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先喝水或清湯有助增加飽足感,減肥比較容易成功。中醫師陳麗雯表示,除了熱量控制,建議以粗糙食物如糙米代替精細的一般主食,並少用調味料,飯前先適量喝點清湯或水,再吃青菜,讓飽足感增加,別讓自己吃得太快。
對於不需要特別限制喝水的健康民眾,為飲水量很重要,而喝湯時建議要將浮油去除,避免喝湯時,喝下太多飽和脂肪酸及熱量,對於痛風患者,肉湯內含有較多普林,不宜大量喝湯汁。而一般沾醬大多屬重咸,對於要控制血壓的人使用沾醬可加少許熱開水稀釋使用、少量沾取食用或者可利用蔥、姜、蒜、辣椒、適量醬油等來調味,避免鈉鹽攝取過多。
很多身體的不適都與喝水太少有關。例如較輕微的功能型便秘,背後原因除了可能為結腸蠕動減低外,尚有因長期喝水不足、忍住便意、不吃早餐或濫用瀉藥造成的反射遲鈍與精神壓力引起的腸道痙攣收縮,後者有時與腹瀉交替,便秘時多見「兔子便」,又硬又短,且腹部發脹。
除平時適量吃軟質高纖食材、適量飲水,避免過量動物蛋白、脂肪,同時注意規律運動,放鬆壓力,比較容易瘦同時能維繫腸胃道與整體健康。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這是因為口腔、咽喉、食道到胃是一個食物必經的路徑。在吃飯前,多喝幾口湯、水,可以多在消化道滋潤,幫助食物消化。而且也可增加飽足感,減少吃飯時攝取的熱量。簡單來說,肥胖與飲食的關聯仍在於「熱量的攝取」。
陳玫妃表示,當飲食吃入的熱量大於消耗熱量時,體型便容易肥胖,體內的脂肪就容易屯積。若攝取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便可讓體重降低。因此,減重的原則,不論是從關鍵的飲食控制、運動,或者是輔助的藥物代謝調養等,重點就是在於讓飲食的熱量跟消耗多寡的之間平衡的問題。建議約在飯前20~30分鐘時喝是較好的;通常以300C.C的水或湯的量是最為適合。
陳醫師表示,在中醫認為,肥胖是由於身體的症狀出現問題而造成新陳代謝率的降低。因此,通常肥胖的人容易疲倦、流汗、眩暈、四肢無力、便秘、水腫、睡眠不好,甚至內分泌失調等問題。在中醫調養時,會根據每個人的病症不同而給予治療,讓身體更加健康,促進新陳代謝率。
針對「痰濕水腫型」,下半身容易水腫,代謝不好。可用健脾、利水的藥方來改善,如五苓散;「脾腎陽虛型」由於身體的退化、新陳代謝緩慢、內分泌失調,所導致的熱量代謝不好,可用補腎、健脾的藥方,如濟生腎氣丸,來促進身體的活力跟元氣,幫助代謝。
「瘀血阻塞型」常見身體氣血、經絡循環不通暢,可導致體內脂肪容易堆積,代謝差,則可用活血、去瘀的藥方來改善。