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使中國製造面臨雙重危機

作者:葉檀 發表:2012-12-09 14: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製造業面臨雙重危機,一是低端製造業回流到東南亞、南亞等經濟區域,原有的產業鏈條被打斷;二是智能時代某些可以主用機器的製造業回流到美國。

《華爾街日報》報導,11月28日,日本大和證券資本市場公司(Daiwa Capital Markets)的報告認為,初步跡象顯示東南亞國家開始超越中國成為低成本製造中心,這種趨勢未來幾年可能會加速,而中國可能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過去一個世紀,工業中心從發達的西方國家逐漸轉移到東亞,上世紀70年代,製造業中心從日本轉移到亞洲四小龍(香港、臺灣、韓國和新加坡),上世紀90年代,製造業中心從亞洲四小龍轉移到中國。由於最近幾年中國的工資水平經歷了快速增長,製造業的接力棒正在從中國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東盟七國」手裡,即是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寮國、柬埔寨和緬甸。

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越南紡織品和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增速都超過了中國,而過去兩年,柬埔寨的出口增速也超過了中國。2000年全球銷售的耐克鞋中,有40%產自中國,13%產自越南。但現在,越南製造的耐克鞋比例為41%,中國製造的耐克鞋的比例為32%。

美國最新一期《大西洋月刊》雜誌,以美國製造業回流為主題,同時登載兩篇以流向變化分析近期製造業趨勢的文章。其主旨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導致廉價優勢的削弱,使低端製造業外流;另一方面,美國智能時代的再工業化,使這一波美國國內製造業復甦具有與以往不同的特徵,並非經濟週期的簡單反映,這一變化值得國人密切關注。

在「內包繁榮(The Insourcing Boom)」一文中,Charles Fishman以GE在肯塔基的工業園區從五十年代以來的興衰為例,描述了一幅美國製造業復甦的圖景。

該工業園區建於1951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如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產量每週六萬臺,1973年的高峰期有23000名工人。到了八十年代,隨著美國製造業衰落,這一園區的工人數已經低於1955年的水平。到九十年代,這一園區使然成為GE的雞肋,幾任CEO均考慮出售該園區。這是美國製造業夕陽西下的典型故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以來連續有新的生產線開張:其中二月份有一條生產線專門組裝最新一代低能熱水器,取代的是哪國的外包企業呢?恭喜您,答對了,用來替代GE在中國的一家承包工廠。

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GE可以抗拒公認的廉價及高效的勞動力呢?這一案例提供的答案是,技術革新與能源消耗。這款Geospring熱水器中頂端是一大堆接線的控制板,當樣機抵達肯塔基生產線後,已經生疏多年的工程師圍繞它一籌莫展,但隨後的自由工作氣氛讓團隊找到了具有革新意義的解決辦法:重新設計的結果是每五個零件可去除一個,原料成本下降25%,裝配時間從中國的十小時減到兩小時。最後當產品抵達銷售點的價格從1599美元降到1299美元。這一案例的背後是幾個大環境改變:

石油價格高漲使的運輸成本成倍增長;美國天然氣繁榮使美國工廠能源費用減低,這也是美國不會出現上世紀70年代滯脹的主要原因;中國勞動力價格上漲;美國工會近年的政策調整,及美國工人生產率的提高使得人工成本在產品中比重逐年下降。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工業界把外包看成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成本下降利潤上升,其中也有相當的從眾心理在作祟。不少企業沒有經過仔細驗證就大筆一揮,管理階層接到去中國檢查工作的機會,頭等艙瀟灑來回,到了中國更是享受在美國無法想像的奢華。時至今日,製造業風向開始出現明顯變化,製造業界人士開始做新的功課。當然有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服裝業,恐怕再也不可能在美國得到二次出頭的機會。

製造業內包這一現在尚未大規模產生的現象,是否會在美國進一步擴展,還有待觀察。無論如何,隨著智能製造時代與新能源時代的到來,某些智能製造重新轉移回美國是大勢所趨。

可以肯定的是,創新需要寬鬆的環境和基本的制度保障。歷史上許多國家多次失去利用創新機會,重要的原因是舊有的從業人員對崗位可能被新技術取代的天然恐懼。豐田過去有一種所謂「瘦身」製造技術:任何級別的人員都進入產品技術討論,可以批評,可以提想法,而前提是不會有人會因為效率的提高而失去工作。真正的技術革新,並不完全在於請到一流的經理人才和名牌博士,下層操作工人的點子有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在一個行業被一兩家超大企業壟斷,而企業收入分配極端化的環境中,怎樣讓手無長期合約的工人來出謀劃策,實現隨時創新,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而在另一篇題為「Mr. China comes to America"的文中,著名資深評論James Fallows根據他多年在中國國內的走訪經驗,向公眾指出,某些製造業從中國流向美國的可能模式。

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產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其中的特徵是從點子到產品越來越容易成現實,而每一產品升級淘汰週期卻在縮短,以往的週期大概是幾個月,而今可能是幾個星期,在當地生產具有明顯的去物流成本優勢。

以舊金山為例,近年集中出現了一批新興高科技和針對特殊品位喜好者的小型製造企,大都由幾個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創立,自己就地生產。目前已出現一個名為SFMade的聯盟,加盟的四百多家企業僱有大約三千多工人。其中120多家是在過去三年內成立,而他們的僱員去年增長10.5%,今年是12.5%。這些企業並不都從事高科技行業,其中不乏專門設計製造跟當地歷史文化有關的產品,也有可能面向中國觀光客人的紀念品。這一模式的要點是極快的設計、面世、用戶反饋過程。我們有理由憧憬這些小企業會產生下一代的蘋果和谷歌。

新一代智能製造與快速反應技術,降低了產品設計、製造的門檻,對市場的快速有效反映成了搶佔市場的制勝法寶。這在中國的快消品領域同樣有所反應,只不過,市場對創業者遠遠稱不上友善。

中國必須借全球產業轉移契機,在中端製造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嵌入全球產業鏈中,這是未來中國製造的生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