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布」(Ebb)和「弗洛」(Flow)已經不在了。這兩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的「聖盃」探測器(Grail,全稱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即重力恢復和內部結構實驗室——譯注),於美國東部時間17日17:28先後撞向月球,前後相隔30秒,控制室裡響起了慶祝航天器 損毀的歡呼和掌聲,這種歡呼極為少見。
NASA還宣布,撞月點已用美國首位女宇航員薩莉·萊德(Sally Ride)的名字命名。
這張月球地圖顯示的是NASA的兩艘探測器「埃布」和「弗洛」與月球相撞的區域。
這兩顆探測器對月球上一座山峰的撞擊,結束了長達一年的繪製月球重力場圖的任務。由於這兩顆探測器的飛行燃料不足,NASA希望確保它們不會對阿波羅登月點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造成意外破壞,雖然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NASA在其官方網站上對撞月情形進行了實時評論,但卻沒有提供兩枚探測器撞擊月球的直播視頻。
上週,我在講述「埃布」和「弗洛」即將毀滅的文章中指出,「可惜的是,因為撞擊將會發生在月球的暗面,所以地球人什麼都看不到。」
包括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天文學教授羅伯特·基爾希納(Robert Kirshner)在內的很多人都寫信來問,「你是不是想寫‘背面’而不是‘暗面’?」
更惱怒的讀者則寫道,「月球暗面???拉倒吧,這樣說根本就不對!本來可以借這個機會教育公眾,月球的‘背面’不是‘暗面’,你卻搞砸了!你讓另一個科學誤區得以繼續存在。難怪美國正面臨著科學素養危機。《紐約時報》可以也應該做的更好!」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正是,「暗面」。它指的是月球背對太陽的那一面。
腦海中殘存的關於月球的知識,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人們記得月球總有一面對著地球,而另一面則永遠無法從地球上看見,所以他們就推測,撞擊會發生在月球的背面,所以人們看不見。
如果是這樣的話,「背面」的說法就是對的。
在上週的新聞發布會上,首席研究員瑪麗亞·T·朱伯(Maria T. Zuber)稱,探測器將撞向月球表面「太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我把這換成了一個更常用的詞:暗。
再說了,碰巧這也是暗指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那張專輯。
但因為正面和背面都是永久不變的,許多人都把「暗面」理解成「永久暗面」。正如讀者指出來的那樣,月球的一個晝夜長達一個月,隨著月球的轉動,在這 個過程中,太陽漸漸升起,照耀月球的表面。的確是這樣的。事實上,撞月點就位於月球面向地球的這一面,它們並非一直都處於暗面,但重要的是,在週一 17:28,撞月點處於暗面。人們看不到撞擊,是因為這個區域很暗,而不是因為撞擊不在視線範圍內。
幾週後,該區域又會回到陽光下,那時,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將嘗試拍攝這兩個聖盃航天器撞擊留下的坑槽的照片。
如果你分別勾畫出太陽、地球和月亮的軌道,就很容易看明白這一點。然後也就立馬清楚了,暗面,也就是背對著太陽的那一面,不同於背對地球的那一面。
或者,只要記住:平克·弗洛伊德和加里·拉森(Gary Larson)不是一回事兒。(美國漫畫家加里·拉森的系列作品名為「The Far Side」,月球的背面英語稱為「far side」——譯注)
同時,天文學家應該想出一個術語,用來描述月亮背對太陽的那一面。
還有一少部分讀者問道:為什麼燃料用盡了,航天器就會墜毀。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因此就沒有可以讓它們減速的摩擦力。但月球的引力是不均勻的,它的軌 道也不是真正的圓形。如果不定期調整路線,航天器的飛行軌跡就會變得更混亂、更像橢圓,而這個橢圓將和月球的表面相交,也就是說,航天器發生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