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00多萬元人民幣換取一本50萬字的學習論文集,會是一筆划算的投資嗎?
如果再考慮到論文寫作者們被改變的職業理念和狀態,以及他們對無數鄉村孩子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答案不言自明。
這95名鄉村教師——湖北省「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畫」的忠實執行者(他們習慣被稱為「資教生」),把在英國學習的感悟濃縮在一本論文集中。2011年年末,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第一次坐飛機,從偏僻的山村學校經武漢飛往9000多公里外的倫敦,在那裡度過了21天的學習之旅。
親身體驗坐飛機,在幾乎看不到漢字的大街上與各種膚色的人擦肩而過,對他們而言,都是新鮮的感受。但更令這些老師興奮而驚嘆的,是英國那些其貌不揚卻大有乾坤的中小學校。
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今生唯一一次出國的機會」,將對他們產生怎樣的影響,還需要時間去檢驗。但可以肯定,變化正在發生。
板著臉上課和跪著與學生交流
一名資教生說,他從未聽到一位英國教師提及有關愛心與教育的話題,卻能感受到他們對學生無處不在的愛。
他們驚訝地看到,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表現出這樣的姿態:雙膝跪在學生的課桌前,以一種平等而非高出一頭的姿勢與他們交流;帥氣的男教師,嘴上叼著電子筆,一屁股坐在學生的書桌上,晃動他修長的腿,微笑地看著孩子們交頭接耳;一名化學老師,看起來更像麵點師,繫著圍裙,頭頂高而尖的白帽子,上面用英文寫著「我是魔術師」,在實驗室裡走來走去,指導學生們如何把一枚枚銀色的硬幣煉出金子般的顏色……
這些鮮活的「教案」,讓中國的鄉村教師耳目一新。白莉莉藉此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她意識到那個總是板著臉上課的白老師必須改變。從大連外國語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先後讀完本科與碩士研究生後,她在一所中學擔任英語教師。
在最初的半年裡,她更多的是帶著學生們做遊戲、交流口語,而不是一本正經地做練習。在一堂關於食物的課上,白莉莉還讓學生們把麵包、蔬菜和香腸帶到教室,教他們做漢堡包、學單詞。聖誕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給白老師送了賀卡。
但這個快樂的班級在期中考試表現不佳,英語成績在全校10個班中名列倒數第二。班主任很不高興,批評白莉莉「不能整天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年長的老師也建議她,要保證課堂紀律,「就不能給學生好臉色」。 於是,愛笑的白老師開始板著臉上課,「對學生們很凶」,讓他們做很多作業。期末考試,這個班的英語成績躍至全校第二。
她收到了班長轉來的一封信,有40多個學生的簽名,他們表示不喜歡上課不笑的白老師。連她的學生兼親侄女,也不找她玩了。「我板著臉上課,從2007年到現在,自己也覺得很累。」白莉莉說,英國之行讓她明白,在無序的課堂和板起臉來的課堂之外,還有師生關係融洽而又高效的課堂,「我要向它靠攏」。
數學老師楊海英在同事眼中很優秀,她的班級的數學成績總在全市名列前茅,當以英國師生作為參照對象後,她發現「自己很殘忍」:要求學生們在35分鐘內吃完中飯,然後回到教室睡覺,或者練字,不許說話。
「我要重新認識教育。」她說,「英國之行讓我明白,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楊海英是一名對各種學生活動毫無興趣的班主任,也是一個「不管聽什麼音樂都心煩氣躁的人」,但是她表示:我要改變。
能否叫出學生名字是件大事
對王燕來說,英國之行將成為她的新起點。她在一所不足300名學生的農村中學工作了5年。那是一個缺少刺激、容易讓人心灰意冷的地方,連找到一本合適的書都很難。
王燕想改變自己,但找不到路。帶著一身的職業倦怠,她來到了英國。
「我在這裡找到了教育的理想。」她興奮地表示,「我發現教師職業不是沒有意思,而是自己把它看淡了。」那些上課手舞足蹈、提到學生的某種作品便眼睛發亮、充滿自豪的英國教師,讓王燕找到了身為教師的滿足和感動。
「我覺得他們是真心熱愛每個學生。」王燕說。支持這個判斷的依據包括她在幾所學校的發現:那些老師竟然可以叫出班上每個學生的名字,甚至校長都能做到這一點。儘管,她也知道,記住一個學生的名字是對他的尊重,但在此之前,她並不認為,老師叫不出學生的名字是個大問題。
「我很慚愧。」她有點不好意思。有一次她點名提問,想來想去,只記得10位成績最好的學生的名字,對另外38名學生的姓名毫無印象。「一個女孩的英語成績很好,但我也完全想不起她是誰,因為她的數學不好。」對所謂的「差生」,只有在他搗亂的時候,老師才會從貼在講台上的座次表中找到他的名字併發出警告。
「老師如果連學生的名字都記不住,又何談對他的瞭解?何談差異化教學?」她說。
不少資教生反思這種眼裡只有「優生」的行為「很殘忍」,「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
