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美:古人原來是不輸於今人的!(圖)

作者:凱玲 發表:2012-01-11 20:5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小時候,看到母親年輕時納的鞋底覺得奇怪,納個鞋底幹嘛要那麼複雜?還要繡上花呀朵的,穿在腳上、踩在地下人又看不見?這不是瞎臭嗎?今天回頭來看,其實不然,傳統的中國人或者說中國古代的人是十分愛美的,美愛到了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和每個細節,不管你看得見還是看不見,就像母親納的美麗鞋底一樣。

大家可能注意到一個現象,中國的女人,不,準確的說應該是大陸的中國女人,一向是以樸素為美的。所以,旅居海外的中國大陸女人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裸奔。大家不要想歪了,這裡的裸奔是說女人不化妝、不灑香水、素面朝天就上街了,裸奔一詞是這麼來的。

而其他亞洲國家的女人,長著同樣一張黃皮膚、黑頭髮,西方人甚至包括我同類中人一眼就可識別出來,那就是,這些女人從來不「裸奔」的,向來都是精心描畫的柳眉,細緻塗過的紅唇,和走過時隱隱飄過的香水味。因此,識別中國大陸女人與香港、臺灣、韓國、日本及其它亞洲女人的一個非常簡易的標識就是:是否「裸奔」。

作者本人這麼多年,也一直是以素顏為自豪的,覺得化妝這玩意兒實在麻煩。但實際上,看到街上化妝衣著漂亮時尚的女人還是忍不住要多瞧兩眼,內心還是要驚嘆羨慕一番的。原來,不管自己是否喜歡「裸奔」,愛美之心還是人皆有之的。

既然愛美之心還是人皆有之,那為什麼身邊的多數中國女人、包括自己還是堅持素顏就是美呢?是不是這種東西是我們的老祖宗留在我們的血液中的呢?其實,中國古人對於日常的吃穿用度、日常修飾是非常講究的,雖然沒有今天的這個牌子那個牌子的時裝、香水、化妝品,但愛美的勁一點也不輸於當今的現代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甚至還要誇張。現在讓我們看看中國的古人是如何愛美的?

頭飾

從《紅樓夢》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愛美的那股子執著勁,僅就頭飾一項,曹公就花了不少筆墨。第三回中,黛玉初見寶玉時,寶玉的髮飾是:換了冠帶:頭上週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髮,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作為一個男子,髮飾就夠現代人驚嘆的了,更不用談太太小姐了,這裡就不一一描述了。

也許有的人會說,這是大戶人家才有這些閑情雅緻。非也,君不見,那古書中描寫山野村姑也是起碼鬢邊插個銀釵、戴個耳環什麼的,或者最不濟也要戴朵山花什麼的。那《紅樓夢》中不是說,那個從鄉下來的劉姥姥居然將丫頭當做了小姐來磕頭,可見這些下等人穿戴也不一般才唬住這農村老太的。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非常重視,梳蓖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蓖不離裹,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插蓖的風氣,自魏晉至唐代尤盛。對此,元稹《恨妝成》中的「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宮詞》中的「歸來別施一頭梳」,唐代詩人李賀《秦宮》中的「鸞蓖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等名句,均可謂最有力的佐證。

中國古代女子,很會裝扮自己,僅就頭飾一項,精巧、華美、漂亮的飾品就數不勝數,從現今留傳的古代畫看,一個個都是「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干」,綽約漂亮,風采迷人。不說別的,僅就古代女子那一頭閃著金光、搖晃珠色的釵簪步搖,就夠讓現代的人們好好看看的。

古代女子最常用的頭飾就是簪和釵。簪是由笄發展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的。釵與簪是有區別的,髮簪作成一股,而髮釵一般作成兩股。步搖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給人以無限遐想和神思。

常見的有簪釵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鈿花也是古代女子美化頭部的時髦飾品。「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鈿通常用金、銀、玉、貝等做成花朵開狀,用時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就能起很好的美化裝飾作用。鳳冠是最為華貴精美的古代女子頭飾,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其上一般都鑲滿珠寶、鑽石,價值連城,非一般人家的女子所能用,大多為皇宮貴族的後、妃們佩戴。鳳冠的形制。

佩帶飾物

中國古代佩飾如繁星燦爛絢麗,數不勝數,比起今人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刀、劍、印、緩、玉、佩、囊、符、袋、笱、帶等。總體說來,愛武之人愛佩劍刀等,如《紅樓夢》中柳香蓮給尤三姐的定情之物就是日常所佩戴社會之寶劍,而讀書人通常佩戴玉呀環什麼的。

