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5年到1972年,蔣介石每天都寫日記,寫了57年。他寫第一篇日記時28歲,當時他正在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72年7月21日,他寫下最後一篇日記,這時他85歲,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可以說,他的一生都與中國的戰爭、政治、國家聯繫在一起。今天的《解密時刻》介紹蔣介石在1945年抗戰結束前的內容。我們的嘉賓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女士。
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孫中山實施聯俄容共,實現了國民黨和共產黨第一次合作。但是國共兩黨很快反目為仇。也正是在這個期間,蔣介石成為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透過蔣介石的日記,我們也許能夠瞭解更多國共兩黨關係的秘密,還能夠對中國抗日戰爭前前後後的複雜情況理出一條更清晰的線索。
中山艦事件給國共首次合作投下陰影
李肅: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關係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從一開始直至今天都可以這樣講。那麼從一開始共產黨和國民黨是合作,是兄弟,到後來變成仇人,變成敵人,最後是打得你死我活。一開始共產黨和國民黨本來是進行合作的,但後來因為一系列的事件反目為仇。有些是有意的,也許是偶然的,最後促成兩黨的決裂,其中一件就是所謂的中山艦事件。中山艦很有名,因為孫中山先生當年在廣東軍閥叛亂以後到軍艦上去避難,同時指揮鎮壓叛亂。但在國共決裂過程中出現了中山艦事件,這個事件的背景是什麼樣子?
郭岱君:您剛才提到很多國共兩黨關係的變化,特別是國民黨一些領導人他們的心路歷程是非常有意思的。那麼蔣介石年輕時是個左派,非常嚮往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他經常閱讀馬克思和列寧的書,讀了很多有關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書。他特別在1923年的秋天去莫斯科訪問時大量閱讀此類書籍,從此每天還學習俄文。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那次訪問對他來說我想是很深刻的心靈之旅。他親眼目睹所謂共產社會的理想國家是個什麼樣的狀況。所以他在日記中有很多的反思。同時他回來之後跟他的好朋友廖仲愷通信,談了很多他所看到的他發現有點不對勁的地方,有落差。比方說,不是說是工人的天堂嗎?可是工人的生活並不好;不是說世界民族都一律平等嗎?可他發現少數民族在莫斯科是受到歧視的等等。即便如此,他還是很支持社會主義。那麼中山先生大家都知道是聯俄容共,等到黃埔軍校成立的時候蔣也是非常支持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那麼為什麼到了1926會發生這個中山艦事件?這裡面是有原因的。那個時候的蔣介石可以說就是黃埔軍校的校長,只是一位正在往上升的軍人,在國民黨裡面的份量和權力還不夠。他想要北伐,因為中山先生過世了,他要繼承遺志進行北伐。可是當時的蘇聯顧問叫季山嘉,他認為時機不成熟,不贊成北伐。所以他們兩人為此出現很多爭執,甚至出現拍桌子,彼此惡言相向的情況。那時汪精衛比較傾向於季山嘉。
李肅:汪精衛當時是國民黨名義上的領導人,對不對?
郭岱君:是的,中山先生過世以後,汪精衛一直都是黨的名義上的領導人,真正的變化實際是到了抗戰以後。蔣介石就認為他跟季山嘉的爭執中汪精衛是傾向於季山嘉的,就對汪不滿。實際上汪精衛可能只想緩和他們兩人的爭執。此時國民黨裡可能就有左派跟右派的問題了,在黃埔軍校裡國民黨的右派跟左派,以及共產黨人中間也有很多的心結。有人就利用蔣介石的這種不安、矛盾和懷疑,就開始有人造謠。在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人跟蔣說有人在外面說您的壞話,甚至有人說有人在散發傳單,說要倒蔣等等。所以蔣很疑慮,可是他當時的實力並不夠,所以他非常害怕。所以在中山艦事件之前我們可以看到他前兩個禮拜的日記,他非常的惶惑,恐懼,憂傷,甚至在2月19日那天他想自殺。
畫外音:中山艦是清朝時中國從日本定購的戰艦,原名永豐艦。1922年,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發動叛亂,孫中山曾經在這艘軍艦上避難長達一個月有餘。因此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改名「中山艦」,以示紀念。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對中山艦的調動產生懷疑,認為共產黨可能發動兵變,於是下令扣押中山艦,逮捕艦長、共產黨人李之龍,並且包圍共產黨和蘇聯顧問機關,扣留了第一軍和黃埔軍校中的周恩來等共產黨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山艦事件。共產黨人認為蔣介石是故意製造這場事件,藉機清除國民革命軍中的共產黨人。蔣介石則認為,共產黨當時是想同國民黨中的左派攜手發動針對他的兵變。目前的史實則表明,雙方實際上都對對方有誤解,這場事件實際上是一場誤會。然而,這次事件的客觀效果的確加強了蔣介石在國民黨和政府中的地位,為他取得軍政最高領導權創造了條件,而且給當年的國共第一次合作投下了巨大的陰影。
李肅:中山艦事件以大陸的史實來說是蔣介石故意製造的,是他下令中山艦調動,然後又說這是共產黨要謀反。那麼蔣介石日記裡到底是怎麼說的?
