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 悉尼歌劇院(組圖)

作者:吳吉明 發表:2012-11-24 14: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探秘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 悉尼歌劇院的前世今生

如果要說有那個建築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那悉尼歌劇院一定是其中之一。這個沙裡寧從廢紙簍中揀回的方案,來自一個名不經傳的家居設計師伍重的想像之作,這是伍重設計的第一個公共建築,總投資造價追加將近20倍,工期推後整整10年。但正是這個傳奇的建築卻最終成為這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
帶大家探秘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分享傳奇!

悉尼歌劇院建成後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獲獎無數,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除了耶穌受難日和聖誕節外,悉尼歌劇院每天24小時向公眾開放,一年之中大約有200萬觀眾前來參觀3000場演出,此外還有20萬名瀏覽者慕名參觀這個獨特的建築。

悉尼歌劇院入口處的細節:

約翰·伍重是一位建築師。他扎根於歷史,觸角遍及馬亞、中國、日本、伊斯蘭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納亞人的遺傳。他把那些古代的傳統與自己和諧的修養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建築感覺,以及和場所狀況相聯繫的有機建築的自然本能。他總是領先於他的時代,當之無愧的成為將過去的這個世紀和永恆不朽的建築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數幾個現代主義者之一。


悉尼的另一標誌性建築,大衣架悉尼大橋,觀賞歌劇院的最佳視角之一!

更多背景資料 來自 維基百科

建造歷史

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畫始於1940年代,戰後的悉尼並沒有專門場所用於音樂、戲劇表演。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遊說政府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卡希爾於1955年9月13日發起了歌劇院的設計競賽,共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的233件參賽作品。本來評委們已經選出了若干件候選作品,然而因故遲到的美國設計師埃羅·沙裡寧卻從淘汰的作品選出了約恩·伍重潦草的設計圖。

此時的烏松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居住宅設計師,悉尼歌劇院是其第一座公共建築。伍重1956年在斯德哥爾摩旅行時從一份建築雜誌上得知了這個建築競賽,在尚未造訪過悉尼的情況下,憑藉著幾個悉尼姑娘對家鄉的描述就繪製出了這份設計圖。直到6個月之後伍重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獲選,當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地的澳大利亞婦女週刊甚至將其比作好萊塢明星賈利·古柏。伍重此行還帶來了他在丹麥所製作的悉尼歌劇院木製模型,這個模型被放置在悉尼市政廳內。模型和悉尼歌劇院的最終造型有不小的差別,它採用的是更為奔放的拋物線屋頂,這個設計因為建造難度過大在後來的建造過程中被修改了。為了籌措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資金,卡希爾開始發行悉尼歌劇院的彩票。1958年3月,伍重和丹麥結構工程師艾拉普(Ove Arup)再次拜訪了悉尼,他們發表了名為紅皮書的悉尼歌劇院初步設計方案。

設計和建造

原本位於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麥格理堡壘電車廠於1958年拆除,歌劇院的前期準備工作於1959年3月份開始。3月2日,卡希爾擰緊了悉尼歌劇院青銅銘牌上的最後一顆螺絲釘,象徵著大劇院的建設工作由此展開。然而不幸的是,僅僅幾個月之後的1959年10月22日,約瑟夫·卡希爾因心肌梗塞死於悉尼醫院,日後悉尼歌劇院的建設遭遇困難時因此缺乏了許多政治上的支持。

歌劇院的建造計畫一共有三個階段。

階段一(1959–1963)包括建造平臺。階段二(1963–1967)建造外部的「殼」 結構。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1967–73)。

