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永打開點心孝敬戰友的父母。
「我戰友沒的時候喊的是‘大哥’,只要是該做的、能做到的,我這個大哥都去做了,沒的說。」
像往常一樣,幾天前,通州區梨園鎮的楊德永來到稻香村挑了幾種點心,包好後就直奔戰友的母親張永蘭家去了,「無糖的給老爺子,軟乎的給大嬸兒」。
20多年前,楊德永在大連當兵,剛分完班後,與上鋪的王亞軍攀談,兩個人是同一個鄉里出來的,倍感親切之餘很快就成了好朋友。雖然後來兩人被分到了不同的崗位,但倆人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兄弟關係。曾經有一次,楊德永連坐汽車帶騎自行車,翻山越嶺趕了一天路,就為了到王亞軍所在的部隊看望這個兄弟。
1989年,復員不久的二人生活剛剛起步,王亞軍就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很快便撒手人寰。
臨終前,他嘴裡說出的最後兩個字是「大哥」。
在場的人都清楚,「大哥」喊的就是楊德永。
楊德永來看望老兩口,正巧遇到戰友的父親遛彎歸來。
怕嗆到老人,楊德永專門到廚房打開抽油煙機吸菸。
老人家裡放著戰友(右一)的照片,楊德永每次看到都有些傷感。
楊德永當時不在,但他事後默默承擔起了「大哥」的責任,下決心要一生照顧王亞軍的父母。從此,他用雙肩挑起了這份情和義。22年來,幾乎每個大年三十兒他都在張永蘭家度過,只有這幾年過節時需要在單位值班才沒去。一開始,張永蘭和老伴不願他來,說他一來他們會傷心。但楊德永還是逢年過節必到,好吃好喝的送,老人病了陪著瞧,老人心情不好說兩句暖心窩子的話。這不是給老人「傷口上撒鹽」,而是真的想好好幫扶這對需要有貼心人在身邊的老人。慢慢地,老人接受了這份溫情,思想也轉變了,兩邊就如一家人一樣。
「這麼多年,我特別感謝我愛人和父母,他們從來沒說過一個不字兒,每逢過年過節,我愛人都會早早地把給這邊的東西準備好,這邊老太太要是病了,家裡的錢說拿就拿出來。」楊德永一直覺得自己做的這些沒什麼,而真正做出奉獻的是理解他的家人。
戰友的母親張永蘭說,現在楊德永幾天不來,他們老兩口就「想得慌」,什麼都不買,只要他過來就高興,「我也想開了,有些有兒子的老人恐怕也無法像這樣」。也許只有楊德永才能體會到,這個倔強的農村老太太思想轉變得有多麼不容易。
仨人坐在屋裡,楊德永勸兩位老人得每天都高高興興,別老吃剩飯;兩位老人囑咐楊德永少喝酒、少吃肉、多穿點。杯子裡剛沏好的茶,騰騰熱氣讓屋子裡充滿清香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