古人自古尚玉,無論男子女子都愛佩玉飾,佩戴各種形狀的玉飾,還要絞上非常漂亮的各種結把玉包起來,看起來精緻美觀,溫文爾雅,現在大街小巷賣的各種中國結就是中國古人用來鑲玉的錣飾。「古之君子必佩玉」。「溫潤而澤」的玉被用來象徵戴者的「仁」。玉的「縝密似栗」則象徵著「智」。佩玉者並非只佩一種玉,所以走起路來,玉石相撞發出叮咚之聲。玞也是佩玉中的一種,形狀為環形斷開,故古人常以玞寓決、斷之義。〖史記〗裡記載,范增多次用眼神提示項羽,後又舉起玉塊,以暗示項羽趕快決斷殺掉劉邦。佩弦、佩韋也有用意。〖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常佩韋以自緩,意安於之心緩,常佩弦以自急。」韋是加工後柔軟的皮,其性緩,弦在弓上總是繃得緊緊的,其性急,所以佩載在身,既是裝飾又可起到「座右銘」的作用。

漢代人喜用雙印作佩飾。雙印上刻有文字咒語,據說把它掛在身上,可以驅除瘟疫。雙印的質料,根據官員的級別而定:皇帝、諸侯、王公的多用白玉製作,其次分別是犀牛角與象牙。皇帝的印飾用五彩絲繩並加紅色的穗子繫縛,王公以下用紅色絲繩並加珠穗繫縛,掛在革帶上。

宋朝時,凡是遇祭祀、壽誕等重大禮儀活動,群臣均要在幞頭上簪花。戴簪花的類別同樣依品位大小而不同。羅花為尊,絹花次之。顏色以紅、黃、絳紅為多,至於花的類型則不勝枚舉,有宋詩為證:「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古人還喜歡在身上佩挂香袋,後來多稱香囊。袋中放香草香料,不時散發出陣陣幽香,而佩者不限於婦性,主要是「男女未冠笄者」。

另外常見的一種日常佩飾是荷包,是中國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讓我們還是來看《紅樓夢》第三回描寫寶所佩日常之飾物,寶玉轉一圈回來見黛玉時,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寶玉隨身佩帶之物這兒列出的就有四項,還有許多其他叫不上名的飾物,曹公乾脆就用一個等字省了。

古人用的香水

當今多數中國人是不灑香水的,尤其是中國男人。但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洋人、無論男女都是灑香水的,一般大陸中國人很為之鄙夷,一致認為是體味重才噴灑香水來掩蓋的。當然體味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每個洋人都有體味,我們通常也會碰到一些沒什麼體味的洋人不灑香水的。因此,這只是一個藉口來嘲笑人家罷了。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族群的文明表現而已,中國人大多已失去了傳統文明中美好的一面,人家繼承的好的一面我們沒有,因此就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罷了。

中國古人的文明表現之一也體現在香草的應用上。

古代還沒有什麼科技手段把植物提煉製成香水,但中國古人聰明不是蓋的,他們有另外的辦法,那就是在室內熏香或將植物花草製成香囊佩戴在身,一走一過時,隱隱飄過的香味也是讓人陶醉的。將身體弄的香香的,一種方法是熏香,中國古人,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鄉野人家,都有熏香的喜好,就是整天在居室內熏香,讓人的身體衣服每個分子內都充滿了香味,這種香味也可達到現代香水24小時香味不散的效果。

另外一個保持身體香香的方法就是佩戴香囊,中國古代無論男女都是佩戴這玩意兒的。香囊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紅樓夢》中,寶黛兩人慪氣,黛玉一氣之下把辛辛苦苦精心給寶玉編的香囊拿剪子給絞爛了,寶玉因此而心疼得不行。生在古代中國,不論你是否刻意追求雅緻,你的生活似乎都離不開香。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容臭(臭:xiu氣味)」,即香囊,佩於身邊,既可美自身,又可敬他人。《離騷》說:「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是說身上披帶江離和白芷,又以蘭草作佩飾;《禮記》 說:「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先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是指先秦時少年拜見長輩先要漱口、洗手,整理髮髻和衣襟,還要系挂香囊,避免身上的氣味冒犯長輩。

另外,許多香囊中的藥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這相當於把「蚊不叮」帶在了身上。可見,古代的香水還有多重功能。

古代化妝品

在化妝美膚方面,古人也是一點也不輸於今人的。 我們的祖先是最早懂得和使用化妝品的民族之一。早在西元前一千多年商朝末期,已經有了美容品「燕支」,即今日的「胞脂」。當時是以燕地產的紅蘭花葉,搗成汁、凝做脂,用以飾面。