階段一:平臺悉尼歌劇院入口處階段一的準備工作於1958年12月5日開始,由Civil&Civic公司負責建築,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則負責監督和指導,正式的建設開始於1959年5月5日。政府出於對資金和公眾輿論的擔心力求工程盡快開展,然而烏松的最終設計卻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預計延後了47週,這主要是因為遇到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困難。包括天氣,沒有預料到的雨水改道,而工程開始之際烏松實際上還沒有準備好正確的結構圖,政府又在原本只用兩個廳的設計中新加了4個小廳。1961年3月1日成立了悉尼歌劇院信託基金,基金會負責管理建造悉尼歌劇院所需的費用。1962年1月1日,烏松又發布了名為黃皮書的設計方案,在這一個方案中拋物線式的屋頂被修改為球面結構。平臺的工程最終於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盡快開展的行為最終導致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平臺的強度並不能夠支撐它的屋頂結構,因此必須要重建。重建工作完成於1963年2月,同一年中伍重全家搬到了貝尼朗角距離悉尼歌劇院不遠的地方。

階段二:屋頂在最初的歌劇院設計競賽中,這些殼並沒有幾何學上的定義,在設計過程的開始階段,這些「殼」被定義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構件組成的排骨支撐起來的拋物線。然而,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卻無法建造這些「殼」。使用原地澆筑的混凝土來建造的計畫由於造價高昂而遭到了否決,因為屋頂不同部分的結構不同,需要設計許多不同的模具。1968年的建造進度悉尼歌劇院用來支撐殼的肋骨從1957年到1963年,在最後找到一個經濟上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之前,設計隊伍反覆嘗試了12種不同的方法建造「殼」(包括拋物線結構,圓形肋骨和橢圓體)。「殼」的設計工作是最早利用電腦進行構造分析來完成構造分析的部分之一。[12]在1961年中期,設計隊伍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所有的「殼」都由球體創建而來。這一方法可以使用一個通用的模具澆注出不同長度的圓拱,然後將若干有著相似長度的圓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個球形的剖面,不過現在已經不太清楚是誰最先想出這個解決方法的了。確定了製造屋頂的方法之後,屋頂的顏色和材質也成為了需要選擇的對象,烏松的想法是想讓悉尼歌劇院在港灣的襯托下看起來像是天空中的白雲。伍重在日本發現了他想要的材料,這就是陶瓷。最終他們選定了瑞士陶瓷製造商的哈格納斯,這家企業生產的瓷磚具有光滑的表面,但又不像玻璃那樣擁有高反射率。悉尼歌劇院上的瓷磚 「殼」由霍尼布魯克集團(Hornibrook Group Pty Ltd)建造[13],他負責建造了第三階段。 Hornibrook在工廠中製成了2400件預制肋骨和4000件屋頂面板,著加快了工程的進度。[10]這個解決辦法的成就在於利用預制混凝土構建從而避免了建造昂貴的模具(他同樣允許屋頂面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預先建造組合好,而不是在高處一個一個的拼接)。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師驚訝於這些「殼」在完工前使用了創新的調節型彎曲鋼鐵桁構梁來支撐不同的屋頂。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劇院估計將於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間完成。到1965年時,又估計第二階段最終將於1967年6月完成。

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 階段三的工作從伍重將他的工作室於1963年2月搬至悉尼後開始。

