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增長引擎?(圖)

發表:2012-12-23 16:0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核心提示:大多數人看好中國,認為目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發展中國家無可爭議的領跑者。但是長期來看,我賭印度會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全球經濟體。

我們大多數人仍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視為主要發展中國家中無可爭議的領跑者。但是長期來看,我賭印度會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全球經濟體。

那些被中國迷了眼的人常常忘記了一點,即2008年以前中國的快速增長取決於從歐洲和美國遷來的全球製造業,而不是取決於國內導向的經濟活動。中國經濟依然依賴出口,國內消費者僅消費了38%的國內產品,這遠低於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領導人致力於扭轉這個局面,將經濟盡量轉向國內導向型。他們希望中國人多花錢少儲蓄(目前儲蓄率將近30%)。儒家文化所提倡的養家餬口思想,使儲蓄率居高不下。中國人儲蓄也是為了子女的教育,保健和養老費用,因為中國沒有相應的醫療及社會保障體系。

中國政府在2010年承諾將於2020年為所有中國人提供基礎保健服務。到現在還有8年,中國的保健服務依然相當薄弱。見習護士在一些鄉村醫院已經算是受過最多培訓的醫療服務者。

高工資

中國去年把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20%至30%,以提高消費者收入水平及購買力。但為外國公司生產產品的工人工資的增長,導致外國公司將對技術要求不高的製造業向更便宜的國家比如越南、孟加拉和巴基斯坦轉移。

另外,對他們需向中國合作者傳授專業技術作為設立生產線的代價這件事,西方企業抱持著越來越抵制的態度。大家普遍相信很多中國製造企業的成功是因為這種自願的技術轉移或者侵犯知識產權。

中國最近把年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計畫從8%調低到7.5%。這個目標大概是過高,因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導致人口特別是進入市場的新勞動力減少,與1990年的2500萬相比,15至24歲的人口數量已經下降。結果,中國15到65歲之間的勞動力預計在2014年達到峰值。

自70年代以來,中國豐富的勞動力佔了年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1.8%,但到2030年人口的減少將使前者降低0.7%。與此同時,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減少對沿海城市廉價勞動力的供應。

相比之下,印度對人口增長沒有限制。中國依然有優勢——去年人口是13.4億人,而印度是12.4億——雖然這個差距不大。此外,印度人口的年齡分布比中國更好,因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給國家長期勞動力和經濟增長帶來了負面效應。這意味著撫養比,即兒童和老年人與勞動人口的比例,預計未來幾十年將在印度持續下降,在中國則是上升。

年輕人口

年輕人在遷移,職業以及創造力上都更加靈活。但只有當這些工人得到正確的教育培訓和工作機會的時候,這些優勢才能轉化為為更大的生產力和經濟增長。

數百年英國的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了民主和議會制政府。和美國一樣,這些機構非常適合於一個有著多元宗教信仰的大國,因為中央政府被日益強大的州和弱聯合政府約束著。而中國在毛時代之後仍然是集權控制,我將其稱為舊王朝的簡單更迭。

英國也留給印度一個鐵路系統,使人口和貨物能在這個大國相對簡單地遷移。相比之下,中國則不授予在城市找工的民工以居民身份。

還有,英國也給印度留下了英文——在當今世界上非常有用,這也是一種讓一個有著數百種方言的國家統一的力量。印度還繼承了與共產黨領導的法院非常不同的法律制度。中國的法律讓審判和定罪成為笑話,這點,最近被審判和定罪的谷開來,薄熙來的妻子可以證明。

印度還培育了許多大型國際化複合公司,例如塔塔集團。而中國則被政府控制的銀行和其他佔據著國民生產總值裡顯著份額、雇佣了四分之一勞動力的效率極低的國有企業所拖累。

1986年我參觀美國駐印度大使在新德里的辦公室時,他向我指出,印度人天生喜歡技術。印度許多工程師與科學家能用英語交流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還有,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更多地依賴如衛星傳輸這樣的新技術,而不是在印度的實際應用和不足的基礎設施。

說英語的人口

美國和歐洲的公司將許多國內的辦公室甚至法律和醫療服務外包給印度。外包業現在每年可收入690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的四分之一。印度的低工資和呼叫中心職員的英語技能是這個產業的巨大優勢。

印度的另一大資產,和中國一樣,是迅速增長的中產階級。普華永道估計4.7億印度人(38%的印度人口)在2010年年收入介於1000至4000美元之間,這足以提供一些可自由支配開支。這些手上持有現金的消費者的數量預計在十年內會增加到5.7億,收入1萬億美元。

印度的家庭儲蓄率也很高,幾乎達到30%。即使如此,去年的數據顯示82%的印度家庭擁有電話,通常是手機。201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在2.47億印度家庭中,77%擁有電視機,42%擁有自行車、踏板車或摩托車,但只有10%的家庭擁有汽車。此外,許多印度家庭的儲蓄用來購買黃金和準備女兒的嫁妝。

另一個優勢是,印度儲備銀行相對獨立於政府影響,而中國人民銀行則完全由國家控制。最近的中國政府更替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已不在205名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名單中, 暗示著他將被迫退休。政治家而不是中央銀行家控制著中國的貨幣政策。

印度的媒體生機勃勃、言論自由,而中國的媒體則是國家控制的宣傳機器。網際網路在印度的使用正在擴大,儘管相對於美國,甚至金磚四國的其他三國:巴西、俄羅斯和中國來說仍然不是很普及。

(A. Gary Shilling是A. Gary Shilling有限公司的總裁和《去槓桿化的時代:在緩慢增長和通貨緊縮的十年裡的投資策略》一書的作者。該文是他自己的觀點,是他發表的5篇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原標題:彭博社:為何印度即將取中國而代之,成為全球增長的引擎?



来源:譯者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