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僧人最早把醬帶到日本(圖)


日本人愛吃醬,他們認為醬可以消解氣味,並且有稀釋油膩的作用,所以「味噌汁」就是日本餐桌上最常見的醬湯。而「金山寺味噌」則更是日本家喻戶曉的紀州的特產,所以,很多日本遊客到鎮江金山寺,都會問起金山寺的醬。但通常的日本辭書中都還把「金山寺味噌」稱作「徑山寺味噌」的,而金山寺在江蘇,逕山寺則在浙江,這就讓人糊塗了,它究竟是從哪裡傳入日本的呢?

據說最早把醬帶到日本是仁壽元年(851年)的唐朝僧人湛譽。而「法燈國師」無本覺心,則把他在中國學會了的制醬技術,帶到了紀州的興國寺,於是就有了「金山寺味噌」。從《日本佛教史》中可以知道:無本覺心是1249年4月從日本到達到徑山寺的,因為日本的「聖一國師」圓爾辯圓,要他去拜見徑山寺的無准師範。在那裡,他拜住持痴絕道沖為師。1250年3月下山後,先後去了湖州道場山護聖萬歲禪寺、明州阿育王寺、天臺國清寺等地,1253年在明州大梅山遇到另一個日僧源心,兩人就一起來到了杭州護國仁王禪寺,投在了無門慧開的門下,直到1254年6月回國,其間並沒有到過金山寺的記載。所以日本最權威的辭書《廣辭苑》就很明確地說:「徑山寺味噌」,最早是覺心用了從徑山寺學會的制醬技術,在日本製出來的。

無本覺心還從中國帶回了似簫而非簫的樂器「尺八」。宋人的《容齋隨筆》在說了尺八始制於唐,發明人是曾受太宗命協音律的音樂家呂才以外,還說了:「尺八之所出,見於此,無由曉其形制也。」「尺八之為樂名,今不復有」。但其實,尺八雖然在宋朝已經比較少見,卻並未絕跡。唐宣宗時期的普化和尚因為喜歡振鐸而唱,他門下的居士就用尺八模仿鐸音,演奏出了一曲《虛鐸》。覺心和尚就是在杭州的護國仁王禪寺時,就從居士張參那裡學會了這首尺八曲,並把它帶回日本,而且使尺八成了普化宗的法器。

而醬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古人把醬制的食物稱之為「醢」,按《周禮》的說法,周天子每次正餐都要遵循制度擺滿六十個醢的品種;此外,《周禮》還分別說到「百羞、百醬」,「醬用百有二十瓮」,孔夫子也很講究,他吃什麼東西要求配相應的醬。

醬在中國是不分南北最常見的東西,所以沒有人會注意哪是金山寺的醬,哪是徑山寺的醬。傳到日本後就不同了,無本覺心不僅被封為「法燈國師」,同時他還是日本普化宗的創始人,興國寺的開山祖。其學問的高深、道德的崇高,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不僅「金山」與「徑山」在日語中的發音一樣,而且在日本古代,學問高深,道德崇高,就是被人比喻為令人景仰之「金山」的。

於是吹奏尺八在日本有了宗教的意味,逕山寺味噌也成了金山寺味噌,時間長了,很多人不明就里,就搞不清楚了。



来源:日本新華僑報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