然而,政府在1965年發生了改變,澳大利亞工黨在新一輪的選舉中落敗,新的羅伯特·阿斯金(Robert Askin)政府宣布悉尼歌劇院建造計畫將由公共工程部管轄。戴維·斯休斯(Davis Hughes)取代了諾曼·賴安(Norman Ryan)成為公共工程部門的長官。當烏松希望獲取用於購買第三階段膠合板的資金時,斯休斯沒有批准。於是烏松直接去找斯休斯本人,後者告訴他沒有辦法在這個方案上使用這麼多錢。在這之後,悉尼政府就逐漸減少了對悉尼歌劇院的資金供給,此時的烏松幾乎身無分文,要靠朋友救濟才能維持生活。不僅如此,公共工程部門甚至連烏松的設計方案都要反對。有些律師建議烏松打官司,不過烏松卻不願意這麼做,1966年2月28日烏松辭職的時候第二階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此時悉尼歌劇院建造計畫的花費仍然只有2290萬元。3月份的時候斯休斯還給伍重提供了一個重返悉尼歌劇院項目的職位,只不過這個職位只是建築設計師而沒有任何權利,伍重拒絕了這個機會。音樂廳和大風琴彼得·霍爾(Peter Hall)在烏松辭職後取代了他的位置,霍爾對第三階段的內部設計和裝潢負最大責任。萊昂內·托德(Lionel Todd)、大衛·利特爾莫爾(David Littlemore)以及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工程師特德·法默(Ted Farmer)也在同年接受任命,取代烏松的位置。聲學顧問洛薩·克萊爾(Lothar Cremer),向SOHEC證實伍重最初的設計僅允許在大廳中安放2000個座位,併進一步指出如果將座位加至3000個的話將會對聲音產生災難性的後果。舞臺設計師馬丁·卡爾(Martin Carr)也曾批評過悉尼歌劇院的內部設計和演出用設備。伍重離開之後,他的許多設計被後人改動了。例如,在原先的設計中北面的矮牆並不是現在這樣,地板的材料也不一樣了,伍重原本的計畫是使用木合板來做玻璃的窗框。兩個主要大廳的用途也被更換了,原先較大的廳是歌劇廳如今則成了音樂廳。而小一些的廳本來只是用於舞台劇,現在也用來表演歌劇。另外還加入了兩個新的小廳,這些變化連同舞臺設備的變更使得悉尼歌劇院的內部結構大為變化,還有伍重設計的木合板走廊以及他的座位排布設計也都被拋棄了。悉尼歌劇院第三階段的建造工作最終於1973年完成。

完工以及花費悉尼歌劇院於1973年正式完工,總花費為1億零200萬美元。截至1973,悉尼歌劇院各製造階段的花費為:階段一:矮牆大約為5千5百萬。階段二:屋頂大約為1千2百50萬。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5千6百50萬。舞臺設施,舞台照明和風琴9百萬,其他的花費和費用1千6百50萬。1957年初步計畫的成本為7百萬,最初預計完工日期為1963年1月26日。

悉尼歌劇院位於悉尼灣的南部一個人造小半島上,其總面積為2.2公頃,由588個沉降於海平面以下25米的混凝土墩支撐。其中長183米,寬120米的建築群佔據了1.8公頃。整棟建築建造在一塊混凝土基座上,其入口開向南邊,以97米寬的台階同路面相連。

這個建築群可大體分為三個部分:最大的兩組風帆沿南北方向排列,以略呈V字形的方式在南部收攏。它們分別以三面風帆面向北部的海灣,另一面則面向南面迎接觀眾和遊客,風帆張開的「嘴」上則覆蓋著茶色的玻璃幕牆。另一對小風帆位於它們的西南處,位於其中的乃是貝尼朗餐廳。整個建築最高處為西面大廳的頂點,它距離海平面67米。

悉尼歌劇院是一個設計新穎的表現主義建築,它有一系列被稱為殼的大型預制混凝土構件,每一個構建都取自擁有相同半徑的半球體,它們構成了劇院的屋頂。儘管悉尼歌劇院德屋頂結構通常被稱為「殼」,事實上它們在構造上嚴格的來說並不是「殼」,而是由肋骨狀的預制混凝土構件支撐的預制混凝土嵌板。整個建築共由2,194個這樣的嵌板,每個的重量大約是15噸,整個屋頂的重量為2萬7千噸,它覆蓋著1,056,006塊由瑞士光滑的白色有人字紋路的瓷磚,[24] 從遠處看這些「殼」顯得非常潔白。這些瓷磚具有自動清洗的性質,不過還是會受到定期維護和更換。音樂廳位於西面的一系列「殼」內,而歌劇院則在東面的「殼」內。「殼」的高度是由它內部所要求的高度決定的,從入口處的矮空間一直升高到位於最高處的台階的座位區。一些次要的場館位於音樂廳下面的混凝土基座內,是位於西面的「殼」的一部分。這個建築擁有將近1000個房間,其建築面積為8萬8千平方米。整棟建築的用電量相當於一個2萬5千人的小城,總電線長度達645公里。除了「殼」上的瓷磚和門廳的玻璃幕牆外,這座建築物的外部很大一部分都覆蓋了由拉娜出產的粉色花崗岩面板。重要的內部表面處理用到了由新南威爾士北部的沃科普出產的澳大利亞白樺膠合板。