郭岱君:正好相反,實際上這已經沒有什麼爭論了,因為中國大陸有幾個學者已經研究過,因為蔣介石那天人在廣州,中山艦到了黃埔又回到廣州。回到廣州的當天晚上一直沒有熄火,其實沒有熄火是有其它的原因,因為有外國的商隊要來參觀。不巧的是,因為之前彼此已經有很多疑慮,蔣介石已經非常不安,偏偏那天汪精衛就一連打了三個電話給他,問什麼時候去俄國。蔣介石本來想退讓了,因為羽翼未豐,所以就說到俄國去修養算了。汪精衛那天又問。所以他那天日記就說,某人一日三次問我什麼時候去俄國,加上中山艦當晚不熄火,所以他覺得奇怪,是不是半夜想把我虜到海參崴去?所以他的疑慮進一步加重。可是實際上2月19日那天他是想要走的,他跟陳立夫的秘書已經買了回汕頭的船票。車子已經開往碼頭了,在路上陳立夫對他講,我們為什麼要屈服?他日記也寫得很清楚,他說我們的車子已經到了碼頭,後來我又想既然革命我們為什麼怕死?所以又掉轉車頭回來佈置,第二天清晨就把中山艦上的人都抓起來。當時有個重要人物叫李之龍,他是共產黨員,同時把俄國的顧問季山嘉也監視起來。第二天早上汪精衛發現這個事情大怒,可是事情已經發生。但是後來蔣也發現這個事情他誤會了,並沒有說要把他虜到海參崴。所以後來不到一個月又把這些人都放了。
李肅:他後來發現這是一場誤會,他在日記裡面有寫嗎?
郭岱君:日記都有寫。但是他說:「事已足成」。都已經做了嘛,所以說他跟汪精衛因此也就交惡了。汪精衛非常生氣。汪精衛後來一氣之下就出走了。蔣當然也很後悔,覺得他太孟浪,但之前很多的一點一滴就是這樣。所以楊天石教授就講,他說這是一個偶然的必然。也就是說彼此的疑慮已經非常的深,加上左右兩派之間互相的猜疑,有人就在中間藉機生事,利用蔣介石的疑慮和不安,製造這樣一個事件,打擊左派。如果沒有中山艦,也可能還有別的事情。
李肅:也就是說這個事件儘管不是蔣介石故意要製造的,實際上是有人故意製造的。
郭岱君:就是國民黨裡面的右派,特別是黃埔軍校裡面的右派人士,因為他們一直跟蔣介石校長說有人要倒蔣,所以蔣非常的不安,他哭,甚至於想自殺。所以這實在是偶然的必然。它總是要發生的。
李肅:那麼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從蔣介石的日記裡面所反映的,他有沒有認為這個事件儘管不是我安排的,我也樂見其成?
郭岱君:其實這都不是他期望的,因為我們看他的日記,之前他是想退讓。他其實船票都已經買了,要走了,因為他當時根本就沒有什麼力量嘛,他就是黃埔軍校校長而已。在軍事、政治和黨務方面在他上面的大有人在。所以他最後從碼頭又回來,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呀。他說為了革命,就算死了也沒有關係。他根本沒有把握。但是因為對方實在是沒有這個意識,所以他去抓人,對方所有人都沒有防備。
九一八事變 蔣介石是否下過不抵抗命令?
李肅:當我們談論可能不清楚的歷史事實時,人們總是會提到抗戰初期的不抵抗政策。就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攻擊我瀋陽北大營張學良部隊的軍營,又侵佔我東三省。東北軍在不抵抗政策的指導下,不放一槍一彈就把東三省讓出去了。根據大陸的說法,不抵抗政策是蔣介石下的,張學良是根據他的命令再給自己部隊下命令。但是後來又很多說法,包括張學良自己的說法,都否認這樣的說法。那麼蔣先生的日記是怎麼說的?
