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提示:中國銀行與胡潤研究院共同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資產超過1000萬的中國富豪有46%正在考慮移民,另有14%正在辦理移民的各項手續,還有三分之一受訪富豪稱他們已經在一些提供投資移民的國家大規模投資,隨時可以一走了之。...中國留學網刊載了關於共產黨高幹子女移民海外的消息。有政治笑話說,一旦中美交惡,最大的人質就在美國,因為美國是全世界高幹子女最集中的國家。官方媒體和左派網站採取對人民進行民族主義宣傳,而很多中共領導人都把子女送到美國去留學,有的更以腳投票,選擇在美國安居樂業。用谷歌搜索「中國高幹子女在美狀況」有110萬個網頁。
1989年柏林民眾拆柏林牆(圖片來源:NationalArchive)
1989年,至今仍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如鉛一般墜痛,而對東德人來說,89年11月9號柏林牆的倒塌所帶來的自由歡歌至今仍然在歷史的上空迴盪。數以萬計的東德人在22年前的今天,穿過當年需要用生命為代價才能跨過的世界上警備最森嚴的高牆,盡情地呼吸自由的空氣。
高牆鐵網無法攔阻人心
在柏林牆倒塌的10個月前,東德共產黨總書記昂奈克還信誓旦旦地在1989年新年之際宣布,柏林牆「將繼續存在50年,100年。」然而,僅僅10個月,電網、鐵絲網、地雷、自動射擊系統、死亡地帶,都無法阻攔人心對民主和自由的嚮往。
美國總統肯尼迪(資料照)
美國總統肯尼迪1963年6月25日在西柏林市政廳柏林牆前的演講至今仍然擲地有聲:「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建造一座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
1987年6月12號美國前總統里根(中)抵達柏林牆(資料照)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柏林牆前發表了他著名的柏林牆講話。他說:
「我們歡迎改革開放,因為我們相信,自由和安全是相輔相成的,人類自由的進步只會加強世界和平。」
「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尋求和平,如果你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如果你尋求自由化,那就到這座門前來。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座門吧。戈爾巴喬夫先生,戈爾巴喬夫先生,拆掉這堵牆!」
從1949年東德成立到1989年柏林牆轟然崩塌,東德人採取游泳、跳樓、挖地道,甚至乘坐熱氣球的方式試圖逃往西柏林。在這場向自由世界的大逃亡中,東德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3221人在偷越柏林牆的時候被逮捕,239人喪失了生命。
深圳灣 海水寒 一去香港兮不復還
逃港者被香港警方抓獲(資料照)
在東德人民慶祝柏林牆倒塌22年的今天,我們想到了中國的柏林牆--把中國大陸和香港隔開的深圳。中國人追求自由的壯烈悲壯不亞於東德人跨越柏林牆。
中國人的逃港潮共有四波:分別是:1957年,5000人逃港。1961年,1萬9千人逃港。1972年,2萬人。1979年的逃港潮最為驚心動魄。當時有傳言說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登基會實行大赦,十多萬來自各地的民眾聚集在深圳和香港的邊境地帶,形成洶湧的人潮。他們不顧邊防軍的鳴槍示警,拖兒帶女,強行越境,前往香港。第二天,深圳灣海面上漂浮起幾百具屍體,無聲地展現出中國人用腳投出的莊嚴一票。他們在香港的繁榮和自由以及中國的貧困和專制之間,做出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勇敢選擇。
紅色公主偷越國境
劉少奇女兒劉濤
在冒著生命危險,逃往自由世界的大潮中,不僅有拖兒帶女的農民,也有共和國的紅色公主。
中國人民共和國前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女兒劉濤。
據目擊者介紹,1976年,中緬邊境的瑞麗江畔,劉濤試圖越過波濤洶湧的瑞麗江,偷渡到界河對岸的緬甸,被當地武裝民兵發現,並押回北京。當時的目擊者的回憶道:
那天,東方剛剛朦朧見紅,有幾個女民兵慌慌張張跑來,在民兵隊長家竹樓下大喊:「隊長,不好了,有幾個人在江中往對面的木姐方向游去。」
民兵們在隊長的指揮下,駕著四條細長的竹木船向江心衝去。前面兩個黑影很快就被大浪衝到了下游,向伊洛瓦底江滾滾而去,手搖的木船根本追不上他們;幸好另外幾個隔得近一點,被民兵拖上了木船。
船靠岸了,大家一看,其中一個是苗條漂亮的女孩,有人抱了幾床薄毯,把濕漉漉的女孩包裹起來。
偷越過境的女孩被審了半天,只說了一句話:「我叫劉濤,什麼都不想給你們講,要講我要向公安部的華國鋒部長講!」這個偷渡團夥共有5個人,3男2女。
後來有回憶文章說,被水沖走的是劉濤的公公婆婆,還有一個姑娘是她的小姑,男的有一個是她的丈夫,有兩個是他們的親友。美國之音記者求教了北京之春總編胡平先生。根據胡平先生介紹,當時劉濤已經和萬潤南離了婚。被水沖走的並非萬潤南的父母。
葉劍英的女兒葉向真捲入逃港潮
