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興銀行的中國宏觀經濟策略師姚煒相信,中國的信貸風險比官方公布的不良貸款數據顯示的風險更大,情況更糟糕。雖然政府干預能夠預防突發的危機,但是法興銀行預計中國將經歷一場為期數年的、充滿坎坷的經濟著陸。
根據銀監會的數據,2012年二季度末,中國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4564億元,環比上升4.2%,同比上升11.9%。不良貸款率保持不變,為0.9%,因為不良貸款數量與貸款總量一起增長。但關注類貸款(special mention loans)大幅上升。溫州的不良貸款增長飛快,不良貸款率在一年之內從全國最低的0.37%上升到7月末的2.85%。
姚煒認為,不良貸款率數據沒有惡化並不代表著人們可以鬆一口氣,因為中國不良貸款循環有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因素是:很多行業的產能大幅過剩,這跟2008-2009年的四萬億刺激計畫有關。過分擴張之後,供應增速遠遠超出需求增長,伴隨著去槓桿化或者收購兼併,過剩產能最終必定會被糾正,只是還需要時間。
姚煒說,第二季度以來,關於企業違約和企業陷入嚴重現金流問題的新聞報導數量暴增。
經濟減速似乎不是那些企業陷入困境的唯一原因,在很多情況下,甚至不是主要原因。那些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
1)參與投機活動,例如房地產投機或者大宗商品投機。
2)產能過分擴張,例如造船業和光伏業。
3)過分依賴地下銀行,例如浙江的很多中小企業。
4)貸款的相互擔保關係複雜,且數額特別巨大。
另一個值得擔憂的理由是:歷史上的銀行危機顯示:不良貸款率峰值與危機前的信貸擴張規模不存在確定的線性關係。
2008年Laeven和Valencia發表一篇論文研究了42個銀行危機的案例,從中可以看到,危機前信貸增長佔GDP比重大約是8.3%。但在2009年和2010年,中國的相應指標高達27.8%和20%。所以,很難想像出,中國的不良貸款率是如何穩定在當前的低水平上。
不良貸款問題發展的精確軌道以及最終在何時突然爆發是極難預測的。像美國那樣政府干預少的經濟體,一般在經濟增長低谷期之後的一到兩個季度內,會錄得不良貸款的最高值。
反之,像日本那樣逐漸意識到不良貸款問題(實際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並且緩慢解決問題的經濟體,它的不良貸款率直到2002年才達到最高值。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帶給銀行體系和整個日本經濟更多的傷害。
中國政府比日本政府更加熱衷於干預經濟,所以不良貸款率的循環週期有明確的延長風險。當地政府把大把大把的資金投入到拯救該被淘汰的企業。
當不良貸款的問題最終爆發時,中央政府將不得不把那些沈重的負擔計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
解決問題的時間拖得越久,最終的財政成本就越高。更為關鍵的是,拖得越久,就有越多的資源被困在不良資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