畫外音:1931年9月18日晚,駐紮在瀋陽附近的日本關東軍派人炸毀南滿鐵路一段鐵軌,然後嫁禍於中國軍隊。關東軍以此為藉口,對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守軍發動攻擊。東北軍在基本沒有抵抗的情況下迅速撤退,瀋陽隨即淪陷。之後,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三省。中國的官史說,是因為蔣介石下達了不抵抗命令,東北軍才全線潰退,丟失東三省。
郭岱君:實際情況正如您剛剛說的,不抵抗政策不是蔣先生下的。張學良在三個場合都鄭重的否認。他在臺灣接受訪問,在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的訪問,以及他自己的回憶錄裡面都很明白地說完全沒有這回事。實際上在蔣日記來講,九一八他根本不知道。那個時候電話等都不那麼方便,「九一八」事件發生他還不曉得,第二天才知道。所以他的日記我們可以看到,在9月19日,也就是第二天的時候他才寫道:「昨晚倭寇無辜攻擊我瀋陽兵工廠,並佔領我營房。天災匪禍,相逼而來,恕我為亡乎?」所以他其實第二天才曉得這個事情,然後趕快趕回來。第三天9月20日他才寫:「聞瀋陽、長春、營口被倭寇搶佔,心神不寧,如喪考妣,苟為我祖宗之子孫。如不收回東北,則永無人格矣!」所以說不抵抗真的跟他沒有關係。但是很多人也注意到就是「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並沒有立刻抗日。
攘外必先安內,抗日緩兵之計
畫外音:九一八事變之後,儘管日本佔領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蔣介石並沒有對日宣戰,反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主張。很多人認為,蔣介石的這個政策在日本入侵時繼續圍剿紅軍,置國家與民族利益於不顧,導致了東北的淪陷。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蔣介石日記也許可以解開「攘外必先安內」之謎。
郭岱君:他不但沒有立刻抗日,還反而提出一個「攘外必先安內」,日記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答案。所以很多學者,特別是中國大陸的學者來看(日記),他們覺得真是原來如此!因為蔣其實是瞭解日本的。他說:「倭三日可亡我矣」。他為什麼沒有立刻抗日呢,他是有他的考量。因為中國的軍隊裝備跟日本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所以只要日本封鎖長江和沿海一帶,三天就完蛋了。所以他說:「不可貿然而戰」。他在日記中考慮了很多。九一八之後他考慮了很多,他曉得是有問題,必須抵抗,但事實上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這個時候寫了很多很多的。他甚至在9月20日立下遺囑,說我沒有別的辦法,我們也打不過人家,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萬一不測,當見危授命,特書此為遺囑。」 但他自己認為就是要爭取時間抗日,爭取時間備戰。等到1932和1933年時,他跟德國的軍事顧問和蔣百裡先生有很多的討論,慢慢地眉目就比較清楚了,就是要進行持久戰,爭取時間備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1931年到1937年在真正抗戰爆發中間,國民黨做了很多事情,但只能做不能說,因為他要掩飾。另外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攘外必先安內」。當時就考慮要遷都,因為他曉得上海很快就要失去,南京沒有辦法守,怎麼辦?所以考慮遷都洛陽,遷都西安,最後決定遷都四川。大家都曉得中國那個時候是個軍閥割據的時代,蔣介石根本沒有辦法控制整個中國,他能控制的只是沿海幾個省而已。所以他在日記中就說我怎麼進入四川呢?特別是四川、雲南和貴州都是軍閥勢力非常大。所以他一直在想,並跟德國的軍事顧問商量。有一天就是「得一計」,要以剿匪為掩護,建立西南根據地,「借剿共以收復西南」,故意把紅軍留下一小股,把他們往西南趕。所以你可以看到紅軍的所謂兩萬五千里長征是從江西往西南走,然後才到延安的,中央軍就在後面追,因此才能夠進入四川。這是他的一計。所以有一天他寫道,「若為對倭計,以剿匪為掩護,抗日之原則。」
