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上善許氏啟明樓
客家圓樓有的又叫土樓、圓寨。圓樓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環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風采光、抗颱風地震、防衛功能比方樓好,且具有悠久的歷史,承傳了3000多年前商代的夯土建屋技術。
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小社會。客居異地的客家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給自足,而土樓的結構及功能充分滿足了這個小農經濟的特色需要。樓內的水井、廚房、倉儲、臥室、糧食加工房、柴火間、豬牛舍、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時,又盡享幾代同堂、闔家團圓的天倫之樂。
由於深藏群山之中,一直都罕為人知。60年代初,美國情報局從衛星照片上發現中國閩西的山嶺之間有上萬個貌似核反應爐或者像導彈發射架模樣的東西。白宮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來調查此事,僅衛星照片就拍攝了上億張。後來當弄清楚這只是中國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時,才大舒一口氣。但這一發現也震驚了世界,帶來建築界的一陣土樓熱。
客家圓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廣東省的饒平縣、大埔縣,也有少量舊時遺存至今的客家圓樓。其中比較知名的為福建永定客家土樓、廣東饒平客家土樓。日本人見到土樓說它是「天上的飛碟,地上的蘑菇」,這種神奇的圓形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築奇葩」,「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圓樓的結構及建設
圓樓一般由兩三個圈層環環相套,外圈出於節地的考慮修筑三至四層,底層微廚房和餐房,二層為倉庫,三、四層為居室。圈層中央為祖堂,是族群內婚喪嫁娶的公用場所。
土樓就是用土筑的,以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為主要材料。牆體厚度驚人,通常都超過1.5米,有的甚至達到2、3米。
建設一座土樓,先要把地基清乾淨,下面大概有一兩米的地方是用石頭砌起來,因為怕雨水等,這是牆腳。往上就是用夯生土的方法,不是完全原生態的土,一般情況下會找土質比較好的土,然後經過一些基本的分化,去掉土壤中原有的腐殖質。但是基本上是本地有什麼土就用什麼土,在夯土的過程裡會加一些竹子的枝條,或者是杉樹的枝條,有的橫著放,有的豎著放,加強它的韌性和受力的強度。夯土是不能一口氣到頂的,因為土要夯實必須是濕的,而樓是要干的,如果一路這樣做上去可能就垮了。
一般情況下,土樓的每一層約3.6米高,夯上夾板的高度大概是40厘米,一般連續夯8層,到3.2米處就停下來,讓太陽把土牆曬乾,這樣就需要好幾個月了。然後又開始夯第九層的夾板,因為房子要隔層,要放梁的,第九層夾板夯土時,就要留放梁的洞,然後再讓這一層幹起來。一般一年只能夯一層樓,也就是九層夾板的高度,剛好是3.6米,然後讓它干。
有很多技巧。太陽晒的這一面會幹得比較快,另外一面會幹得比較慢,幹得快的這一面會收縮,這樣就會使土樓被太陽晒倒。所以做的時候有意向太陽這邊斜的,一晒就收縮回去,剛好土牆就站起來了。這都是很專門的民間的技術。土樓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還在建,有很多的技巧,不論如何,這些土樓都是用生土做起來的,跟其他別的建築非常不一樣。
隔熱功能
客家人多居於南方,閩贛粵三省交界的大片區域集中了大部分的客家人,南方氣候炎熱且複雜多變,加之為多山之地且處於東南沿海的腹地受颱風影響較大。為了起到隔熱、防風的目的,在建造土樓時,藉助模夾板,經過反覆的揉、搗、壓、夯筑成了厚實嚴密的牆體,這樣可以防止颱風的侵襲,起到隔熱的目的。住在土樓裡的人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冬暖夏涼,即使是夏天來臨時,都不會感到熱,厚土所具備的調節空氣濕度的作用也有益於居住環境,就如天然的且無環境污染的空調機一樣。
防禦功能
圓樓又叫圓寨,寨就是堡壘,它的防禦功能非常完善,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其外牆厚一至二米,一二層不開窗,有雙層的外層開窗,除用於通風納光外,也便於狙擊入侵之敵。土樓的大門是用雜木製成,外釘鐵板,為防敵人火攻,有的樓門上還設有漏水漏沙裝置。土樓最高層處設有瞭望臺,以便瞭解敵情。當外敵來犯,僅有的堅固大門一關,土樓便成為堅不可摧的堡壘。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圓樓早已不再是堡壘,但那些完備而精緻的防禦設施,仍讓人們拍案驚奇。
抗震功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抗震水平。由於永定地區位於地震帶附近,抗震成為建築的重要考量。客家人在材料上,將柔性的竹條放到牆體內,使牆體的柔性增加,不易倒塌。而結構上圓筒結構能均勻傳遞荷載,消解地震的水平應力。同時土牆下厚上漸薄並且略微內傾的形式也加強了抗震效果。因此,土樓在地震多發地區仍然能夠保持幾百年不被破壞,古代人民的智慧另今人汗顏。
據永定縣誌記載,1918年2月13日(民國七年農曆正月初三日)永定發生7級大地震,附近田裡的泥漿水噴起幾丈高,樓頂的磚瓦幾乎全被震落了,餘震數次,共計十餘分鐘,環極樓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厚牆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長近3米一尺多寬。可是地震過後,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蹟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巍然屹立。
點擊與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