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孝」,人們必定會想到上古時期的一位帝王---虞舜。在《白虎通義》有這樣一段介紹:虞舜,虞者,樂也,舜者,順也,循也,是說虞舜能繼續推信唐堯之道,使人民歡樂和順。而「孝」通常和「順」連在一起使用。
「孝順」一詞,既是表示對父母要行孝,也是要順承父母的意思。同時「順」與「舜」同音,這樣看來,「孝順」一詞的前身也許是「孝舜」呢。舜是千古以來非常具備孝行的人,其因行孝而得天下,因行孝而治天下,可以說帝舜是天下行孝的榜樣了。
在儒家經典中,孝又有了他的內涵和外延。作為一般意義上的「孝」來講是指子女對於父母的孝順、奉養和遵從父母的命令、教導。這是父子之間的孝與順。經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子、孟子的闡述論證後,「孝」有了更加廣大的內涵和外延。「孝」向上可以升華為君臣之間的關係,父子之孝用於君臣,則是臣子對於君主國家的「忠」,所謂「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橫向可以擴展為兄弟之間的和睦,朋友之間的誠信義氣。因為兄弟之間的和睦使父母的心得到寬慰,這也是對父母的孝了。同時,朋友之間的誠信義氣,使朋友之間沒有矛盾,使父母放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對父母的孝。而對於君主的忠,使國家得到安寧和太平,使百姓過上歡樂和順的生活,這更是對父母的孝了,所以由「孝」擴展出其它的儒家道德標準,也是有它的理論基礎的。
在道教中,上古時期的三位帝王堯、舜、禹都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堯被稱天官大帝,舜被稱地官大帝,禹被稱水官大帝。中元節就是紀念地官大帝舜誕辰的節日。那麼舜為什麼被稱為神明呢?究其原因,看他的人生經歷真是如修煉一般。從小就受到後母的虐待,仍然秉承著孝順的心性,並且毫無怨言的遵從父母的命令。父親在目盲之後,屢屢在後母的誹謗下給舜和他的兄長製造了許許多多的磨難。但是,舜從來沒有對後母產生怨恨之意和痛苦的表情。到了他的少年時期,父母對他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屢次趕他出門,使他在外面工作的時候經歷了很多的艱難困苦,即便如此,舜依然不改他的孝行,將自己在外面工作所得的資財貨物都奉獻給了父母。到了青年時期,舜的名聲遍及四岳,得到帝堯的賞識,將兩個女兒嫁給他,並讓他在朝廷供事,治理國家。舜並沒有因為自己身份的顯貴而怠慢父母,反而竭盡全力侍奉父母,克盡人子之禮。對于兄弟的寬容也從未改變。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後母和弟像因為妒忌他的幸運和財產時,屢次合謀殺舜,雖然都被識破,但舜依然像往常一樣對待他的後母和恨他入骨的像,真可謂「以德抱怨,道德高尚」。而這種崇高的德行恰恰與道家修煉的心性標準達到高度的一致,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根據《上古神話演義》的記載,舜在統治天下之後,確實得到道家真人的指點,升仙得道,成為"上理紫微,下鎮衡岳"的地官大帝。
在上古時期,三皇五帝就是行於世間,又具備神的智慧的大聖人,他們在世間的所作所為,給世人做出了榜樣,同時他們的行為也帶有修道的內涵,他們在世間做天子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神跡,每個帝王所出現的神跡帶有的意義各不相同,而舜就是因為他的「孝」帶來了諸多神跡。其中最著名的有「像耕鳥耘」,那是舜在歷山耕種的時候,因為他選擇的是磽瘠的土地,所以耕種十分的困難,一隻大象從山上走來,主動為他耕地,很快就把那塊磽瘠的土地耕完了。而到了播種的時候,田地裡有很多莠草,許多鳥兒飛來,啄去莠草,彷彿代為耘田一般。這就是「像耕鳥耘」的故事。因為舜的至孝,奉承父母,始終不懈,太陽之精的三足烏就匯聚到他的庭前,當百姓分不清是禎祥或災禍的時候,他的弟弟像夥同後母把舜攆走,舜離家之後,這三足烏也隨之離開了。可見是因為舜的孝行得到了上天的感應所以才來的。而當舜統治天下多年,百姓安樂幸福,向上天祭祀的時候,百鳥雲集,鳳凰來儀,這也是上天在向百姓宣示舜的治理成功,得到了上天的禎祥。
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因為不相信神的存在,對於神展現的神跡無法理解,視若無睹,也就更不認為是神跡了,而是把超自然的現像當作人間的奇蹟。其實有很多事情都不是偶然的,很可能是神在昭示世人,在喚醒世人,啟迪人的善心。當人間出現大的變化的時候也許就是神在展現上天的旨意。
目前,在《大紀元》網站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的人已經一億多人,這在人間可不是小事,一億人的選擇就是天意的選擇,因為中共的戰天鬥地給人類,給世界,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中共就是世界動亂的根源,當神要鏟除它的時候,也給了曾經參與它的人一條生路。退出中共,為自己的國家負責,使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傳承不要毀在中共手裡,這就是「孝之忠」;退出中共,為自己的親人負責,使親人不要隨著中共而失去生命,這就是「孝心孝行」;退出中共,為自己的緣分負責,使所有與自己有緣的人躲過天滅中共的劫難,這就是「孝之義」。行孝可以出神跡,而神跡就是您面前,共同加入這個神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