李肅:這就是說他當年要繳滅紅軍,實際上是要抗戰的一個策略?是他有時故意把紅軍放過去,所謂的圍追堵截,他是有控制的。當時說的「攘外必先安內」或者是不抵抗政策,大陸說法是蔣介石實際上是不顧外敵侵略的威脅要打內戰,要剿滅共產黨。也就是說他認為共產黨紅軍對他政權的威脅要大於日本的侵略。
郭岱君:這個事情要看是從什麼角度來看,因為國家不團結是不可能打仗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可是在當時紅軍只剩下不到兩萬五千人,蔣介石當時認為他只要收復西南,立刻就可以把紅軍剿滅。他還真沒有把紅軍看在眼裡。所以他更重要的希望能夠收復這些軍閥,讓軍閥團結起來抗戰。所以這是他的一個考量。問題是他這麼做但不能說。所以這個日記出來,就是借剿共以收復西南,借剿共以掩飾抗戰之決心,這對所有的學者,特別是對中國大陸的學者,是個很大的顛覆,很大的震撼。他一方面是收復西南,準備要遷都重慶,另一方面又讓蔣廷黼、宋子文、孔祥熙、陳儀到歐美各國去結交,希望能夠得到軍事上的支援。其中孔祥熙的成果最好,他在1934年跟德國簽訂了秘密協定,所以德國就派了軍事顧問到中國來,還有很多的兵工廠和武器都給了中國,德國甚至於他的參謀總長塞克特將軍都擔任我們陸軍的總顧問。他的副手法肯豪森上將親自到中國來訓練中國的軍隊。中國在此之前沒有軍隊,因為軍閥的軍隊各自為政,不團結,而且都沒有什麼訓練,真正一點點訓練就是黃埔的,但黃埔的人數非常有限,也僅僅是短期的訓練。所以實際上1934年德國的顧問法肯豪森來了以後,才開始訓練,這個時間才開始編定陸軍寶典,步兵手冊。蔣希望能夠爭取時間,希望有五年或六年甚至更久,他希望能訓練60個師。蔣同時推行新生活運動。這看起來是個生活運動,是個教育,可以他說以教育掩護動員,實際上是要國人動員起來,精神上要準備抗日。他的日記裡有很多這些話語,比如怎樣以教育來掩護動員,以外交來掩護他的各種遠交近攻,通過發展實業來備戰。所以這幾年有人說是國民黨的黃金時期,實際上是備戰。因為他在日記中說:「中日之戰必不可免」。他心裏非常清楚,但問題是他做的所有這些都不能講。
李肅:他什麼時候在日記裡面說是「中日之戰必不可免」?
郭岱君:太多次了。那個時候有很多人反對他嗎?不但東北流亡學生反對他,左派人士罵他為什麼不抗戰,國民黨內部也有人對他有批評。他很痛苦。所以有的時候別人批評他,他會說,我為什麼要忍受這種屈辱?但他有時就自我鼓勵說,「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辱」。所以當時的情況就跟我們以後要談的和談問題有關。當時我想只要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仗是沒辦法打的,因為中日太懸殊。所以當時國民黨重要的領導人汪精衛他的口頭禪就是:「這個仗怎麼打?」國民黨裡面的於佑任、居正和孔祥熙,都認為不能打,因為實際上是沒有辦法打,包括民間的知識份子胡適、蔡元培、傅斯年,他們都認為不能打。所以大批的學生,因為比較熱情,認為頭可斷,血可灑,我們不怕死,我們要抗日。所以北大的學生抗議,蔡元培出來跟學生解釋說,我們要忍,現在還不能打,結果蔡元培被學生打倒在地。當時整個的形勢就是這個樣子。
擴大東部戰場,粉碎日軍亡華戰略
畫外音:日軍侵佔中國東北後,蔣介石明白,以當時中國的實力,不可能戰勝日本,中國只能進行持久戰。在當時的戰場上,中國軍隊往往在數量上超出日軍,但是卻節節敗退。上海、南京、武漢、長沙、華東、華南相繼失守。中國軍隊為何在這一帶投入如此大的兵力,承受如此大的犧牲?蔣介石日記道出他的苦衷。
李肅:蔣介石當年的抗戰決心有多大?他既然知道日本非常強大,三天就能滅亡中國。那麼他的決心有多大?就是他認為能夠抗戰到什麼程度?因為如果抗戰的話可能必亡阿。
郭岱君:蔣介石在九一八之後的前兩三年,是很矛盾的。因為他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我想所有的中國領導人都不知道怎麼辦。可是他曉得日本絕對不會以東北跟華北為滿足,一定是要整個中國。實際上日本當時也是在打這個算盤,希望成立傀儡政權,因為東北已經有一個滿洲國,接下來就是要成立華北的傀儡政權。所以蔣介石知道這個仗是非打不可。但是怎麼打?何時打?這時他在斟酌。但從他決定遷都以後這個戰略就很明顯。國民黨當時在1936年曾經有個黨內的會議,當時已經制定了持久戰的方針。因為要打持久戰,所以蔣介石抗戰兩個重大的原則就是要誘日軍南下,改變日軍的戰略軸線。日軍本來從北平往西南斜線一條,直搗西南,那整個中國半壁江山就完了。蔣介石為了持久戰,所以開闢淞滬戰場,才會打了那麼慘烈的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讓日軍硬是從北往南走,改變它由東向西的戰略,拉大戰場。