使用化妝品,最初是以宮庭內部為主,逐漸擴展到民間。形式是從自產自用,逐步發展到集中生產的小作坊。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化妝品作坊是楊州謝馥春與抗州孔鳳春,都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也都是由採煉芳香物供應宮庭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早在西元150年就曾用羽扇頭花、藏紅花、茜草、指甲花和發汗菊等植物,經日光氧化後進行染髮和美甲。其中指甲花和發汗菊兩種流傳至今仍被採用。

古人洗澡常用蘭草為浴湯,叫做「浴蘭」。早在戰國時期,在《楚辭》中就有「浴蘭湯兮沐芳」的話,在漢代又有「煮梅為豆實,蓄蘭為沐浴」之說。至唐宋時,更稱五月為「浴蘭令節」(吳白牧:《夢粱錄》卷三)。這種用蘭湯沐浴的方式,不僅可使全身散發出香氣,而且還有保護皮膚的作用。洗浴之後,古人還懂得使用化妝品保護皮膚。魏晉時,石崇在廁所裡就放置了「甲煎粉、沉香汁」一類東西,供冼手洗臉後搽手塗面(《世說新語》卷三〇「汰侈 」)。

甲煎,亦作夾煎,又名甲香,是用藥與美果花燒灰和蠟製成,可作口脂,用來防止口唇皴裂,相當干現代的唇膏。這些在唐代宮廷中已得到了普遍使用,唐明皇在臘日常賜群臣,杜子美《臘日詩》即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面藥即「公主家人謝面脂」的面脂,也稱面油,是一種搽臉防凍裂的化妝品,猶如現代的香脂之類,可使皮膚白潤,洗澡後使用,有護膚養顏的功用。

洗髮方面,古人喜用米汁,也是淘米水,加熱用來洗頭,可使頭髮柔潤,是一種很好的洗髮劑。直到今天,在我國民間,有些地方仍在用淘米水去污除垢。魏晉以後,古人又使用一種新的去污劑,叫澡豆。澡豆是用豆粉合藥製成,用來洗手洗面可使皮膚光澤,是當時的一種高級用品。晉朝王敦娶舞陽公主為妻,出廁,「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請他洗手。他出身微賤,不識澡豆,倒入水中連水帶澡豆一起吃下肚了,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一時傳為笑談(見《世說新語》卷三四《紕漏》)。澡豆的功用極為神驗,唐孫思邈說:「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見《千金方》六下「面藥篇」)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面黑「,夫人和門生便讓他用澡豆來洗面美白(見《墨客揮犀》卷十)。

《紅樓夢》中,對女兒們用的化妝品也是有諸多描述的,如第六十回中,就有因茉莉粉、薔薇硝、玫瑰露、茯苓霜等日常女兒用化妝品而引來的偷盜案。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紅樓夢》的描述,這些家常制化妝品都是可以用來吃的,如寶玉就有喜吃女兒胭脂這一讓人頭痛的嗜好,足見古人的化妝品才真正是綠色無毒的高級化妝品,今天的化妝品好像沒有一家可以說是完全綠色的。

結語

現在大家是否在想一個問題,是什麼東西讓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女人失去了這種追求美麗的本能呢?也許有人說是,現代社會發達了,一切都變得簡潔和快速,古人的這些繁瑣的美麗嗜好沒用。但同樣的發達社會,為什麼日本韓國港臺的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女人愛美之心一點也沒減少呢?你看街上的六七十歲的韓國日本老太,一個個還畫眉塗唇的,衣服那是越老越穿得艷麗,按中國人的說法,打扮得像個老妖精似的。所以,答案還不是這麼簡單。

記得兒時聽母親講,本家的一個堂姐因堅持穿裙子而被其父親拿棍子攆得滿村跑,姑娘家的名聲也因此而大打折扣。另一位堂姐也因在城裡讀書眼界有些開闊,放假回家時化了一點妝、穿了一件新潮裙子而被父親羞辱,甚至拿剪子將裙子剪爛。那個荒唐的年代,人們覺得這些都很正常,因此而附合將自己當做正義的維護者。

其實不是中國人不知道美,也不是中國不知道怎麼樣愛美,而是經歷了那個荒唐的年代,將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的愛美和禮儀修養全部扼殺掉了。那個荒唐的年代,以髒為榮,以過於拙樸為美,追求美就是資產階級思想,以至於經過兩代人的洗腦後,中國人喪失了追求美的能力,將本來應該美麗的東西反而視為不正常了,就像人家韓國和日本女人看中國女人根本不像女人一樣。

現代社會的中國人,在當前時尚潮流的影響下,本來已經就已經失去了傳統美的認知能力,沒有這些底蘊,又突然一下子置身於當前的花花世界,因此,在如何塑造美和培養美方面是大不如日本韓國女人的,這就是為什麼韓流女裝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原因,因為,中國人在美的認知方面,已經斷代了。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