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助理陳碧嬌在分揀水果
在號稱「美食天堂」的香港,當地人對食材的質量格外挑剔。菜市場裡,每天賣剩的蔬菜和水果被商販丟掉的現象比比皆是,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和環保問題。不過,香港一家社會團體想出了一個辦法,既減少了食物的浪費,又照顧了低收入人士,同是也保護了環境,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在新界北部太和區的富善街菜市場,晚上七點過後,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購物的人群漸漸散去,攤主們開始忙著清理攤位。
沒有賣掉的蔬菜和水果看起來已經不那麼光鮮。在篤信「食不厭精」的香港,這些食品很難再找到買主,通常的作法是丟進垃圾箱,然後運到垃圾場填埋。
食得好,更要「食德好」
香港環保署的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每天產生大約三千多噸這類剩餘食品,其中9成半以上運到垃圾場,相當於填埋區廢物總量的三分之一。
菜販送給項目助理謝想珍一筐荳芽
不過,在富善街菜市場,香港職工會聯盟教育基金在兩年多前發起的「食德好」食物回收計畫,為這些沒有賣掉的蔬菜和水果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每週一和週三晚上,「食德好」項目助理謝想珍女士就會和另外三位工作人員推著手推車,來到富善街菜市場向菜販收菜。
很多攤主和「食德好」團隊看起來已經是老相識,簡單打個招呼,就熟練地把已經準備好的蔬菜和水果拿出來交給她們。
謝想珍一邊工作一邊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她說,雖然香港的食品的價格近年來漲得很快,但港人對食物的傳統觀念沒有太大變化,浪費現象其實很嚴重。
她說:「香港是一塊福地,香港人也都比較浪費,不懂珍惜食物。我們收回來的這些菜其實只是賣相不好,但是煮過後都很好吃。」
「食德好」食物回收項目平均每次收回二百斤蔬菜和水果,偶爾也有肉類。一般來說,夏天收的多,冬天少一些。最多的時候一次收了五百多斤。
社區項目,社區支持
食德好項目主任黃淑慧對美國之音說,雖然大家現在和攤主們已經非常默契,但項目在2009年剛剛創立的時候,情況並非如此。
她說,「其實一開始都會被人罵。一來菜販都不認識我們,大家沒有信任。他們不知道我們會把菜拿去幹什麼,會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意,會不會讓人吃壞肚子,然後找他們算帳。總之,他們那時候有很多顧慮。」
但是,經過「食德好」工作人員兩年多的堅持,攤主對她們的態度漸漸從顧慮和排斥轉變成接受和歡迎。
所有食物必須登記註冊
富善街菜市場的菜販張先生是這個項目的支持者之一。他每次都會把沒賣出去的菜轉送給食德好。
他對美國之音說:「這是幫助別人的事情嘛,就如做善事一樣。給多少不一定的,有多的話就多給一些,少的話就會少給一些。」
在菜市場轉了近一個小時後,幾位工作人員把三輛裝滿茄子、蘿蔔、玉米、橘子、蘋果和生菜的車推回社區廚房。接下來的工作是將所有的蔬菜過秤、分類並登記。
「食德好」助低收入者食得好
這些從街市回收的蔬菜和水果,經過篩選後再由工作人員煮成健康素食,為附近的低收入群體和失業者提供每位20元港幣的「六菜一湯」經濟午餐。
過期的蔬菜送給當地農場作肥料
在一碗普通牛肉麵都要40港幣的香港,這樣的價格的確很經濟。
如果回收的剩菜太多,他們則會把新鮮蔬菜送到附近的社區團體、老人院等,或者醃製成餐前小菜,以便保存。對於質量欠佳或者已經過期的食物,他們會送到本地有機農場做堆肥。整個過程務求把食材用得一乾二淨,毫不浪費。
香港有一些其他社會團體和食品銀行回收不易腐爛食品,但「食德好」則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回收新鮮蔬果的項目。
經濟午餐菜單每星期更換一次
項目主任黃淑慧對美國之音表示,「食德好」的規模無法和大型福利機構相比,受惠的人群也比較有限,但這個項目也在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她說:「我們不希望去找很多東西,然後分發給人們。我們做的是,幫助商人把賣不出去的剩菜捐出來給有需要的人。」
除了向低收入階層提供經濟午餐外,「食德好」還向團體和機構提供「聯歡素菜宴」的訂餐服務。所得收入扣除成本後,全部用於維持「食德好」項目運營。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