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9日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千古絕唱,誰又知道它原是一個古代落榜生屢試不中的心情寫照呢?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複的,每年的高考分數公布,總會有許多的落榜生患上「高考後遺症」。前幾天新聞裡說,有個女生因成績不理想,選擇放棄了如花生命。高考承載了考生和家長太多的期待與夢想,自古以來都一樣。
賈島:接受安慰、與朋友的交心
唐代詩人賈島,也就是「推敲」典故里的那個人。他年輕時做過和尚,後來還俗,跟韓愈、孟郊等是好友。
賈島參加多次科考,卻屢屢落榜。他的性格比較孤僻自閉,清代文人李懷民從其作品的角度評價他為「清奇僻苦主」。賈島之所以能夠挺過科場失意、生計無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鄉!《下第》)的雙重壓力,靠的正是與朋友的交心。他在《寄韓潮州愈》詩中云:「此心曾與木蘭舟,直至天南潮水頭。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又在《病鶻吟》中向朋友直抒胸臆:「不緣毛羽遭零落,焉肯雄心向爾低!」
可見,親人朋友之間的彼此寬慰,才是緩釋壓力的不二良方。
張繼:自我激勵、進行體育鍛練
對於莘莘學子來說,一次的高考落榜不算什麼人生挫折,就算是,也應該正確面對,及時站起來。
唐代詩人張繼,也曾多次落榜,心情之鬱悶,可想而知。有一首著名的唐詩《楓橋夜泊》,就是張繼在科舉落榜後,與朋友到蘇州旅遊期間寫成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但張繼並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選擇了振作,曾自我激勵曰:「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靜下心來,從頭開始。其好友劉長卿在《哭張員外繼》一詩的自注裡引用了高仲武對張繼的評價:「員外累代詞伯,(及第前)積習弓裘。」說明張繼不但在詩文上發憤用功,還經常進行體育鍛練。
終於在天寶十二年(753年),張繼考中了進士,至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升任洪州(今南昌市)鹽鐵判官。
唐寅:出門旅行、參加體力勞動
有個落榜生對記者說:「我幾乎不敢面對所有的人。」這顯然是一個失去自信的孩子,急需信心重建。如何重建?明代的唐伯虎是個例子。
1500年,才華橫溢的他赴京參加會試,無意中卷入了科場舞弊案而落榜,「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這句話恰好印證在他的頭上,人生打擊不可謂不大。唐伯虎調整心態的方法是,約祝枝山等人出去旅遊,或者在家種桃樹,參加體力勞動。通過調整心態,唐伯虎的自信又找到了,他發現,自己的價值原來體現在繪畫方面,不能做官,那就做一個傑出的畫家吧。
李時珍:成才的途徑不僅是做官
李時珍的故事,許多學生都知道。14歲考中秀才,相當於高中生,其後九年連續參加了三次鄉試,都名落孫山。在封建社會的中後期,讀書人只有考取了鄉試,成為舉人,才能參加全國性的禮部統考,並初步獲得做官資格。而李時珍認識到,成才的途徑不僅僅是做官。他立志從醫,走遍大江南北,閱讀無數的醫書,用了29年時間,完成了博物學著作《本草綱目》的編撰。
歷史上此類的例子很多。
如《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對高考也相當熱衷,可是他偏偏不樂意去鑽研八股文。明清小說裡有「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的說法,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模式,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以至於蒲松齡古稀之年還是考不中,被地方教育部門破例補為貢生(舉人)。
後來,他傾畢生精力寫就40萬字的《聊齋誌異》,贏得後人的尊崇。
来源:華聲在線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