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高層近日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談到需高度關注的突出問題時指出:部分行業和領域的信用風險開始呈加速擴散的勢頭,從船舶、光伏、鋼貿等困難行業向其他製造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等多個行業擴散。
監管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二季度末的0.9%上升至0.97%,不良餘額則較年初增加630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和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增長較快。
市場注意到,三季報數據顯示,銀行業關注類貸款的向下遷徙率達到3.75%,同比大幅提升了65%。
雖然整個銀行業的不良率和不良餘額仍在難以置信的低水平,金融機構和銀監會公開最審慎的估計,也不過是不良率翻番到2%左右的水準,但市場對銀行業不良貸款暴露的擔心卻遠遠超出了這些數據。
財新記者多方採訪獲悉,三季度末,小微企業貸款和貿易融資等與實體經濟關係密切的領域,惡化已經逐漸暴露。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銀行業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已經佔到全部企業貸款不良的半壁江山。而公開數據顯示資產質量仍保持良好的融資平臺貸款、房地產貸款方面,市場仍投以持續的不信任票。
銀監會高層指出,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近來一些銀行逾期貸款增加較快,不良貸款反彈壓力不斷加大,要進一步加強逾期貸款管理,提高五級分類的準確性,實事求是反映信貸風險。
「今年底將是銀行不良貸款集中暴露的關鍵點。」一位大行人士如此預言。
持續反彈
「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出來之後,鬆了一口氣。經濟基本觸底反彈已是各界共識,這意味著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壓力不大。不過由於資產質量對經濟狀況的反映有一定的滯後效應,所以資產質量的反彈乃至惡化還將持續一陣子。」一位有風險管理背景的大行高管對財新記者表示。
有券商報告認為,不良貸款的反彈主要源於前期大幅增加的90天以內逾期貸款部分向不良貸款轉化。
他們預計,四季度不良餘額及比例仍面臨上升壓力,但發生系統性資產質量風險的可能性較小。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銀行的不良率環比基本穩定在0.91%,但不良餘額則回升了2.7%。
此外,財新記者獲悉,批發零售業上半年新增關注類貸款274億元,新增不良貸款176億元;6月末,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關注類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6.5%,建築業關注類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8.5%;有色金屬行業大額貸款的不良率和逾期率雙雙上升;受鋼鐵市場低迷影響,加上自身經營和財務管理不規範,鋼貿企業經營虧損嚴重,地域分布上,出口企業較為密集、民間借貸較為活躍的東部沿海地區信用風險仍在顯現,並有向其它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擴散的苗頭。
近期披露的三季報,16家商業銀行中,僅工行和農行實現了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的環比「雙降」,而交行、平安、光大等九家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則出現了「雙升」,其餘多為「一升一降」。
即使是實現「一升一降」或「雙降」的銀行,如果剔除新增貸款因素,實際仍能保持「雙降」的,四大行中僅有農行一家。
有兼具財務管理和風險管理背景的銀行高管分析稱,建行前三季度不良貸款餘額比年初增加20.3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比年初下降0.09個百分點。但這個下降的不良貸款率是依靠同期淨增7696億元而形成的,如果剔除貸款新增因素,則到9月末的不良貸款率至少應為1.12%,則比年初提高了0.03個百分點。
截至9月末,工行不良貸款約748億元,比2011年底增加17.4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7%,比2011年末下降0.07個百分點。但如扣除2012年前三個季度新增貸款餘額8489億元的因素,則不良貸款率為0.96%,比2011年末略為上升0.02個百分點。
前述人士分析稱,在四大銀行中,前三季度只有農行的不良貸款是實現「雙降」的,這也是農行淨利潤增長還能接近20%的一個正面影響因素。
不過,一位大行風險條線的高管坦言,上述數據仍然不足以反映銀行實際的資產質量和企業的風險狀況,考慮到分類的準確度因素及徵信管理對企業的約束,實際的資產質量和風險狀況要更為嚴峻。
前述人士解釋稱,根據貨幣和監管當局的規定,一旦企業出現不良,就會進入「黑名單」,日後想要再申請貸款就難上加難。所以只要企業一息尚存,還有繼續融資的打算,砸鍋賣鐵也會優先保銀行的支付。常見的辦法包括在不同銀行間借新還舊、過橋貸款乃至民間借貸等。
「只要企業還能勉強經營,騰挪週轉,在時點上一定不會輕易讓自己上‘黑名單’。」前述風險條線的銀行高管直言,如果考慮到這一因素,銀行實際的資產質量和風險要更大。
與此同時,貸款分類準確度也是個問題。大量關注類貸款的存在,成了部分銀行規避監管、掩飾或延遲風險暴露的做法。數位參與分類準確度檢查的監管官員都曾向財新記者透露,不少銀行的分類都有很大的水分。一些中小銀行的偏離度超過5%,而關注類貸款的偏離度更是高達10%。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逾期貸款的增加。「逾期貸款是個硬指標,通常90天是個坎,90天以上的逾期增加,說明銀行的分類是比較準確的,90天以內的逾期較多,則預示著銀行資產質量的壓力不小。」某風險條線高管坦言,三季度不少銀行不良反彈,就與此前90天以內逾期貸款的激增不無關係。
四季度通常銀行會加大清收和處置力度,通過消化存量來降低總的不良貸款的反彈。事實上,有時銀行的不良貸款指標雖仍保持了較好的狀態,但實際新發生的不良貸款卻呈上升態勢。
