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德中法治國家對話將於7月16日至17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本次對話主題是「數碼時代的公民權利和國家立法」。德中雙方將各派30名專家就「網上違法及法律貫徹」、「公民網上參與立法」等展開討論。對網路時代的中國公民權利,曾批評德中法治國家對話是德國人浪費錢的中國著名獨立法學家張思之是怎麼看的呢?
法學家張思之
德國之聲:中國有約5億網民,其中一半都有自己的微博或者博客,就您的感受,中國網民在中國的網路上到底有多大自由呢?
張思之:就我知道的情況,微博的效果好一些,因為它速度快,動作快,控制起來稍微困難一些。至於別的,現在要想屏蔽,要想封殺,還是非常簡單的。
德國之聲:中國政府主要是採用什麼樣的手段呢?
張思之:通過網站屏蔽,控制網站就行了。
德國之聲:中國大多數的門戶網站為了吸引用戶,必定要給用戶一定的自由,它們又是怎麼來平衡這種關係的呢?
張思之:他們既要給用戶一定的自由,又要尊重當權者所行使的權力。
德國之聲:什麼是最為敏感,最容易被封殺的言論?
張思之:突發性的群體事件是最容易被封殺的。
德國之聲:每次管制的所謂理由就是防止謠言的傳播呀...
張思之:是啊,危害社會的穩定呀。
中國政府主要通過控制網站來控制網上言論
德國之聲:有些行政單位自己還出臺一些所謂的規則,比如很多大學網自己還有一次屏蔽的功能。您認為這方面法律應該做些什麼?
張思之: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缺少網路立法,但問題是網路立法一定要注意一點:不要把它搞成網路管製法,應該搞成網路保護法。首先應該保護網路的自由權,然後在一定程度上規範網路可能發生的副作用。當然不能說網路一點問題沒有,但那畢竟是次要的。負面的東西不可能變成主體去規範。有些權力機關因為發生某些具體事件,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整個網路都有問題,所以要管制、要控制。出發點應該是我講的要保護,不應是管制、限制、屏蔽。我所擔心的是,一旦有立法後,把它變成一個網路管製法,那反而更糟糕。
德國之聲:這次(德中法治國家對話)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公民網上參與法律制定,您能對此談一談嗎?
張思之:不能說一點意義沒有,但我覺得意義不大。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聽其言,觀其行,光聽他怎麼講,絕對不可以,得看他怎麼做。網路也是這種情況。歸根結底,他們的出發點,他們的目標都不是為了運用網路為大家謀福利,或者說從他們的角度講如何提高執政能力。講得不好聽點,在很多問題上是作秀而已。
德國之聲:對於德中法治對話,您現在有沒有改變您的想法,覺得這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張思之:我沒有改變我的想法。但對話既然是雙方都願意的,中國有句俗話,叫周瑜打黃蓋,他們兩家去做去吧,至於效果如何,大家心裏明白。對話對了這麼久,有什麼效果嘛。每次對完話之後,你不要看我們在對話的過程中是那麼親切,那麼儒雅,歸根結底,效果如何呢?你不要說一般的老百姓,就是法界的人都很少聽說有這個對話。
德國之聲:那麼您知道中國方面派出30位專家是如何組成的?
張思之:我是一無所知,官方經過審查認為是比較合適的吧。我說一句題外話,法學家,或者說中國的知識份子,具有獨立人格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中國的知識界,該怎麼說呢,都需要吃鈣片,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