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日發布的10月份經濟數據表明,期待已久的經濟復甦已經開始。所有數據看起來都很不錯:工業產值同比增長9.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4.5%,發電量同比增長6.4%。
物價走向也令人滿意。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1.7%,漲幅低於9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8%,遠遠不像9月份同比大幅下滑3.6%那麼糟糕。
這些均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使得中國經濟看起來要比實際狀況更為強勁。再怎麼說,中國經濟在10月份確實出現了回暖的真正跡象。比如,出口總額同比激增11.6%。而市場普遍關注的匯豐(HSBC)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中國製造業的下滑勢頭明顯放緩。10月份讀數攀升至49.5,雖然仍然低於50這個盛衰分界線,但與8月份的47.6和9月份的47.9相比有明顯改善。
從堅信中國經濟到懷疑中國經濟的各派分析師都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經見底。有些人——比如美國銀行的陸挺,認為中國經濟已出現真正好轉,而這些分析師得到了上週相繼發布越來越樂觀評估的一批政府官員的支持。問題是這場新出現的回暖會持續多久。對此看法各異,從無限期到一至兩個季度都有。
當然,中國經濟此輪新擴張階段的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促發原因。因此,此輪經濟復甦將是短暫的,因為在其促發原因當中,沒有一個看起來像是可持續的。
首先,有些人認為中國出口回升是經濟好轉的原因。出口數據連續兩個月表現強勁——9月份和10月份的出口數據都大幅超過市場普遍預期,這似乎帶來了希望,但未來幾個月的前景並不看好。例如,在堪稱中國出口貿易風向標的廣交會上,今年出口成交總額相比去年下降了9.3%,表明中國未來的出口銷售面臨困境。美國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但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前景也不會良好,如果美國跌落「財政懸崖」的話則更是如此。
其次,中國實施的財政刺激政策在10月份經濟回升方面發揮了一些作用,而有些人,比如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瀋建光,甚至認為此番復甦完全是由於中國政府啟動基礎設施建設計畫所致。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經濟就有麻煩了。實地調查發現,許多已對外公布的項目實際上還停留在紙上,尚未得到具體實施,延遲的原因是媒體已廣泛報導的資金緊張問題。即使中國各大銀行受到政府施加的壓力,要求他們向各種不可行的項目提供信貸,但他們仍不願發放貸款。
駐紮在中國的觀察人士報告說,他們事實上並沒有看到太多的刺激措施得到實施——雖然許多工業企業憧憬著將湧現新一輪由政府主導的建設熱潮,進而紛紛著手實施各自的擴張計畫。現在已很清楚,諸如高鐵等基建項目將會實施。但是,與2008年不同,這一次不會是「大規模刺激」。
最起碼,不會有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中國政府已經在全然不顧一切地加大本國貨幣供應量。在9月份(這是已有可比數據的最近月份),中國的廣義貨幣M2供應量比美國高出48.3%,而在一年前,僅比美國高出30.4%。
在10月份,中國政府向其金融體系注入更多資金。正如美奇金(北京)投資諮詢有限公司(J Capital Research)創始人安妮·史蒂文森-楊(Anne Stevenson-Yang,中文名:楊思安)及分析師蘇珊娜·克羅伯(Susannah Kroeber)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上個月的M2供應量相比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還要高出一倍多。美奇金(北京)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的研究團隊指出,美國的M2大約是GDP的75%。
中國央行在9、10月份通過銀行向中國經濟體系注入了創記錄的流動性。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表示,由此產生的廣義信貸(其中包括官方發布的社會融資總額中沒有計入的影子銀行及海外信貸來源)增長,成為中國經濟數據近期有所改善的一個因素。
惠譽預計,在截至12月末的五年中,中國政府將創造出相當於美國整個銀行系統的信貸規模。惠譽負責中國金融機構評級事務的朱夏蓮(Charlene Chu)說:「這意味著中國新增信貸淨額將連續第四年超過GDP的三分之一。」中國各大銀行被迫掏空資金。例如,這些金融機構甚至為那些預計會破產的企業進行貸款延展。
「令人震驚的是,中國目前仍然處於計畫經濟之中,」駐紮於北京的史蒂文森-楊及克羅伯在她們最近通過電子郵件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表示,「貨幣供給就是政府掌控的水龍頭。當龍頭大開時,預計工業產值會出現相應的反應。」
然而,如果創造繁榮就像印發鈔票那般簡單的話,那麼世界上就不會有貧窮的國家了。眼下,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已然增長到如此高的水平,進一步「注水」只會起到有限的作用。新發行的人民幣可以讓勞動者再獲得一個月的工資,但無法促使一家從根本上來講已經處於病態之中的公司提高效率。
「鑒於當前這種政治挂帥的形勢,中國只是提高了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史蒂文森-楊及克羅伯指出,「預期到11月底之前中國政府都會發布好消息,然而之後就不會有好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