這樣的策略是很清楚的。蔣介石也知道我們沒有什麼可以跟日本人打,有的只是血和肉,以及民族之精神和生命。他在日記中說:「此戰不在勝負,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長。」還有很讓大家驚訝的,這也是最近才讓學者發現的,就是八一三的淞滬之戰,中國數十萬軍隊陣亡,日本也是如此。這是蔣介石主動求戰,主動挑釁。為什麼?就是為了開闢淞滬戰場,引誘日軍南下,因為在1937年的八一三之前,日本在上海駐軍只有不到6000人。因為上海都是租界區,日本也不想再那邊打仗,而且之前都有協議,不要侵擾租界區。可是蔣介石為了開闢淞滬戰場,日記中就講他命令張自中堵塞吳淞口,故意要張自中封鎖揚子江口,並要「謹慎挑釁」。
畫外音: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在上海與日本軍隊發生的戰鬥,又稱八一三戰役。這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這場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日軍投入37萬人,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萬人,死傷30萬人。三個月以後的1937年11月12日,日軍攻陷上海,淞滬會戰結束。淞滬會戰中方雖然失利,但卻實現了蔣介石將戰線引向華東華南地區的戰略設想,為中國的長期抗戰爭取了時間。
郭岱君:所以日本是嚇了一跳,沒想到敢在上海打起來。所以日軍本來只有6000人,後來不斷從日本本部、華北、臺灣調兵,最後在上海和後來的南京的日本軍隊到達37萬人。當然中國軍隊大概動員了70萬,死傷人數不得了。蔣介石在德國顧問手中所訓練的最精銳的部隊四分之三都在淞滬之戰中陣亡了,大部分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可是因為有慘烈的淞滬之戰,接下來首都淪陷,又有南京大屠殺,損失慘重,可因此爭取到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為什麼?武漢到1938年10月才淪陷,日本本來沿平漢線就要拿下武漢三鎮的,但蔣介石硬是把日本軍隊牽制在淞滬和南京一線,整個中國的學校、工廠、機關,全部都乘這個時候沿長江西遷,爭取到一年三個月的時間,所以到第二年日本才回頭打武漢。
持久戰,蔣介石毛澤東誰之版權
李肅:剛才講到蔣介石的抗戰謀略,提到了持久戰。大陸方面認為持久戰是毛澤東提出的,因為他對此有一篇專著。那麼您提到的持久戰和毛澤東的持久戰是一回事嗎?
郭岱君:蔣介石在1933年和1934年的日記中已經多次提到持久戰,蔣百裡談持久戰就更早。這沒什麼好爭的,而國民黨在1936年的洛陽會議為抗戰定調,就是說要打持久戰。這是見諸於文字的。
李肅:蔣介石的持久戰就是要拖下去。拖到什麼時候為止呢?把日本拖垮嗎?
郭岱君:蔣介石日記就講:「敗而不降,拖垮日本」。他認定日本是個小國,沒辦法撒遍全中國。蔣介石是以空間換取時間。他在七七事變之後說,「地無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每人都抗戰,每個地點都是戰場。這是日本要極力避免的,日本需要速戰速決。當年的日本外相重光奎是投降書上的簽字人之一。他在回憶錄裡就講,日本當時沒有很好的戰略,日本根本就不應該被國民黨拖到淞滬,37萬大軍在淞滬一拖就是一年,因為南京淪陷後已經是12月底了,長江已經相當的冷,很多的行動就不便了。重光奎說本來是應按照原來的方式行動的,沒想到被國民黨拖著走了。
西安事變,張學良是功臣還是罪人?
李肅:剛才我們講到「攘外必先安內」和不抵抗政策,這就涉及到國共兩黨關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最後的結果是國共再度合作,共同抗日。蔣介石在日記中有什麼記載?
畫外音: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的張學良和西北軍的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了到西安監督剿共行動的蔣介石,要求他停止剿共,一致對外。蔣介石與共產黨攜手抗日。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西安事變」,使張學良成了共產黨眼中的英雄,而對於蔣介石和中華民國來說,張學良是有功還是有過呢?
