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學怎麼了?(三)

作者:若隱 發表:2012-11-09 22: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有人說中國大學失去了尊嚴,有人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大學。但我們似乎能看到,中國的大學就像是一座頹圮的象牙塔,昏黃如老煙民牙齒,破敗如上世紀危樓,面臨坍圮的邊緣。我們的大學究竟怎麼了?
                                         ——導語

大學精神怎麼了

學者姚國華說:中國20世紀所有的悲哀,都在於平常時期幾乎沒有真正的大學,只有人才培訓機構,只有培養工具的地方,只有培養聽話的螺絲釘的地方。 也有人說: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舞廳,大學一概不缺,惟獨缺乏自己的理念。或許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究竟什麼是大學精神?
有學者歸納:中國大學精神的源頭是以中國固有文化中的「士志於道」、「明道濟世」為根本,吸納包括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大學理念在內的人類多種文化的 共同體。也有人說大學精神的內核是一種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潛心向學的純粹的學術精神,又是引領社會,敢於不隨波逐流的正確的批判精神。不管人們對其內容有 怎樣延伸的理解,大學精神的精髓依舊在於其生命力的旺盛以及對後世留下的深遠影響。大學精神,應該是幫助萬千學子塑造靈魂的模具。那麼在現今大學幾乎普遍 缺失文化根基的境況下,對於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應該具備的歷史感幾乎無從說起,能學會沿用西方大學的制度,卻不能取其長而補己之短,當下的大學變成四不像。 新建的教學樓替代了歷史遺蹟,大學城星雲棋布,卻千篇一律,或許大學已經演變成了一種量產的教學機構,而學生也不需要什麼文化認同感了,歷史留給他們的或 許僅僅剩下了時代的符號和泡沫。文化積澱被漸漸忽視,一些不痛不痒的排名和評比卻佔據了大學精神的主旨,比起瘋狂的無聊競爭,不如多投入教育經費。每個高 校幾乎都有校訓,但有多少學校擁有獨特的文化積澱?有多少學校秉承著獨特的精神?有人說北大的學生熱情、外向,清華的學子嚴謹、低調。一個學校獨特的文化 底蘊和精神內涵能夠影響到身在其中的學子們,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關鍵在於,有多少學校在歲月的浪潮中依舊傳承著自己的精神呢?

這裡還有個不可忽視的現象。那便是高校擴招、大學合併。這樣做,人數的確是上來了,辦學實力卻依舊徘徊在原地,面臨高校的沼澤化,不知道我們可否還 能以這種可恥的繁榮為榮?大學合併的同時,也是圈地、改名的時候,戴著「學院」土帽的高校,誰不想摘掉這個難看的帽子?另外,若是有幸蹭上個名牌大學,挂 個名也是好的啊。而稍微有點名氣的大學,為了做大做強,配的上「世界一流」學校的檔次,就拚命拉攏周邊院校,多幾個院士、學科也是好的啊。各取所需,何樂 而不為?於是就出現了「大學」氾濫的場面,乍一看,分不出好壞,高校再大幅擴招,也就有了「全國最名不副實的十所大學」的排行榜。一些大學的組合取得了適 得其反的效果,杭州大學合併進浙江大學之後,雙方都沒有因此而受益,有教師說,因此而走掉的一大批極好的學者令他感到萬分惋惜。況且,大學之間的合併也埋 沒了許多大學本身獨有的文化和價值,事實上是和大學精神有悖的。想想看,本來各自獨樹一幟的幾本雜誌,硬要給他們來個「大合訂」,能不畸形嗎?

也許談到大學的精神,每個人都會想到一個教學改革的先驅人物——蔡元培,那個時代本就搖搖欲墜的北大,經由蔡元培一手改革,煥發出全新的光芒,當 然,那個時候的大學,運行機制是完全操控在校長手裡的,縱觀現在「正規化」的大學,卻並不比過去「人治」來得要好。對於當前中國大地上日益貧瘠的大學精神 來說,蔡元培以及那個時候的北大已經一去不復返,他所提出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讓現在既存的被容納進體制內的大學望塵莫及。因為大學的自治和民主若是 被剝奪,其承載的獨特文化和精神便不可能得到應有的傳承,也就會失去各自獨具的品格和辦學宗旨。

被容納進政治權利體系內的大學,完全喪失了獨立自治的能力。現在的大學意義更多的來說像是一個行政部門,教授和校長的身份無非就是一介官員,即便有 渴望獲得改革權力的個人,即便有再高的權威和學術上的造詣,倘若沒有被體系所承認,沒有被封個一官半職,權力便無從談起,但即便是有權力而想改變現狀的, 也只能無奈被收納進體系內,所以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地方,個人的力量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更何況,校長的身份更多的具備了行政上的意義,為什麼被任命?過程 有沒有公開化?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陳寅恪定義的大學精神第一要義: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筆者難以想像在當下大學這一精神貧瘠的窯窟中,究竟能開放多 少有思想的花朵,能夠解放多少年輕人的思想禁錮,學校究竟能否承擔起文化傳承和思想啟迪的作用?大學變得和高中教學無異,這無疑是一種悲哀。有網友開玩笑 說:自從十二年前我高高興興背著書包上學堂,從此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呵,有人說大學是自由的天堂,有人說大學是思想的聖殿,但越來越多的荒誕「改革」告 訴我們,大學正變得越來越不像大學,與二十世紀上葉北大的輝煌形象已不可同日而語。說白了,中國的小學到大學的一整個教育過程,就是一個完整洗腦、馴化的 過程。大學精神,興許已經由思想解放的翅膀墮落成了精神禁錮的裹腳布。

後記:未來的大學應該怎麼走?或許我們的時代已經沒有了蔡元培,也很難產生梁漱溟「們」,但不能停留在無休止的仰望和追憶中而無視掉先輩們留給我們 的啟示,需要明白:大學的徹底改革,必定要以真正的自治作為前提,輔以精神文化的傳承,徹底肅清與陳腐行政體系的關聯,才可能會見到希望的曙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一五一十部落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