盧文、龜茲文、粟特文、回鶻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臺文、滿文等,一部錢幣史又是一部少數民族古文字大全。
技術上,先秦使用範鑄,早期為泥範,基本是一錢一範。後來使用陶範、石範及金屬範,六朝時期開始採用疊鑄技術。到唐朝時發展為翻砂澆鑄。從漢代五銖錢開始,加鑄外郭,此項技術的採用,便於保護錢文,減少磨損,明顯較同時期歐洲的鑄錢技術先進。紙幣的使用則促進了造紙技術和雕版印刷術的改進和發展。無論是鑄造銅錢還是印刷紙幣,因為要滿足社會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當時最成熟的技術;而從防私鑄及防偽造考慮,所採用的又必定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因此,可以說一部錢幣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史、造紙史和印刷史的發展歷程。
無論是從形制、單位、圖飾、還是鑄造或印刷技術上,乃至對外文化交流上,錢幣都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錢幣不同於一般物品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社會產生重大變革或發生重要事件的產物和象徵。任何一枚錢幣的鑄造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同時也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產生重要的影響。每一種錢幣總是在繼承原有錢幣的基礎上而有所發展,既有歷史的延續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從某種角度也可以說,一部錢幣史所串聯的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史。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