郭岱君:日記有很多記載。他對西安事變的日記我們後來看起來就像看小說一樣精彩。首先他為什麼要去西安?已經有人警告他,西安不穩定,不要去。他還是去,因為他相信張學良,待張學良如「子侄」。去了以後,當然張學良、楊虎城希望抗日。但故事中還有故事,因為中共在張學良這邊已經做了很久的工作了,就是希望能夠脅迫蔣介石抗日,並沒有想要抓蔣介石的意思。可是前天晚上張學良去跟蔣介石講,說你應該花時間打內戰,應該抗日等等。蔣介石覺得你是我的晚輩,於是拍桌子把張學良大罵一頓。張學良火了,回去以後就兵諫了。蔣的日記也很精彩。他說突然間外面槍聲大作,他就要侍衛去看發生什麼事情。侍衛回來說大事不好,他馬上就說趕快從後面的窗戶跳出去。侍衛先跳下去,他接著跳。他在日記中說跳下去以後三分鐘站不起來,因為他不曉得後牆是裡高外低,外面是一個溝。所以他跳下去以後脊椎跟腿都受傷了,侍衛只有背著他往山後走。那麼後面怎樣搜索,怎樣抓到他,日記中都非常的精彩。這裡面就談到中共在事件中的角色。我以前在臺灣的時候,蔣介石本人,國民黨還有宋美玲寫的有關西安日記,都否認在西安見到了中共的代表。可是等到宋子文檔案開放,非常清楚周恩來來了,而且見了兩次。蔣介石日記裡面也非常清楚,周恩來來見兩次。蔣介石的日記很感人。有一天他就寫:「十時三十分,余已就寢,妻攜周某來見。多年不見故人,寧無感慨乎?」蔣介石為什麼如此失望,憤怒,對張學良如此不能原諒呢?是因為他已經打算一切都布局好了,遷都完畢之後,陳誠和衛立煌的軍隊已經在百靈廟準備一舉殲滅紅軍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差兩個禮拜了,結果發生了西安事變。所以他寫道:「漢卿誤我大事矣」,「漢卿壞我一盤好棋」。
李肅:蔣介石到1949年以後會不會認為漢卿壞的是國家大事呀?
郭岱君:當然那個時候也沒有想到是改變歷史的大事嘛。
李肅:起碼這件事把蔣介石剿共滅共的企圖被打掉了。
郭岱君:第一個就是剿共滅共的企圖被打掉,第二個就是他還沒有準備好。他本來希望有60個師,事實上沒有,結果很快就倉促應戰了,1937年就跟日本宣戰了,整個的訓練都還沒有完備,有很多的遺憾。
李肅:接下來就是和談了,當時和談還不止一條線,好幾條線都在談。大陸的官史基本把所有這些說成是投降主義的表現,說是準備投日,準備投降,表面上是抗戰,實際上已經準備好當漢奸了。蔣介石的日記對這方面是怎麼描述的?
對日和談,蔣介石是不是投降派?
畫外音: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和日本曾經嘗試過舉行和平談判,中國內部也出現「主戰派」和「主和派」之爭,甚至成立了以汪精衛為首的依附於日本的政權。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到底有沒有與日本和汪精衛政府暗通款曲?蔣介石日記為我們揭開謎底,解密對日和談的來龍去脈。
郭岱君:我想不但是蔣介石的日記開放了,當時很多很多參與人的個人文件檔案都開放了,所以在學術界的輪廓基本比較清楚,但一般的民眾可能還不清楚。首先是和談。國民黨裡面當時很多人都主張和談,原因是覺得沒有能力跟日本抗爭。汪精衛就講:「這個仗怎麼打?」汪後來就提出曲線救國。汪精衛、胡適等很多人當時就組成「低調俱樂部」,主張盡量維持,能夠和談就和談,但也不投降,盡量維持低調,希望能夠撐下去。國民黨裡面的大員,不只是汪精衛,包括孔祥熙、於佑任、居正、陳佈雷,他們都覺得這個仗是不能打的。蔣介石本人也支持和談。蔣在日記中說,他也參與和談,支持和談。