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美國一些漢學家都認為宋代是中國的「近代初期」。臺灣學者侯家駒先生甚至提出,在南宋時期,中國出現了第二次資本主義的萌芽(第一次為漢初)。有人問:那宋代發展下去,會出現君主立憲、出現現代化嗎?回答這個假設性的問題很冒險,我不冒險,只羅列一些可以引人浮想的宋代片斷——
宋代有四點是不可否認的:
一、天下」的分權結構,君主更像是主權象徵,而不具體執政。
二、有了法治之雛形,君權受到誓約、國是、條例的約束。
三、隨著士紳階層的崛起,民間結社相當發達,社會發育程度高。
四、南宋出現了繁華的自由經濟。
宋朝庶幾在在政治上實現了對皇權的制度性、結構性、慣例性限制。宋仁宗有段自白,從中可看出宋代君主專制之難。他說:老有人說朕不夠專斷,不是朕不想決斷,是因為國家有憲章在那裡,如果朕發出的政令不合憲章,便成過失。而且詔令必經大臣議論而行,臺諫官若不同意,還要追改詔書。你以為朕專制得了嗎?
一個時代的政治是不是足夠開明,看看那些公開演出的諷刺類節目,比如相聲,到底在諷刺什麼就可以了。我說宋代的政治寬容度絕對是自秦以後最高的一個時代(可與之比者唯有民國),有一個判斷的標準,就是看宋代演滑稽戲的伶人,他們在演出中諷刺什麼人?是諷刺當朝官員。宰相更是伶人重點嘲謔的對象。
在民間社會構建上,宋代的成就也是遠邁之前的任何一個朝代。這裡有一個觀察指標:看社會組織的發育。後世人們能看到的所有社會組織,幾乎都可以從宋代找到源頭。這應歸功於宋代理學的傳播與激勵、理學士大夫的身體力行。
宋代有「小報」,是由一些能獲得朝廷內部消息的人私下編印、發行的報紙,以刊登政治時事、官場情報為主,又稱「新聞」。小報養有自己的「記者」,「日書一紙」,「印賣都市」。宋人說的「新聞」,跟我們說的「新聞」,含義卻也差不多。宋代小報確實已具備一份商業性近代新聞紙的雛形了:一、它並非官辦的文件;二、它有一個專業的新聞團隊在操作;三、它是市場化運作的,讀者多了,它就能盈利,讀者少了,它只好關門大吉。
宋代的政府已經在有意識地構建一個完善的國家福利體系,包括設置孤老院、慈幼局、嬰兒局、福田院、居養院、施藥局、安濟坊、漏澤園等常備福利機構;實施「每歲常例」的例行救濟,「雪降則有雪寒錢,久雨久晴則又有賑恤錢米」。
宋代商業繁榮,造就一大批富戶,「京城資產百萬(貫)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宋人也非常有投資意識,「人家有錢本,多是停塌、解質,舟舡往來興販,豈肯閑著錢買金在家頓放?」
宋代,不僅市民經濟、交通網、手工業、海外貿易業高度發達,也出現了紙幣、櫃坊(類似銀行保險櫃業務)、便錢務(貨幣匯兌機構)、「熱錢」(所謂「豈肯閑著錢買金在家頓放」),城市人口達到20%以上,來自商業稅的國家財政收入甚至超過了農業稅,這是歷史上的破天荒,一個近代商業社會幾乎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