2003年,英國政府頒布綠皮書《每個孩子都重要:為孩子而改變》,提出英國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要提高所有學生的成就標準。2004年,這句話被寫進《兒童法案》,它具體地指出,幫助學生實現以下五個目標是基礎教育的使命:安全、健康、要快樂並有所成就、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享有經濟福利。
Lambeth Academy中學的校長助理Ennelyn Schmidt-Roberts認為,班級中每個學生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制定一個適合他們的目標,而且是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這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必修課與輔修課沒有主次之分
95名鄉村教師分成四個小組一共參觀了33所中小學,其中一個小組的成員在The North School品嚐到了中學生們親自做的午餐。他們為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準備的食材也是學生們親手種植的。
在學校的烹飪教室裡,各種設備非常齊全。據說有些學生在學校裡喜歡上廚房,畢業後成了真正的烹飪師。
資教生詹鵬在觀摩另一所學校的蛋糕製作課時,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不過,在那些能幹的孩子面前,他「顯得笨手笨腳」。一位名叫Kerry的小姑娘,很有耐心地指導他。讓詹老師驚訝的還有,孩子們在下課前,不需要老師提醒,手腳麻利地將各類餐具放歸原位,恢復了教室的乾淨與整潔。
在一堂木工課上,學生們正在製作迷宮模型。在他們周圍擺放著大量的木塊,不同型號的刻刀、鐵錘、刨子,以及各種相應的設備。一名資教生被這些學生「投入的幹勁、嫻熟的技術」所吸引,感覺「就像在專業的木工廠裡參觀」。他們沒有時間等待一個完整的迷宮模型出現,但想像它不會難看。因為木工課老師介紹說,同學們可以花相當於市場價五分之一的費用,把他們製作好的成品帶回家。而且,真有人這樣做。
這些在中學階段就能掌握木工等技能的同學,將會像聖保羅教會學校的老師Willmore一樣,在未來的生活中受益。Willmore家中的很多東西,包括傢俱,都是他自己製作的。而這些技能正是他在中學學到的。
這些普通中學對職業技能的重視,遠遠超出這群參觀者的意料。他們來自一個將升學作為最主要目標的教育系統,目睹那些與中國學生同齡的孩子們擁有更多自由發展的興趣與機會,其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經提出,教育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個性需求上來。馬文與他的同伴們在Kingsford School參觀時,遇上一位教育督導官員,她介紹:長期以來,個性化教育都是英國的教育目標之一。隨著學生間成績差距的擴大,這一目標就顯得比以往更加緊迫。「它可以說是英國教育在面對全球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作出的教育策略調整。」該官員認為,與傳統的集體教學相比,個性化教育更加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倡導給學生更多的權利、自由。
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的英國學生表現出的獨立與主見,給許多資教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Mulberry School for Girls的高中生成功地組織了全英青年峰會。在Comberton Village College,每年的教師招聘會都會邀請學生們參加。學生會聽應聘者的課,並提問。只有讓學生們滿意,他才能被學校聘任。
這所學校的校長說:「根據學生們的反映作出是否聘用的決定並非不理性的行為,事實上,學生的眼光很獨特。他們選出來的教師表現很優秀,能充分瞭解學生,在與學生的融洽相處中教會了他們很多東西,包括知識和技能。」
那些普通中學開設的課程涉及生活的眾多方面,一名資教生說:「孩子們似乎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感興趣的課程。」除英語、數學、體育、科學等必修課外,它們還包括服裝設計、食品加工、烹飪、裁縫、工藝、商業、廣告鑑賞、文學、戲劇、健康、旅遊等等。
資教老師所在的學校大都習慣把「可上可不上的課程」安排在下午進行,但一位細心的老師注意到,從英國學校課表的安排中,看不出必修課與輔修課的主次之分。烹飪能夠佔據上午的時間,而數學課可以安排在下午上。一位英國校長解釋說:「我們希望學生認識到每門課都是重要的。」
「我們的勞動課中也有烹飪、縫紉的內容,課表中也安排了信息技術、綜合實踐課,但它們都被我這樣的老師用來上數學、語文、英語等主課了。」楊海英說,她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回到學校後想和校長認真談一談,看能不能把那些課真正開起來,讓學生們多少學到一點適合生活的內容。
很顯然,他們將面臨師資、設備、時間和理念上的巨大挑戰。
學校的使命不只是幫助學生進大學
Lambeth Academy的校長助理Ennelyn Schmidt-Roberts是一位看起來雷厲風行的女士。她會為那些能夠進入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畢業生感到自豪,但她告訴年輕的中國同行們,學校的使命並不只是為了幫助孩子們進入大學。
