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不當軍火商不行了」(圖)

發表:2013-05-19 10: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國際軍貿不同於一般商品貿易,除技術封鎖特別嚴密外,它又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軍火只能賣給朋友,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軍工出口是「三大件」:坦克、裝甲車和火炮。在2008-2012年間,飛機、艦艇和導彈逐步成為中國軍工出口的排頭兵。2013年3月,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報告,2008-2012年間,中國武器出口總量增加162%,國際市場的份額也由上一個五年的2%增加到5%。數字上升的背後,隱藏著中國軍火和軍工文化的變革。

學術界通常以5年為週期進行統計,這也是軍火交易的一個商業週期。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專家保羅·霍爾湯姆對媒體解釋說,「從簽約到最後供貨,軍火的週期一般都比較長,僅用一年的數據難以得出比較正確和全面的結論。」如果將目光回溯20年前,技術儲備尚不豐富的中國,已經摩拳擦掌,做好了打開國際軍火市場的準備。

敲開富國之門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表明,「梟龍」已成為中國軍品創匯的頭號大戶,它也一舉扭轉了中國軍品等級較低的局面。「小、窮、黑」,西方世界曾如是評價中國軍火市場。1991年1月,海灣戰爭爆發,促使中國軍隊敏銳地感覺到信息化戰爭的來臨,軍方提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種戰爭模式的變革,也在促使中國軍工轉型。軍工系統開始放棄過去立足於大規模戰爭,追求大數量、低造價的思路,強調武器裝備的建設必須技術含量高。

彼時,國際軍火市場也在變革之中。冷戰後的國際軍事衝突,主要作戰樣式已經變成空中力量的較量,「麻雀戰」、「地道戰」只能出現在大國戰爭史的教科書中。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每年四五百億美元的軍貿額,差不多一半都是軍機交易,槍炮一類武器盈利空間不大。但上世紀90年代,中國軍機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微乎其微,即使「殲-7」為基礎的改進機型已打入國際市場,也只有孟加拉、奈及利亞等購買過幾十架,每架飛機售價也只不過500萬美元左右。

早在2008年春天,保羅·霍爾湯姆就已在關注中國的軍火交易問題。他發現,2002-2007年期間,中國武器出口主要流向仍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在世界其他重要市場上,中國尚未取得主要突破。」最近五年裡,情形發生了逆轉,中國武器已經敲開了一些富國之門。作為頭號石油富國,沙烏地阿拉伯以往只看好美式裝備。2008年,它開始向中國採購武器,包括54套155毫米PLZ-45自行榴彈炮。兩年後,通過巴基斯坦作為中間人,沙特又購買了中國研發的VT1A主戰坦克。

雖然敲開了部分富國的大門,但問題依然存在,中國武器裝備出口仍然缺少大客戶,而且客戶資源很單一。SIPRI的數據表明,來自巴基斯坦的武器採購量佔據了中國武器出口的64%。2007-2011年期間,巴基斯坦從中國進口量逐漸增長,包括50架「梟龍」戰鬥機,3艘「F-22P」級護衛艦及一批主戰坦克。國際軍貿不同於一般商品貿易,除技術封鎖特別嚴密外,它又帶有濃重政治色彩,軍火只能賣給朋友,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軍機是國際軍火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冷戰初期,國際軍機市場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是美國的「F-15」和「F-16」、俄羅斯的蘇霍伊和米格系列飛機,還有法國的「幻影」。此外,英國的「鷂式」和瑞典的「鷹獅」也能佔得一點空隙。2007年,中巴合作研製的「梟龍」戰機量產,它對於改善中國軍火的市場結構貢獻不俗。該型飛機雖然操作系統、機身材料盡量簡便和低檔化,空戰性能卻足以同中檔價位的第三代戰機一決雌雄。在國際市場上,「梟龍」性價比很高,售價始終保持在800萬美元到1500萬美元之間。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表明,「梟龍」已成為中國軍品創匯的頭號大戶,它也一舉扭轉了中國軍品等級較低的局面。

俄羅斯是中國最重要的武器輸出國。最近五年,中國軍火產品也已進入俄羅斯的傳統市場。中國「ZTZ99」式主戰坦克,性能優異、操作簡捷、維修費用低,在2008年夏天進入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三國。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10年7月的文章對此評論說,中國的技術正在不斷發展,「已經超出以往學習俄羅斯的武器系統的水平了」。當然,「在關鍵零件和武器設計上,中國要繼續從俄羅斯、法國、瑞士、英國、烏克蘭及德國進口。」SIPRI的報告寫道。

「不改革不行了」

軍工企業正在進行市場化改革。中國在全球軍火市場上的飆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1999年開始的國防工業改革。「不改革不行了。我們當時很驚訝地發現,不僅要和國外軍工複合體競爭,也要和國內民營企業競爭。」 據裝甲兵工程學院一名不願具名的專家介紹,從1999年起,該所就開始研製一種輕型裝甲運兵車,經過長達八年的反覆攻關、試驗、論證,反覆打報告,就在決定投入量產的時候,市場上出現一款同類產品。

經過調查,這款裝甲車的製造者是陝西的一家民營企業,「它從南京依維柯買了底盤,從德國進口發動機,再從國內市場上買來鋼結構車身,組裝成車後就投入市場,結果還被總裝備部看中定型。」上述人士很無奈地說。一時,這家民營企業聲名鵲起,它的成功正是受益於「軍購競標制度」的實施。1998年,總裝備部開始論證實施,「除保密項目、50萬元以上的材料和裝備以及20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之外的所有採購」都要競標。