1967年7月,北京紅衛兵領袖朱成昭和葉劍英的女兒葉向真南下廣州,被當時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戚本禹定性為:「偷了地質部國家機密,企圖偷越國境。」當時,從廣東偷渡到香港的有十幾萬人。有偷渡成功的,像著名音樂家馬思聰,也有被抓回來的,被定反革命叛國罪,判刑15年到20年。
朱成昭曾經是全國最大的紅衛兵組織首都三司的總司令,當時首都紅衛兵三司如日中天,和中央文革有密切的關係,一度被認為是代表中央。首都三司領袖朱成昭叛逃道在西方無疑是爆炸性新聞。此外,朱成昭南逃的時候還帶走了葉劍英的公主,當時也是紅衛兵領袖的葉向真。
根據有關文革的史料介紹,周恩來親自派公安部副部長於桑到廣州把朱成昭和葉向真抓回北京。朱成昭、葉向真和許多紅衛兵三司領袖被隔離審查。有的三司頭頭被逼跳樓自殺。
被彭德懷洗腦
關於朱成昭逃港的動機,有文革史研究者近年來曾經和專訪朱成昭,發現他的思想變化脈絡與彭德懷有關。當時朱成昭根據中央文革的命令,率領首都紅衛兵把彭德懷從四川抓回北京,由於怕彭德懷被其他學校的紅衛兵搶走批鬥,搶了頭功,便把彭德懷藏在自己家裡。結果,小朱和老彭的徹夜長談,竟改變了這位紅衛兵司令對共產黨歷史和文革的看法,並最終發展到加入投奔自由的逃港大潮中。
朱成昭和葉向真文革中的一段革命小將的青春戀情,如今已是落花流水春去也。今天的葉向真,已經通過合法途徑移民香港,並且和30年代一位著名影星的兒子結婚,成了一個成功的女港商。此前,她曾在香港的公司辦公室裡暢談當年,回首往事。感慨人生。赫赫有名的葉帥的女兒,和很多中國精英一樣,成功的商人,用自己的腳,為姓社還是姓資這一世紀難題,交出了一份明確靚麗的答案。
重陽十萬登高者,四處兜售棋盤圖
逃港潮中,廣東白雲山事件是段饒有趣味的小插曲。
1975年的九九重陽。當時的中國,反對舊文化舊傳統的文革已經進行了9年。很多中國古老的風俗,已經蕩然無存。重陽登高的風俗,只能通過「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古詩領略。然而,1975年重陽節,廣東白雲山突然出現十幾萬登高賞秋的人潮,而且幾乎全部是知識青年。當地公安機關措手不及,後來查出一條「政治謠言」,說九九重陽那天,誰先登上白雲山,誰就能轉運,在偷渡香港的時候能夠馬到成功。當時,在白雲山上的登高人潮中,到處可見兜售棋盤的人。所謂「棋盤」,實際上是偷渡香港的邊境地形圖。
逃港潮仍在繼續
當年逃港潮中,很多是廣東的農民。當時一個寶安縣一個農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約7毛錢左右。而香港農民的平均收入大約在70港幣,落差甚巨。有民謠說:「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如對面8分錢」,說得是農民幹一年,不如香港那邊親屬的匯款。
如今的中國,以GDP世界第二誇耀世界,以揮金如土的奢侈品購買力世界第一而傲視天下。然而,腰包裡鼓鼓囊囊的錢袋,並沒有使中國精英和富人在後浪催前浪的逃港潮中止步。最新的一組數字卻令人回味。
法新社11月1號報導稱,中國銀行與胡潤研究院共同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資產超過1000萬的中國富豪有46%正在考慮移民,另有14%正在辦理移民的各項手續,還有三分之一受訪富豪稱他們已經在一些提供投資移民的國家大規模投資,隨時可以一走了之。
中國留學網刊載了關於共產黨高幹子女移民海外的消息。有政治笑話說,一旦中美交惡,最大的人質就在美國,因為美國是全世界高幹子女最集中的國家。官方媒體和左派網站採取對人民進行民族主義宣傳,而很多中共領導人都把子女送到美國去留學,有的更以腳投票,選擇在美國安居樂業。用谷歌搜索「中國高幹子女在美狀況」有110萬個網頁。
據《中國留學網》報導,紐約是高幹子女最集中的地方,毗鄰紐約的新澤西高尚住宅區,是高幹子女的最愛,由於他們深居簡出,很難做出確切的統計。不過有人估計大約在300人左右。高幹子女青睞的其他美國城市還有舊金山、西雅圖等等。
自由的光輝
匈牙利著名愛國主義詩人裴多菲著名詩句:愛情成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段跨越時空的優美詩句,為自由民主普世價值觀,做出了形象的詮釋。
香港東方明珠創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在接受美國之音駐香港記者黎堡採訪的時候說:在中國缺乏人權,民主,自由和平等和正義的情況下,移民美國是另一類型的逃港潮。大逃亡還會發生。
溫家寶詩言志
深圳灣潮起潮落,見證了多少朝代的興替。然而,對自由的渴望,乃日光之下萬物的本能。中國總理溫家寶11月8號在俄羅斯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專門到聖彼得堡參觀普希金曾經學習過的皇村中學。溫家寶稱讚普希金在沙皇專制時代追求自由,並即席朗誦普希金名詩《紀念碑》中的一段,以詩言志:
「我所以永遠能和人民親近
是因為我曾用我的詩歌,喚起人們的善心
在這殘酷的世紀,我歌頌過自由
並且還為那些倒下去的死者,祈求過憐憫同情。」
溫家寶誦讀的這段俄羅斯詩人200多年寫下的詩篇,至今仍然散發著良善、同情、憐恤和自由的人性光輝。無獨有偶的是,這段詩篇不正是對勇於追求自由的逃港潮的評價和寫照嗎?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