「每個學生都是最棒的。這個最好不一定是學業上的最好。」她說,「每個人的特長和成長的方向不一樣,讓他們都進入好的大學,不可能。學校要能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以證明他們都是最棒的人。」
這所學校建於2004年,信奉「The best in everyone」(每個學生都是最棒的)。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比較貧困,很多學生來自父母離異或者吸毒等「問題家庭」。不少學生進校時只知道三種他們將來可從事的職業:踢球、給歌星伴唱和美容美發。
為了幫助這些孩子畢業後找到工作,這所中學將「商業和企業」確定為學校的特色學科。有5位老師負責講授這門課程。學校還經常請一些企業家與學生們交流,開展有關商業的活動日,讓學生們扮演銀行職員、公司總經理等不同的角色,鍛練談判和營銷能力。學校還會安排他們去國際獵頭公司參觀,以便讓他們明白掌握一門外語對找工作有多麼重要。
在中國,似乎只有大學和職業院校才會操心學生找工作的事情,而英國的中學主動承擔起了這項重任。
談到學校的特色,資教生們再次領略到了中英教育的差別。在聖保羅教會學校,一位校長助理問湖北的教師們:在你的學校,你會選擇哪一科作為特色學科,以促進整個學校的發展?回答是數學、英語或者音樂,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教的就是這門課」。
校長助理提供了英國學校的選擇,又令人耳目一新:確定特色學科的目的,是希望這門課程的優勢能夠覆蓋其他學科,從而提高其他課程。擁有953名學生的聖保羅教會學校,其辦學實力在英國的公立學校中,能躋身前15%的行列。它的英語數學尤為突出,屬於前4%的學校。但它承擔引領之責的特色學科卻是基礎薄弱的體育,這讓資教生們感到驚訝。
校長助理的說明很有啟發性。在這所學校,體育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似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比如在它的教學中能融入生物和數學知識:認識肌肉運動狀況,分析人體各大器官和組織的功能;測試身體素質,讓學生們利用數學模型根據胖瘦高矮和體育項目成績進行分析;計算投籃的失誤率和命中率等。在戶外的拓展訓練和野外考察中,體育老師會要求學生們研究地圖,分析當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特徵。體育與地理便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老師還可以利用一場球賽吸引那些不願寫英語作文的男生,讓他們寫一篇賽事報告。
「體育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身心健康,而不是在比賽中獲得獎牌。」校長助理說,他們還注重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的領導力。比如讓學生組織、評價一場比賽。啟發他們思考如何讓「帶球過障礙」變得更難或更容易。讓他們擔任裁判、記錄員、觀察員等不同的角色。「我們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支持,並要教會他們如何給別人建議,如何作出正確的決定。」那位校長助理說,「我們希望學生不斷地通過犯錯誤來進步。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體育教師黃振華沒有想到,體育課竟然還可以上成這樣。
THE Ellen Willkinson School for Girls的特色學科是數學和科學。這所女校有1150名11歲~19歲的學生,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女生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午餐。校長說,有三個理由使她的學校決定以數學和科學作為特色學科:學生中來自阿拉伯裔和印度裔的家庭較多,她們的父母希望孩子未來能夠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很多人認為,數理化不是屬於女生的課程,學校想改變這個觀念,而且要證明她們同樣可以學好;為學生們以後的就業提供幫助。
在這裡開設的烹飪、地理和英語課上,你都能看到科學的影子。譬如,有關愛因斯坦的文章或者科幻小說就會成為英語課堂的內容。這些十幾歲的女孩子的動手能力也令人讚嘆。學校有一棟簡單透明、規模不大的圓頂建築,就是她們靈活運用所學的工程與物理知識建成的。
布萊爾政府會給那些特色學校提供專門的經費支持(但卡梅倫上臺後砍掉了這筆費用),每年,THE Ellen Willkinson School for Girls會將其中的一半經費(大約1.5萬英鎊)用於開展各類課外活動。學生們每年至少有30個小時的校外課程。她們與倫敦的希斯羅機場合作,設計製作自動手推車;參與設計鐵路和當地的水處理問題;模擬刑事案件的偵查;去消防隊學習滅火技能和安全知識;組織英語非母語的學生參觀科學博物館。
去年夏天,該校還有10名女生受英國皇家研究院的邀請,參與它們的癌症細胞研究(因與考試時間衝突,她們最後去了一所大學的癌症研究中心,在那裡待了5週)。
来源:中國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