他支持和談有幾個目的,一是要維持雙方聯絡的線,第二個他想知道對方到底在搞什麼,第三就是要拖延時間備戰。等慢慢到了1936和1937年,他知道時機差不多了,不能再拖。特別是37年對日抗戰正式宣布以後,還有人在和談。那個時候汪精衛還透過德國駐華大使等人跟日本講希望能夠和談,尤其是在南京失陷以後,這個時候國民黨裡面真正是如喪家之犬,大家都覺得要完蛋了,這個仗真的是沒有辦法打,和談聲音隨著又起。這個時候蔣的日記,蔣比任何人都堅定,因為他在日記中寫道:「倭所要我者,不僅是我之經濟,我之交通實業,而是要我民族之命脈」,「委曲不能求全」。
李肅:也就是說他的抗日決心是非常強的。
郭岱君:因為他知道和談拿不到好的條件。南京失陷以後,和談的呼聲非常高,國民黨裡面的壓力也很大,大家都要和談。蔣介石就說,要和談,那有一個條件,就是日本必須恢復九一八之前的狀態,不但退出華北,還要退出東北。日本當然是不可能答應的。有趣的是,孔祥熙和蔣介石是連襟。孔祥熙主張和談,他有兩條線在做。有一天孔祥熙又寫信給蔣介石說,必須和談。蔣介石這天非常生氣,他說:「肖孔等主和者太可笑,應痛斥之。」結果孔祥熙又來勸他,結果他火了。他說:「還有人再來勸我和談,以漢奸論罪,殺無赦。」有一天白天,於佑任跟居正去找他,又在談。居正就說,我知道你是委員長,代表國家。你不願去和談,因為是屈辱,我願犧牲我自己,我去簽字,你不要去簽字。蔣在日記中說,別的事情都可以談,「抗戰方針,不可變更,始終大難大節所關,必須以主義與本黨立場為前提。」蔣還表示,「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之為愈。」所以蔣被大家極大地誤解。我自己看到以後也非常地感慨,感動。我也沒有想到蔣的抗戰決心那麼大,提出這種大是大非,我覺得他的選擇是對的。
蔣汪同流合污了嗎?
李肅:汪精衛從中山先生去世以後一直是國民黨的主席。他和蔣之間的關係也是相當的微妙。雙方有合作,也有紛爭。以大陸的歷史來說,汪精衛是左派,蔣介石是右派。但是最後汪精衛叛變了,真正堅持抗戰的是右派蔣介石。蔣介石在日記中對他和汪精衛的關係有什麼說法?
郭岱君:汪精衛其實才是右派,不然他怎麼跟日本合作,日本是反共的嘛。關鍵還不在這裡。我覺得汪精衛當是有背景,基本上汪和蔣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因為孫中山先生逝世時,汪的地位是在蔣之上。可是蔣的地位很快上升,一是北伐,北伐成功以後蔣的聲望馬上提高了;接下來九一八事變,中國處於戰亂之中,軍人就比較受到重視。蔣跟汪的上下對調就是因為國民黨最後決定抗戰,在會上提出集中所有權力,所以才決定設置總裁。當時大家就提出蔣介石作總裁,汪精衛作副總裁。汪當然不願意。所以這件事汪感到非常委屈。但另一方面,汪精衛最後出走我想跟他的理念有關係。他認為中國沒有能力打,實際上跟他同樣看法的人非常多。他說,我們為了維持國家和民族的一線生機,寧肯現在先委屈,至少國家不會戰火凌厲,人民還可以生活,所以提出所謂的曲線救國。這點是蔣汪之間最大的不同。
李肅:剛才講汪精衛最後是所謂的曲線救國,現在公認是賣國了,是漢奸,他成立了偽政權。但在中國大陸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汪偽是同流合污,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抗戰後當年在汪偽政權中擔任要職的人很多都沒有受到懲處。請問蔣介石到底是怎麼看待汪偽政權的。他的日記是怎麼說的?