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近期發布的報告稱,年內中國銀行業需處置的不良貸款規模在10億元到50億元之間。
有不良資產處置經歷的銀行高管表示,四季度各行必然會加大清收和處置力度,但行情肯定不及2009年。當時信貸寬鬆,市場上流動性很寬裕,所以處置起來比較容易,且可以有一個相對不錯的價格,但今時不如往日,處置難度會更大,也不容易賣出好價格。
數位受訪者均直言,未來銀行資產質量反彈和惡化的壓力不小,而銀行的應對措施有限。
高風險行業
鋼貿業首當其衝。監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部分地區鋼鐵貿易行業不良和關注類貸款的比重已超過10%。銀行業內的說法是,鋼貿的不良餘額達到2300億元,重災區主要在長三角。
另一個正在淪陷的行業是光伏業,行業前十大企業的貸款超過1000億元。某風險條線的銀行高管稱,目前光伏行業的風險仍在加劇惡化,好在整個銀行業對上述產業的貸款餘額不算很多,但個別銀行已泥足深陷。
某大行風險部門報告亦稱,償債能力較弱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客戶、低端加工製造企業、鋼貿及光伏類客戶、風險轉移能力弱的中小企業、涉足民間借貸和互保聯保的民營企業等,潛在的風險需要關注。
出口企業較為密集、民間借貸較為活躍的東部沿海地區信用風險仍在顯現,且有向其他地區擴散的苗頭。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9月,工行的貿易融資、小微企業貸款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反彈,工行當月即加大了對相關貸款的清收催繳力度,並上收了貸款的發放許可權。
財新記者採訪獲悉,上述領域貸款的惡化在其他銀行也有明顯體現。
作為製造業和出口大國,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極高,貿易融資比例十分可觀。出口和外貿形勢的惡化,對貿易企業的經營造成了極大衝擊,導致相關貸款的違約率不斷上升。
與此同時,知情人士透露,貿易融資不良壓力加劇,也與商業銀行貸前審批和貸款發放的不規範密切相關。
前述人士舉例稱,有的企業實際經營所需資金週期僅為三個月,但是銀行出於種種考慮,將放款期限定為半年乃至一年。企業在沒有經營需求,而市場資金又相對緊張的時期,就會發生資金的挪用。被挪用的資金往往進入了一些高風險領域,到期無法正常還款,從而對銀行的資產質量造成了壓力。
為增加手續費收入、做大存貸款規模,部分商業銀行脫離真實貿易背景開具銀行票據,使得自身面臨償付風險;亦有部分商業銀行的資金,通過票據融資,違規進入限制性行業;而票據「掮客」利用銀行貼現的規模限制和區域價差,進行票據販賣,也使得大量票據隱藏在民間融資市場,加大了非法經營案件的風險。
主管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已經佔到全部企業貸款不良的半壁江山,不少受訪的銀行高管聽到這一數據亦頗感震驚。
近兩年,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投入力度。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為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8.2%,比全部貸款平均增速高1.8個百分點。
但受實際經濟走弱的衝擊,一些發達地區的小微企業違約率在二季度已經開始攀升,三季度一些大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出現了大幅的還款壓力。
據銀行業內人士分析,小微的不良一部分是新增不良的持續發生,且明年到期後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劇;另一部分則是存量不良的積累所致。儘管貨幣監管當局試圖通過種種導向激勵銀行做小微,但一些財稅政策的不配套,導致小微企業貸款形成不良後,核銷難,處置難,甚至逐步成為銀行無法卸下的包袱。
被低估的風險
除了上述受經濟形勢密切影響的產業和行業,傳統風險領域的壓力亦不容小視。比如,儘管平臺貸款的不良並未顯著上升,但卻與一些銀行的分類政策和部分風險的延遲暴露不無關係。
在三季度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指出,越來越多的融資平臺改變了原有的 融資模式,通過企業債券、信託計畫等多種方式籌資,但由於多數城投債為商業銀行持有,加之部分城投債市場認可度不高,導致承銷銀行被動持有,使得銀行的風險並未得到充分化解,仍聚集在銀行體系內,風險敞口不降反升。初步統計,截至9月末,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掛牌的近400只城投債,累計籌資規模已接近5000億元。
以平臺貸款為例,其不良率雖未顯著上升,不過監管當局發現,受集中到期兌付、地方財政收入增速下滑、項目未及時投產等因素影響,部分地方融資平臺償債壓力上升,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下降。不少地方的逾期貸款陸續顯現,貸款質量下滑趨勢明顯,且呈現出由點及面擴散的態勢。對於當期已發生的預期平臺貸款,部分銀行既未採取實質性清收措施,也未下調貸款分類,掩蓋了其真實的風險狀況。
此外,對於房地產行業貸款,前述銀監會高層指出,現在部分商業銀行通過違規調整貸款分類、辦理貸款展期、以理財產品承接問題貸款等手段,掩蓋風險暴露。
近期雖有不少地區的房地產市場有回穩之勢,但房地產行業資金緊張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觀。部分地區已有多家前期過度擴張、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放棄破產重組。而藉助信託、私募、委託貸款、關聯企業等渠道多頭融資的現象仍相當普遍。
截至二季度末,房地產業貸款中關注類貸款餘額為2081億元,同比增長15.2%。而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也在加速暴露。其中,以中小民營企業主經營失敗或涉及民間借貸逃逸而造成的放貸違約現象較為突出。
「雖然改革上市之後,政府對銀行的直接干預已大大降低,但銀行‘惟政治化’的傾向仍十分嚴重,貸款的發放、銀行的經營、風險的暴露,出發點往往並非商業可持續,更缺乏真正的科學管理,而這恐怕才是銀行業風險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一位金融主管部門的高層不無憂慮地對財新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