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上都說了……」曾經是我們的父輩用以佐證觀點言論科學正確的強有力開場白。有一天,筆者的媽媽說要購買某「結構性」理財產品,理由是「報紙上都說了……」我不禁啞然失笑,悄悄告訴她,那篇她視為權威並打算照此購買理財產品的稿件,正是她那最無知的女兒夥同無知的同事一起,為湊版面賺稿費堆砌而成的。
於是,堅定的信念崩塌了。
謠言合理化:咱們有專家
有讀者曾經嘆息,他一直理性對待那些市場上傳來傳去的消息,堅持以技術指標指導自己的投資決策,但因為後來那些消息有很多變成現實,常令他懊悔沒有相信那些本以為是謠言的遙遙領先的預言。
近年來經濟的大繁榮使百姓對投資理財的熱情空前高漲。於是,從股市到樓市,從現貨到期貨,從理財計畫到信託計畫,各路財經媒體以及各類理財專家,可謂漫山紅遍——看官知道後面四個字是「層林盡染」吧?它們紅遍跟我們真沒關係,但它們盡染跟我們的錢真有關係。
先說股市。券商研究員們絕對能算專家了吧?他們洋洋灑灑數萬言寫就的券商署名的研究報告,最初是特供給付費的機構投資人士的,媒體透露一二,百姓小散怎能不如獲至寶果斷跟倉?漸漸地,財經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引用券商研究報告,眾多券商有各自力薦的行業板塊及個股,小散信誰跟誰,買者自負。這是一個與利益有染的行業,所以,親愛的小散們很理智地判斷,不能偏聽偏信一家之言,必須有多家券商研究報告共同看好的行業和個股,才能理性跟進。可是,天真的小散百密一疏,要知道儘管許多券商公開展示著競爭的姿態,但那些都是擺拍,私下一看血緣,甲的投研部總監可能幾個月前還是乙的研究部主任,丙的著名研究員也許與丁的研究員們師出同門……現代人類,講究合作,講究人脈,講究源遠流長,說白了,倆字,圈子。
他們喝個茶,K個歌,說各位仁兄看最近某某行業有題材,選幾個公司做一做?於是乎,此後的一個月到兩個月時間,小散們會從各個財經信息渠道獲知很多指向相同的信息,且消息出現的時點節奏並非隨機,彼時彼刻,那些對某行業的題材討論很像是一場營銷策劃會,目的是在特定時間內,把他們選定的行業板塊和相關個股炒出幾波行情,賺上令人艷羨的大把雪花銀子。當研究報告已經在研究前就與關聯各方的利益有染,而失去客觀調研,加上媒體引用散戶追隨,最終必然會將謠言變預言,落實為個股的波瀾壯闊。
再說樓市。著名財經院校教授,潛心研究數十載房地產經濟,絕對能算權威了吧?每當國家出臺樓市調控政策,他們便輪番出現在電視報章上振臂高呼:剛需剛需剛需!手裡就攢了那麼一點血汗錢的百姓,思忖著確實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購房剛需戶,房價怎麼會降?調控怎麼可能落地?於是應驗了一句營銷語錄:最好的營銷兜售的是恐懼。看似中立的教授們在看似中立的媒體上向市場兜售著再不買房就更買不起房的恐懼,於是出現了幾次樓市調控房價越調越高的怪相,教授們更振振有詞曰:「我早就說過……」熟悉房地產研究圈的人彼此相視一笑,他們清楚地知道論點製造與發布者全都與地產經濟有染。某教授之女早就靠經營房地產公司發家並打算繼續發,某教授家族事業全在地產上,房價不能降是其整個家族的「剛需」……當然,那些非常樂於為剛需教授提供傳播途徑的媒體,有的受制於房地產廣告的投放支持,有的則是話語權掌控人也同樣早已委身於地產投資。現在,剛需論不時髦了,「不重啟地產經濟誤國」的言論正躍躍欲試,國務院很快給出堅持調控不動搖的回應,樓市的謠言預言纏鬥正酣。
推此及彼,有利益處必有與之有染的言論,信與不信,全憑各人造化。
謠言傳播者:他們力量大
我們可能不是謠言製造者,但我們無一例外的都是謠言傳播者,別急著抬手打我,咱們一起回想。
你有沒有聽說過有人在銀行ATM取到了連號假鈔,然後在家庭聚餐時憂心忡忡地提醒所有親友小心為上?你有沒有在辦公室參與炒股話題時,偶然說起你聽說某某個股有某消息?雖然你在後綴句子上說明瞭你自己沒有買而且也不相信。那一年,你有沒有以膜拜或是鄙視的口吻談起股市要上8000點?這一年,你有沒有充滿狐疑地說起又有市場人士預言大牛市,並且悄悄建倉且暗下決心不等他們說的8千1萬,只要5800點重現就收手離場?你有沒有看到房產中介調低了自家小區同類房產的報價而有點興味蕭索,並在閑談時堅持說自家地段的房價無比堅挺?
銀行負責ATM加鈔的一線員工告訴我,儘管她所在的銀行從未發生,但如果出現一兩張假鈔,也許還有可能是雙人監督下發生的極小概率的工作失誤,而大規模出現連號假鈔,第一關機器識別裝置會報警,如果躲過這一關,就涉嫌銀行雙人聯手犯罪。銀行員工都珍惜自己的穩定收入,不會為區區20張連號假鈔鋌而走險。某銀行員工憤慨地說,有人因為各種不能啟齒的原因把假鈔責任推給銀行,他就曾經碰到過一老人嫖宿後所有現金被換為假鈔,怕家人發現真相,推說是在銀行ATM取了假幣,家人報警後,銀行核查所述時間的全部ATM取現記錄,老人這才吐露實情。然而,很多人僅僅聽說了故事聳人聽聞的上集,至於水落石出的下集,往往湮滅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無從撿拾。
這個故事有點類似一度甚囂塵上的傳言,說有人被拍一下肩膀就中了蠱,糊塗地把錢交給騙子。後來警方闢謠說,查實了多起當事人自述如上的案件,其實是貪小被騙,拿錢買了假古董假金磚,醒悟後怕家人鄰居笑話,才謊稱被神奇一拍迷了心竅。
謠言因為劇情狗血奇巧,往往符合我們奔走相告的話題需求,不知不覺之中,我們都會成為謠言傳播者。雖然我個人更喜歡直白地稱之為三人成虎,但我的同事們告誡我說,如果你說蝴蝶效應,就顯得有學術高度了。於是,虛榮心要求我很鄭重莊嚴地闡述說,我們都是信息流中的一隻蝴蝶,我們呼吸吐納,便成為蝴蝶扇動的翅膀,帶動微小氣流,並終於引發了印度洋海嘯,當是時,也許你正是在印度洋岸邊一名驚慌逃竄的路人。
財經世界,包羅各種利益,我們今天參與謠言的吐納,明天就可能成為被由此引發的市場海嘯扑翻在地萬劫不復的不幸路人,所以,面對各種來路可疑或是內容驚悚的消息,我們必須自備火眼金睛,不信或至少不傳,才是自保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