軍購競標體制,也推動了軍隊與企業關係的變革。傳統上,軍隊與企業是簡單的「一對一」供求關係,軍隊還會向軍工企業派駐軍代表。長期以來,該項制度一直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人員不足,工作任務繁重,有部分軍工企業不重視產品質量,而且經常延誤交貨時間。《解放軍報》的報導說,軍購競標制度的實施讓軍代表們輕鬆了許多,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監管合同履行和質量控制上。

更深層面的改革,也在軍工企業內部展開。1999年7月,按照「政企分開,引入競爭」的原則,原航空工業總公司分為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兩家公司。2002年底,國防電子工業集團公司成立。最終,這些軍工企業整合為今天的十家軍工集團。過去,軍工企業主要依據國家投入的融資模式。1996年,這些改制後的軍工企業也在謀劃著市場化手段籌集資金。走在前列的是成都飛機製造公司,它研製的「梟龍」戰機的資金部分來自巴基斯坦。

貴州飛機公司在沒有軍隊預先下達訂單的情況下,主動研製高性能教練機,採取的也是市場化籌集資金。以往,在沒有軍方預先採購需求的情況下,主動研製教練機風險很大,畢竟它無法預先確保軍隊能夠採購。2008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宣布重組上市,這是最具影響的融資模式改革案例。在此後的三年裡,該企業從證券市場融資108億元,其中78.78億元投入到航空軍工產品的研發。

「中航工業利用市場融資極大提升了自主研發能力,先後開發了風靡迪拜航展的L-15獵鷹高級教練機、新舟600民用客機、直-8、直-9改進型、液晶顯示器、新能源鋰電池、風能發電機組、光電傳輸等一大批產品,提升了國外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加工能力。」全國人大代表、中航通飛董事長孟祥凱在2013年兩會上說。目前,軍企改革已探進深水區。2013年4月7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在博鰲亞洲論壇說,儘管中航集團從未停止推進集團整體上市,但現在政策還沒完全放開,上市工作基本停滯於審批的階段。

「軍事透明化」的標誌

「軍事透明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斷把兵力、武器裝備、軍費制度化公布出來,除了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機制條約,還要把軍事銷售宣布出去。」中國軍工企業善於在戰爭中學習。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薩達姆軍隊的幾千輛蘇式坦克和數百架戰機,多數束手待毀。這讓包括中國武器在內的蘇式裝備體系聲譽大跌。整個1990年代,中國的武器出口年平均一億多美元。海灣戰爭對中國軍隊和整個軍工行業觸動很深,中國決定逐步擺脫俄制武器裝備。

「進入1990年代後,世界上只有俄羅斯能向中國提供武器,但俄羅斯的國防工業正停滯不前,如果在俄羅斯這棵樹上吊死,那麼中國的武器裝備也只能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原總參戰役局局長張勝在著作《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中顯得很擔憂。「我從不參與戰爭,但我製造戰爭,我才是戰爭之王。」這是好萊塢大片《戰爭之王》對軍火販子的描述。武器裝備的出口,是出售死亡,還是輸出和平?在國內,這種輿論的爭議在「銀河號」事件中爆發到最高潮。

1993年7月23日,美國懷疑駛向伊朗的中國貨輪「銀河號」載有化學武器原料,要求登船檢查。遭拒後,美國關閉了「銀河號」所在海域的GPS導航信號,還派軍艦圍追堵截,「銀河號」一度被迫漂流在茫茫大海上。在中國軍工發展的歷史上,馬島戰爭也不能忽略。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使用「飛魚」導彈重創英國軍艦。法國在英國的要求下,將「飛魚」導彈的性能參數全盤告知英國,英軍得以採取針對性措施,從而使得阿根廷空軍後來的作戰效果大大削弱。不僅如此,法國還中止了對阿根廷的導彈供應,使得阿根廷空軍的飛機無彈可投。「飛魚」導彈事件給中國軍工行業的鞭策很深刻:武器裝備不能純粹依靠進口。

近年來,西方對於中國武器出口的指責大多涉及非洲。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提及,2006-2010年間,中國成為非洲地區第一武器供應大國,佔該地區市場總體份額的25%。儘管只有二三十年軍售的光景,中國對武器裝備出口的管制卻很嚴厲。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品出口管理條例》頒布,對軍品出口的管理、秩序和相關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2002年,國家公布詳盡的《軍品出口管理清單》。「軍事透明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斷把兵力、武器裝備、軍費制度化公布出來,除了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機制條約,還要把軍事銷售宣布出去。」中國軍控和裁軍問題專家滕建群說。如今,民眾對於軍火交易已沒有二十幾年前的那種牴觸情緒。

在中國,「不當軍火商」的觀念由來已久。1950年初,毛澤東提出「不當軍火商」。然而,在國內尚不能大量自產裝備的條件下,毛澤東就與胡志明達成協議,向越南軍隊無償提供了繳獲的大批美式裝備。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又把半價買來兩個師的蘇聯武器無償送給朝鮮人民軍。1978年,中國的軍工企業陷入困難,「只有白送沒有收益」行不通了,鄧小平提出,「看來不當軍火商不行了」。次年春,中國就同埃及簽訂出售「殲一7」的合同,這是新中國第一筆有償軍售。

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鮮有國家像中國這樣願意「授人以漁」。如今,儘管已市場化運作多年,中國的慷慨態度依舊。2013年2月,《兵器》雜誌記者肖寧在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發現,不同於西方國家在武器銷售方面有很多技術保留,中國不僅直接為購買國提供零部件供應,甚至派專家前往購買國維修裝備,為對方培養技術人才。可以肯定,中國還在擴大武器出口,這門生意仍將繼續。



来源:南方週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