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價之所以持續十幾年的上漲,政府使出各種招數都無法使其下跌,民眾抱怨不斷。其根本原因在於貨幣超發,貧富懸殊(不公平競爭與巧取豪奪以及貪污腐敗的結果)和銀行利率過低。房價與土地供應、剛性需求有關係,但影響力度之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貨幣超發引發的通貨膨脹推高資產價格,尤其適合土地和房地產價格,這是房價十幾年連續上漲 ,越調控越漲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貧富懸殊過大,富者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現在富者擁有上百套房,窮者流浪在天橋下。富人不願意自己的財富縮水,不願意被貨幣超發的金融政策洗劫,購買房產對沖通貨膨脹。銀行利率過低,並且由國家固定存款利率,利率跑不贏CPI,貸款幾乎是負利率,催生銀行巨額暴利的同時,也讓民眾對投資理財產品趨之若鶩,而房地產正是大多數人首選的理財產品。
上一屆政府最受人詬病的莫過於房價的屢調屢漲,鑒於此,這屆政府挖空心思玩房價。城鎮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房價,城鎮化的核心是讓農村土地進入資本市場,農村土地價格便宜且供應量大,以此降低土地價格,繼而降低房價,從而在歷史超越上一屆政府。農村土地進入資本市場,理論上還可以為農民帶來一筆財富,促進中國經濟的第二次騰飛。政府的如意算盤撥的嘩啦嘩啦響,不對,是如意鍵盤。
真的麼?政府的如意鍵盤有兩個,一個是農民自由轉讓宅基地,宅基地地皮進入資本市場。另一個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資本市場。
先來看宅基地入市,農民是很聰明的,他知道如何才能賺更多的錢,僅僅出讓宅基地所的收入遠不如出讓宅基地加宅基地上住宅的收入要高,農民不會簡單地出讓宅基地,他會在宅基地上蓋高樓大廈,等著政府來補償,或者等著有人來購買。這樣的後果就是政府拿不到任何土地,並且農民是不可能請房地產開發商來為其蓋房子的,他只會請一些小型的民間的建築隊來蓋房子。另一方面,農民在獲得了一筆補償之後,還得進城買房子,這樣只會推高房價,買完房之後,農民的補償也所剩無幾了,無力再消費拉動經濟。政府會全面失敗,不僅拿不到土地,還得付出高昂的征地成本。房價也不會下調,反而會更高。
宅基地入市,意味著小產權房就極有可能被扶正,而小產權房將對房地產市場造成巨大影響,各大開發商都會抵制這項政策,很簡單嘛,開發商拿地的成本太高了,沒法同小產權房競爭。因此,這個鍵盤的Enter鍵一直按不下去。
再來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資本化。
實際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一直都在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只不過是另一種方式,地方政府、開發商與農村的集體領導人達成協議,大筆一揮,將集體建設用地變為國有土地,征地補償95%都進了村支書一個人的口袋,政府再把土地轉手賣給開發商,政府征地成本極低,賣地價格很高,轉手利潤很大。不過相對於城市周邊的國有土地,其價格還是低的,因此開發商還是願意購買政府轉手的土地。
如果集體建設用地確定歸屬農村集體所有,政府不能再做二手轉讓,那麼損失最大的是政府。獲利最大的時候村支書。大部分農民自會獲得微薄的補償,同樣是95%的土地轉讓所得都進了村支書一個人的口袋。不要小看村支書的胃口(城市郊區的村支書身家過億的比比皆是),開發商拿這種地的成本不會比政府二手轉讓的土地成本地。只有村支書一人成了億萬富翁,政府、農民都是利益受損者,開放商稍微得利 ,但也不會因此降低房價。
退一步說 ,即使有個村支書良心發現,只拿了50%的土地轉讓所得。農民只是一次性補償了,對大部分農民而言,都缺乏一技之長,如何在城市生存?地方政府則從中1分利益都拿不到,地方政府自然不會熱心,只會橫加阻攔。
問題回到原地,農村土地自由流轉,最吃虧的時候地方政府,高價地難賣了,也損失了很多本來可以大賣特賣的土地資源。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大一塊都來自土地轉讓,2012年我國財政收入117210億元,其中來自土地出讓的收入是28517億元,佔24%。土地出讓收入主要是流入地方政府的口袋,2012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大約6.1萬億,其中來自土地出讓的比例是46.8%。以北京市政府為例,2013年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3613億,而北京2013年1-2月的土地出讓收入就已經達476億元。預計全年北京市政府的財政收入至少有60%來自土地出讓,甚至可能達70%。
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中央把主要的、最易徵收的稅種上收之後,地方政府的收入就有點捉襟見肘。到2009年,中央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與地方政府之比是52:48,而在支出結構上,正在向20:80的比例邁進。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的嚴重不匹配,只能靠轉移支付來解決。而對於中西部農業為主的基層政府而言,2005年取消農業稅後,又使其喪失了這一穩定的收入流,只能被動等待轉移支付。近年來中央政府部門在「條條」這塊決策權集中太多,在專項轉移支付中又要求地方政府必須拿出更大規模的配套資金,導致地方財政不堪重負。這造成的一個結果是,基層政府既沒有財力和資源維持自身的行政運作,更不能提供轄區內的公共產品和基層設施建設,基層自治更成了一句空話。有學者以「懸浮型」政府稱之。
於是兩稅合一的消息浮出水面,兩稅合一就是國稅地稅合併,不僅有助於地方政府拜託土地財政的困境,還有助於降低企業負擔,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越來越大,也使得兩稅合一的聲音越來越大。實際上在2008年或許是個好時機,但現在不是了。
單不論兩稅合一要解決的人員分流,即便合併後不裁員,也很難實施,地方政府是稅收征稽的主要單位,地方政府會截流該給中央的稅收,拖延或者少上繳,1994年以前就是這種情況,還有一個問題是,合併後,稅收的征稽力度會大大降低,因為地方政府沒有動力那麼賣力徵稅了,特別是比較難徵收的稅種。反正徵收了還得上繳中央,地方政府肯定懈怠了。
最關鍵的問題是地方政府一直是渴求資金的,地方債務負擔遠超10萬億,並且多少錢都不嫌多,一旦合併兩稅,地方政府只會優先來填補其財政窟窿,中央財政的收入可能急劇下降。這就回到1994年以前的困境,中央政府赤字激增,貨幣超發力度進一步加大,房價進一步上漲。
中國一直以來依靠投資拉動增長的經濟模式是貨幣超發的主要願意之一,再有就是投資效率極其低下,真正投入項目的只佔投入資金的一半不到,投資產生的效益更是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