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噴」的經濟學家已成公害

發表:2012-06-09 12: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這個「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經濟社會中,沒有哪個學科比經濟學更耀眼,自然,也沒有哪種知識精英比經濟學家更風光。這個時代,敢於和娛樂明星比拚出鏡率和出場費的,只有明星經濟學家了;沒有哪個行業和學科,像經濟學界這樣與權力和資本有著如此深的關聯。正因為經濟學是這樣的「顯學」,經濟學家又扮演著那麼重要的角色,那些在公共空間中「胡噴」的經濟學家才格外地為害甚廣,毫不客氣地說,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

這種危害,向來以「狂言」聞名於經濟學界的鄒恆甫已經作了犀利的點評。這個本就口無遮攔的經濟學狂人,日前在國際權威排行榜中成為「全球最強華人經濟學家」,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指責國內經濟學界水平低下、信口開河,不學無術,誤國誤民,不務正業,點名批評某些經濟學家「一邊罵權貴一邊當權貴」、「當婊子還要立牌坊」。

批評異常辛辣和尖銳,當然有不少情緒化的成份,可能還夾雜著經濟學圈內的江湖恩怨,但不可否認,鄒恆甫的一些判斷還是擊中了當下經濟學界的某些病症和要害。

首先,是在迎合媒體和公眾中失去了獨立判斷和專業精神。經濟社會需要專家學者,通過大眾傳媒傳播經濟學知識、輸送經濟理性,就經濟走向提供見解。可現實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某些專家為了迎合媒體和輿論的偏好,頻頻發出充滿轟動效應卻大悖常理的驚人之論,諸如「腐敗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擁堵是城市繁榮的標誌」、「改革首先是要取消發改委」、「小康就是擁有兩套房」、「改革要利用腐敗和賄賂減少再分配障礙」等。不可否認,這些荒唐的語錄中有媒體斷章取義和扭曲的成份,但不少確實是從經濟學家嘴中說出來的,也反映了他們真實的意思。

其實,翻看這些經濟學家的專著,他們對相關話題的分析要理性和謹慎得多,結論也會很保守。可是,一面對媒體,一站到話筒和鏡頭前,他們立刻變得亢奮和輕率起來,語不驚人誓不休,不把邏輯推到極致絕不罷休。在長期與媒體的合作與交往中,他們深知媒體需要什麼,更深知公眾喜歡聽什麼、期待聽什麼,明白什麼樣的表達才會有新聞性、才能引起轟動。這種揣磨和迎合中,便有了那些驚世駭俗的斷語。他們不是用獨立且專業的判斷和理性,去引導社會、給公眾啟迪,而是通過出鏡率、點擊率、爭議度和話題熱度來提升自己的出場費。

第二,是「信口開河」。某些經濟學家的信口開河,已經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網上看到一個有利於自己立場的數據,立刻不加分辨地引來;輕率地根據一個缺乏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數據,作出一個聳人聽聞的判斷。有時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輿論奇觀,專家隨意從網上拿來某個數據,比如,稱「世界上只有10多個國家沒實行免費醫療」,據此來批判中國的醫療改革(這其實是一個謬誤,全世界只有古巴實行完全免費醫療)。這種符合公眾期待的言論自然成了大新聞,然後,其他專家再以訛傳訛,以此作為自己論點的權威論據發論。

第三,就是鄒恆甫所批評的:人格分裂。一邊罵權貴,一邊當權貴——一邊在銀行當獨立董事,一邊給銀行當傳聲筒;一邊批評壟斷體制,一邊在壟斷行業拿高薪。「罵權貴」是樹立輿論形象,「當權貴」可以拿到現實利益。這樣的人格分裂使經濟學界成了一個沒有了是非的利益場。經濟學家的身份不過是一個攀附權貴、有資格混入利益圈、成為既得利益者的敲門磚和入場券。喊幾句口號,造幾個熱點,鍍一些金,不過是提高身價的籌碼。

「人格分裂」還算好的,起碼說明還有一些羞恥心,知道掩飾和偽裝,有些人乾脆「公然裸奔」。可怕的是,這種趨炎附勢已然成為一種風氣,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悶聲大發財,以致失去了自我反思和淨化的能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經濟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