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後,李克強正式就任中國新一屆國務院總理。有評論認為,面對維持經濟發展、治理貪腐、環保及外交爭端,李克強的國內外政策將面臨多重挑戰。
上週日結束的中國第十二屆人大新聞發布會上,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了中國新一屆政府的三項任務,強調其施政的首要問題是穩定經濟發展、控制通脹。李克強還就民間廣為關注的貪腐問題表態,聲稱腐敗與政府信譽水火不容,大有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
但路透社星期一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儘管改革加反腐的口號成了中共新一屆政府的主打牌,但中國改革開放30餘年來,改革紅利促生的巨大利益集團卻成了中國實施新一輪改革的實際阻力,而李克強具體的施政策略也備受關注。
曾任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姚監復認為,中國民間雖對新一屆政府抱有期望,但由於所謂的「習、李」新政缺乏黨政分開的體制性改革,李克強的施政方向也只能在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做些步驟性調整而已:
「實際上他施政的綱領原則、方針都是‘十八大’報告訂的。但‘十八大’報告裡沒提黨政分開,因此在黨政沒分開的體制下,工作可能會碰到的一些問題。而且他的報告也沒提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具體的:鐵道部歸交通部管、食品有一個統一部門管,減少政府行政管理具體的許可權。我想,他是從具體的、他能做的開始做,而最難得問題他是迴避了。」
去年十一月的中共「十八大」上,前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強調至2015年,將中國經濟增長保持在年均7%的水平,並承諾未來十年使中國的城鄉家庭年收入翻一番。由此,中國國內需要新增的巨大經濟產出從何而來?中國國有化企業佔主導地位的經濟模式如何轉型?這成了官方經濟界人士急需探索的問題。
姚監復表示,李克強具體的施政措施無疑既要擺脫中國經濟對外部投資及出口市場的依賴,又要顧及日趨嚴重的污染、收入差距及官員貪腐對共產黨政權造成的負面影響。但在中國政府繼續以維持經濟發展保證政治穩定的理念之下,環保、收入差距等實際的社會問題恐怕很難在李克強任內得到根本的治理:
「我覺得他面臨著不可能解決的難題,但他想把問題的影響縮小,不至於推翻政權。一切矛盾集中起來就是想穩住,所以他就再三強調‘發展是硬道理’,7%是個很重要的指標。用發展經濟掩蓋一切矛盾,而那些矛盾在他任期內我覺得不可能徹底解決。例如,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怎麼能很快解決?保證發展硬道理就必須強力維穩,因此穩定壓倒一切。我想,這些政策他還繼續要執行。」
隨著中國在經濟上的發展,目前與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周邊國家在臨海、島嶼上的主權爭議,也給亞洲各國的外交政策增添了難以預測的影響。美國俄克拉荷馬中部大學西太平洋研究所所長李小兵教授認為,中國政府通過強化軍備爭取外交影響力的政策,估計會繼續在李克強任期內得到延續:
「李克強作為新任總理,主要一個是延續、一個是創新。繼續延續胡、溫的對外政策,包括多元外交,加強和美國對話、保持中、俄合作或工作關係,加強海軍和空軍建設。釣魚島、南海石油及邊界爭端更敏感,所以也是新政府提高軍力的重要原因,這相比胡、溫可能會有更大的動作或投入。所謂‘弱國無外交’,這種理念對現領導恐怕是今後對外政策的一個主導。」
路透社本週一的評論指出,中國「習、李模式」下國內經濟改革政策,具體的通脹和支出數據以及其軍事增長對地區安全乃至對鄰國外交爭議的影響,都將是日後觀察中國政治風險的主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