郭岱君:我覺得中國大陸很多的說法跟史實有相當的距離。比如汪精衛這件事情。很多人說汪精衛跟蔣介石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其實不是的,因為汪要走,蔣也知道,他想盡辦法留他,甚至於汪到了雲南、到了河內,蔣還托谷正綱和谷正鼎拿錢給汪,勸他不要去跟日本人,還說如這樣做就會身敗名裂。他們還說:「你去法國好不好?甚至還拿出10萬美元,希望汪到法國去。後來發生河內的刺殺事件,汪也火了,因此就走下去了。蔣汪兩人因此就分道揚鑣了。這裡絕對沒有什麼黑臉白臉的問題。因為你看蔣介石之前的日記,你就知道他一直都知道日本對中國不懷好意,絕對不會只要拿了華北或是和談,搞個維新政權就算了。日本是要把整個中國當成傀儡,當成日本的勢力範圍,把中國所有的資源提供給日本,因為日本當時想要下南洋,想要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橡膠,因為這是能源嘛。所以蔣非常反對而且極力阻止汪精衛跟日本合作。很來為什麼很多汪偽政權的人又跟國民黨合作,那是因為抗戰末期他們也知道日本拖不下去了,就存在接受的問題。因為國民黨真正的主力部隊在西南,而東南一大片都是汪偽政權的。所以戴笠當時就跟他們聯絡說,你們如果幫助我們有秩序地接收淪陷地區並維持當地的治安,那我們願意讓你們戴罪立功。
李肅:這裡面就涉及到底相信誰的問題。國共在抗戰期間是合作的,共產黨的軍隊全部改編成國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是正規的國軍,而汪偽政權是偽軍。在日本將投降的時候,國民黨政府已經和汪精衛政權有所聯繫,讓他的部隊維持治安。日本投降以後,根據大陸的說法,國民黨部隊下令偽軍維持治安,不得向共產黨的部隊投降。蔣介日日記對此是怎麼記載的?
郭岱君:確實如此。首先共產黨的軍隊畢竟沒有在那麼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西北。大家都搶著來接收。蔣介石和毛澤東他們心裏都很清楚抗戰的結束就是內戰的開始。蔣介石在抗戰末期的時候知道日本快要失敗了,就開始謀劃下一步怎麼辦。他首先要求汪偽政權就地維持秩序,要向國軍投降,而不是跟共軍投降。蔣同時跟日本合作,要求日本駐華總司令崗村寧次讓日軍就地維持秩序,等待國軍來交接,而不是交給共軍。日方也同意了。這就是為什麼整個復員和交接基本秩序井然。
李肅:這就容易讓人相信蔣寧願相信漢奸部隊,也不相信自己的部隊,儘管是共產黨的部隊。
郭岱君:當時可能有這個說法,但是我們現在歷史已經走過了,他怎麼能相信共產黨呢?
李肅:蔣介石開始時與蘇聯關係相當密切,蘇聯當年對中國的支援主要是對國民黨。蔣是什麼時候開始同英美關係密切,並認為英美才是他真正的朋友?這個在日記中有提到嗎?
郭岱君:蔣介石能夠面觀全局,對整個國際形勢和各方面的勢力消長非常關注。他在日記裡很仔細地策劃聯英美,還是聯蘇。他首先寄望於蘇聯,因為有長期合作的關係,而且斯大林又給他一個幻想,一直說你再忍耐一下我們就進來了。當時國民黨裡已經有人,比如宋子文等。宋子文1930年代就多次對蔣提出,不要寄望蘇聯,應該聯合英美。可是國民黨裡大多數都認為英美這麼遠,誰會來管我們?但最後還是宋子文這條線發揮了作用。珍珠港事變後,宋子文就大展身手了。他代表蔣介石在美國,在華府大展身手。宋子文也是一位值得大家再瞭解的人,因為他是被歷史相當扭曲的人。他很了不起,很聰明,真正是才華橫溢的人。現在來看,抗戰時期中美之間的貸款、援助、軍事援助、經濟援助、科技、武器以及交流合作,宋子文幾乎就是最關鍵的人。飛虎航空隊也是他創建的。很多歷史學家看了日記後認為,蔣是在艱苦卓絕困難之中能夠堅忍不拔,一路走下去,而汪就退縮了。實際上蔣當時沒有能力打仗,所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是持久戰,拖、戰,敗而不降,要拖死日本。蔣在日記中希望一邊拖,一邊就是「寄望國際形勢有所變化」,這樣中國才有生機。他開始是寄望蘇聯能夠參戰。但斯大林很詭詐,他雖然給中國很多的軍事援助,但就是不參戰,是讓中國軍隊去打。
李肅:我想斯大林當年也是因為西線上的壓力太大,他不想腹背受敵。
郭岱君:但他一直給蔣介石一個幻想,就是他可能會出兵。所以蔣在日記裡面一直期待,所以很失望。可是沒有想到日本後來去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所以珍珠港事變當天,蔣的日記寫得很清楚,他非常地欣慰。他說:「抗戰之陣略,本日達於極限」,「終於峰迴路轉」。所以他對整個世界的形勢相當掌握。
畫外音:常言道:是非曲直,自有公論。看了美國之音的《解密時刻》,您對「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內」等等歷史概念是否有了新的看法呢?希望今天講述的蔣介石日記為您判斷和評價中國的那段歷史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原標題:日記中的蔣介石-剿共為名,抗日為實(完整版)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