場館性能和設備歌劇院有以下場館:音樂廳:此乃全歌劇院最大的房間,擁有2,679個座位,這些座位中有2100個正面表演臺,其他的12塊座位席則分布在兩側。舞臺呈梯形,靠近觀眾的部分較窄,為14米。最深處的寬度則為17米,舞臺後面還有供唱詩班使用的坐席。舞臺前部的85個座位還可收起,即使如此,這個深度11米的舞臺總面積也不過200平方米,對於有些大型樂隊來說還是略顯擁擠。

在1995年以前,這個音樂廳是悉尼交響樂隊的所在地,其他的音樂會演出樂隊也會使用這個場所。雖然名為音樂廳,但實際上除了演奏各種古典、現代的音樂之外也可以在裡面進行歌劇與舞蹈表演。音樂廳在設計時對聲樂特徵要求特別嚴格,大廳的天花板最高處距離地板25米。牆面上鋪裝著澳大利亞本土所產的白樺樹木板,這種木材可以吸收多餘的回音。在舞臺前面的悉尼歌劇院大風琴,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鏈桿風琴,有超過10,000根風管。

歌劇院

是一個有1,507個座位的舞台劇院,其座位同樣排列成前低後的弧形。兩側還有4個小型的高臺座椅。整個觀眾席都被塗成深色以防止舞檯燈光的反射。在舞臺前方是可容納70名樂手的樂池。舞臺寬11米,高7米,縱深17.5米。其頂部還有可使演員騰空而起的機械系統及電腦控制的燈光系統。後部的兩部電梯可以將佈景從舞臺底下送出,舞臺內還有旋轉轉盤以及4臺能夠將演員從舞臺底部送上來的電梯。劇院所用的兩塊幕布產自法國,顏色明亮的那塊被稱為日幕,另一塊深色的則被稱為夜幕。話劇廳的模型話劇廳, 是一個有544個座位的舞台劇院,主要供悉尼劇場公司和其他的舞蹈和話劇公司使用。該劇院的座位呈直線排布,白樺木做成的座椅鋪設著羊絨坐墊與靠背。牆壁同樣被塗成深色,舞臺寬13.5米高4.8米深度則為14米。其內也有各類道具、機械,這個劇院可以用來表演話劇、歌劇、音樂劇。

劇院,是一個擁有398個座位的劇院,這件屋子本是為室內樂而設計,不過後來卻發現同樣適合用作表演。拆卸掉前排座椅後它的舞臺也是可以擴展的,

藝術廳(Studio),是一個可以調整的場館,地板15米見方,四周的高台上排布著兩排固定座椅,中央舞臺也可安置座位。根據其布局,最多時能容下400人。

場館(Utzon Room),是一個小的多用途場館,擁有210個座位。它是唯一一個由伍重設計的室內空間。1999年後,伍重和悉尼歌劇院管理會達成了和解,重新以顧問的身份被雇佣,重新為悉尼歌劇院設計了小型的伍重場館,於2004年在烏松的指導下進行了改建。這個小型場所沒有固定的座位,裝飾風格也以簡約為主,牆壁上還有一面14米長的彩色掛毯,這條掛毯也是由烏松設計的。

前院(Forecourt)

是一個可以調整的室外場館,擁有許多不同的配置選擇,包括利用台階作為觀眾座位,它經常在不同的社會活動,現場表演以及特殊場合表演被使用到。其他的區域(例如北面和西面的門廳)偶然也用於一些的表演。這座建築還包括了一個錄音室、五個排練用的煉功房、五間餐廳、四間紀念品商店、一間旅客服務中心、60多間化妝室總計近一千個房間。音樂廳的內部

運營

1975年之後悉尼歌劇院逐漸將建造過程中欠下的債務償還完畢,這主要是靠悉尼歌劇院彩票的功勞,悉尼歌劇院完工之後建造工作並沒有完全停止,時常進行建築維護,有時還會根據形勢需要將某些房間改作它用。



来源:新浪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