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做私募,利潤難兌現

作者:NEIL GOUGH 發表:2013-01-18 12:4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香港——歡迎進入中國的私募股權遊戲:你可以隨時買入,但是永遠都無法離開。

至少,對於在此前十年中私募股權繁榮時期大舉買進的許多公司來說,情況似乎開始如此了。

本週,中國首創發布一份報告稱,2000年,幾乎從零開始,各家國際私募股權基金及本地的創業型私募股權公司紛紛湧入中國市場。在2001年到2012年之間,完成近1萬筆交易,總共價值2300億美元(約合1.38萬億人民幣)。中國首創是一家小型投資銀行,總部位於中國南部城市深圳。

但是報告稱,在這些交易中,約7500筆交易的資本仍然「未能撤出」。這意味著私募股權投資者還沒有找到從其投資中獲利退出的方法。

在西方,私募股權公司的獲利途徑是向某個行業的其他公司出售股權、出售股權給其他私募股權公司,或者從目標公司的分紅中收回成本。而目標公司則可以通過新的借款提供這些紅利。但是中國私募股權市場一直嚴重依賴一條常用的退出路線:首次公開發行(IPO)。

回頭看,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壞選擇。

去年夏天,北京對新上市公司亮起監管紅燈。從那時起,等待申請在上海及深圳股市上市的公司已經增至近900家,其中許多家都擁有尋求撤出資金的私募股權投資者。

同時,美國股市投資者仍對中國的新發行項目興趣寥寥,因為一系列的會計造假醜聞引發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的打擊行動。這些醜聞最近還使得SEC與全球幾大審計公司的中國子公司陷入對峙局面。

週四,在香港的一個行業論壇上,Paul Captial的執行董事胡可立(Lucian Wu)說,「在中國,一直以來的退出路徑都是在美國市場進行IPO,但是現在,這條路似乎並不樂觀。直到監管者改變主意,國內市場基本上是關閉的,目前,中國其實沒有IPO市場。」目前,Paul Capital管理著60億美元的資產。

退出很關鍵。因為私募股權的典型做法是,籌資進行固定時間段的投資,在中國常常是三到五年的相對短暫時間,然後就必須把錢還給投資者。因為缺乏退出機會,美國、歐洲及亞洲的養老基金、大學捐款基金及其他大的機構投資者在投入更多錢時,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方式。

香港Squadron Captial的首席執行官、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裴德威(David Pierce)在並購市場資訊有限公司(Mergermarket)及安永(Ernst & Young)組織的這次論壇上說,「對於能否在亞洲投入大量資金並使其產生回報,人們有著越來越多的懷疑。這裡沒有退出途徑。」

他補充道,「機構投資者們有充分的理由繼續投入更多資金,但他們現在更謹慎了。」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鑒於IPO市場不景氣,所謂的二手交易,也就是兩傢俬募股權公司之間出售資產,是從中國投資退出的一條可行途徑。但是這些交易也會帶來挑戰,因為那些對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的機構,可能和買方和賣方都有利益關聯。

Paul Capital的胡可立說,對這些機構來說,二手交易就像用更高的價格在左右手之間交換東西。

對於中國的國內外私募股權公司來說,最終的結果是,沒有輕易退出的方法。

香港瑞生國際律師事務所(Latham & Watkins)的合夥人蒂姆·加德納(Tim Gardner)說,「如果你需要或想要在2013年退出,你需要更具創造力。因為除了一些例外情況,不會有走IPO途徑的可能。即使可以走IPO途徑,其價格也不會令人感興趣。」加德納的專業領域是私募股權和兼併收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