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6月13日訊】從隋唐起,以科舉制取代察舉制,給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機會。然而,由於教育資源的不平衡,首都即京兆府錄取的名額大大高於其他地區。在唐代,國家級考試不分地區錄取;地方考試按州的大小選拔考生,一般州的名額為兩三人,而長安每次都多達數十人,甚至有時超過百人。
白居易畫像
有些高考生不在自己的戶籍所在地高考,而是到另一個地域去高考,被稱為異地高考。當今的異地高考,一方面是為瞭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學障礙;另一方面還指向高考錄取公平問題,因為異地高考可能會有低分錄取的優勢。
其實,異地高考並非當今的產物,幅員遼闊的中國在古代就有了「異地高考」。
從隋唐起,以科舉制取代察舉制,給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機會。然而,由於教育資源的不平衡,首都即京兆府(長安)錄取的名額大大高於其他地區。在唐代,國家級考試不分地區錄取;地方考試按州的大小選拔考生,一般州的名額為兩三人,而長安每次都多達數十人,甚至有時超過百人。這在柳宗元的《送辛生下第序略》可見:「京兆尹歲貢秀才,常與百郡相抗。」
宋代也有錄取名額嚴重失衡的問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寫給皇帝的信中說:「東南州進士取解者,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兩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意思是錄取率低的州100:1,錄取率高的州10:1。比例之懸殊,令人驚詫。
在錄取比例懸殊的地域中,京城一直扮演著「低分窪地」的角色。以嘉佑五年(1060年)為例,首都開封府的解額(通過地方考試選拔參加國家考試考生的名額叫「解額」)是266人,而陝西只有123人,廣東只有84人;而且,國子監108人的解額,並不算在開封府內。國子監加開封府的考生,在國考中登科的人數,佔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
在清代,順天府(北京)的舉人名額也一直是全國最高的,同治元年(1862年)順天府的名額是185人,文化大省浙江只有152人,廣東省為102人。
京城的錄取名額,超過任何一個大省,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科舉制終結。
正因為如此,有些考生就動起了異地考試的腦筋,冒天下之大不韙,到錄取名額多的地方參加考試,以增加錄取的機會,從而走上仕途改變人生命運。
但是,古代參加異地考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唐代,法律規定,參加科舉考試的所有考生,必須要在本人戶口所在地報考。因此,異地考試只能「暗箱操作」,不被他人所知道。如中唐著名樂天派詩人白居易就是異地考試的一員。白居易的祖籍在陝西,後來遷到陝西省渭南縣下邦鎮。按道理,白居易參加考試應在渭南縣,但是卻在安徽宣城參加考試。為何白居易要冒犯法的風險?因為安徽的錄取率要比陝西高。
在古代,也有違規異地高考不用受處罰者,用現在眼光來看,大概可以算作「開後門」。唐代大詩人王維籍貫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而他卻在錄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參加科舉考試。原因是他具有彈琵琶才藝,在一次偶然展現才藝的時候,令某公主陶醉。公主出面疏通關係,終於使王維能夠如願以償「光明正大」地參加異地考試。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