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乾隆年間(1750),連城姑田元甲村有一名叫蔣少林的農民,出門去邵武做工謀生,看到當地人用竹麻造紙,想到家鄉竹林成片,便虛心向造紙師傅請教,整整三年,學會了造紙功夫才回家。蔣少林回鄉後,便上山砍竹、挖塘、搭場,著手生產,但造出來的紙張又黃又粗,銷路不佳,心裏納悶。一天傍晚,大雨滂沱,雷聲大作,蔣少林正在紙寮做紙,突然,一位銀鬚白髮的老人,走進紙寮避雨,蔣少林一見便停止操作,熱情招呼,端茶敬煙。可這位老人態度傲慢,坐在紙檀邊,瞇著眼睛觀看出紙,少林問他家世,他只說「河之南,草字頭」六個字。
雨一直下個不停,天將黑了。少林邀請老人去家裡過夜,老人毫不客氣地跟著他就走,晚餐時少林炒了一盤鮮肉拌冬筍,熱了一壺陳年老酒招待他,他把盤裡的冬筍一塊一塊夾出來放在桌上,然後再夾豬肉吃,酒喝了一碗又一碗,碗裡還有酒,他便叫:「好酒,再來一碗。」蔣少林碰到這樣的客人,心裏雖然不快,但他認為難得相逢,照樣招待。客人一碗又一碗,把少林家裡的一罈老酒全喝光了,便去睡覺,第二天清早,蔣少林和往日一樣出門去造紙,吩咐妻子好好招待客人吃早飯,但到日上三竿還不見客人出房門,少林妻子走到窗前一看,床上空蕩蕩的,客人已經走了,桌上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著:
真誠一片錢難買,富貴由人自剪裁;
若把金絲為玉兔,山中立足白銀來。
蔣少林不懂詩中含意,去問村裡的讀書人,也搖頭不解,蔣少林為改良紙張質地,費盡心機,苦心琢磨,後來在削竹麻的操作中,悟出了詩的真諦,把黃澄澄的竹麻,做成像簸箕大小的圓餅,鋪在山上讓風吹、日晒、雨淋、褪去黃色,變成雪白的竹絲。用這種原材料做出潔白細嫩的紙,用途廣,遠近客商爭著來買。
那位不速之客,相傳是造紙法的發明人蔡倫的化身,因此直到現在每個紙寮裡都貼有:「蔡倫老師到此」的紅帖兒。
来源:中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